郝玉莲
(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乌兰察布市分校,内蒙古 乌兰察布 012000)
乌兰察布全面实施了控肥增效、控药减害、控水降耗、控膜提效“四大行动”。在控肥增效上,我市化肥使用量于2018 年实现负增长,2019 年乌兰察布市化肥使用量为9 万吨,与2018 年相比总用肥量减少345 吨,平均化肥利用率为36.49%;在控药减害上,2019 年农药使用量为634.2 吨,与2018 年相比减少了7 吨;在控水降耗上,利用2018 ~2020 三年的时间对耗水较高的喷灌灌溉方式和传统大水漫灌方式进行彻底改造,改成滴灌灌溉方式。2019 年,建设以高效节水为重点的高标准农田32 万亩,各旗县将喷灌圈逐步改成滴灌;在控膜提效上,推动地膜污染防治立法,严格禁产禁销禁用非标地膜,加强地膜回收宣传,整县制推进地膜回收和新标地膜示范推广工作,2019 年乌兰察布市地膜回收率达77%。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4%。全市化肥、农药使用基本实现“零增长”,用水用膜实现双控制。
制定发布农牧业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79 项,建设国家级蔬菜标准园3 000 亩,自治区级种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19 家,全市无公害、绿色、有机标准化认证面积达到453 万亩,占总播面积的43%;认证产量418 万吨,占总产量的38% 左右。
实施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提升行动,深入开展农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主要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合格率达到98%;前旗、后旗、化德被农牧厅评为自治区农畜产品质量安全县,丰镇、商都被农业农村部评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质量和效益得到稳步提升。
农膜、秸秆综合利用方面缺少市场化运作主体,农膜回收利用体系、秸秆收储运体系不健全,农膜回收率低,秸秆利用率不高,绿色农畜产品的生产技术还存在诸多问题,绿色农牧产品全程的质量监控还难以实现。
近年来,尽管各旗县不断加大节水工程建设,持续治理大水漫灌、逐年取缔喷灌圈,但全市节水改造范围内尚有154 个未拆除(共涉及喷灌圈299 个,已拆除145 个),大水漫灌面积仍有近15 万亩。
近年来,玉米、葵花等高耗水作物种植面积占总播面积的36%多;设施农业仅4 万亩,占总播面积的0.38%,结构调整的空间仍然很大。
按照全市自然气候条件、耕地质量、养殖传统和生态环境等情况,对全市11 个旗县市区种养结构进行系统分析,确定10 个农业生产大县作为“两区”划定范围,并将玉米生产功能区和大豆生产保护区主要集中在丰镇、察右前旗、凉城和兴和等前山旗县,小麦生产功能区重点向商都县、察右中旗、察右后旗、四子王旗等后山旗县倾斜。完善产业布局,一是打造兴和至四子王旗250 公里马铃薯产业带;二是巩固发展中旗红胡萝卜、化德大白菜、集宁甘蓝、卓资西兰花、商都西芹、兴和菠菜、凉城鲜食玉米、四子王旗南瓜、前旗设施蔬菜“九大特色冷凉蔬菜基地”。三是打造以化德、商都、卓资、中旗、兴和、凉城、前旗、后旗为主的燕麦杂粮杂豆优质产区,建设规模化标准化优质燕麦产区。四以青饲玉米和多年生优质牧草产区为主,重点建设四子王旗、中旗、后旗肉牛养殖区域和凉城、丰镇、兴和西门塔尔肉牛养殖区域以及后旗、前旗安格斯肉牛养殖区域;在水肥条件充足、适宜种植青贮玉米和紫花苜蓿的凉城县、察右前旗、商都县发展奶牛产业。六是以四子王旗、中旗、后旗为主,重点打造“杜蒙”肉羊生产基地;以四子王旗北部牧区为主,建立戈壁羊纯繁核心群;以前山农区和半农半牧区为主建立寒羊纯繁和“杜寒”经济杂交区; 依托蒙天然东弗利斯奶绵羊基地,发展以前旗、凉城、丰镇为主的东寒杂交肉羊区。
3.2.1 基于新基建,推广农牧业资源环境管控二中心一体系。一是通过实施农业资源保护数字化新基建,建立工业与城镇污染向农牧业转移防控体系中心,通过物联网和数字化技术,全面监控区内污染源,依法禁止未经处理达标的工业和城镇废水污染物进入农田、养殖水域等农牧业区域。二是通过实施农牧资源大数据中心建设,加强农作物、畜禽和水生生物遗传资源保护利用,保护生物多样性,有效防范外来生物入侵。三是通过搭建农牧业资源环境生态监控体系,整合耕地、草原、渔业水域、产地环境以及农畜产品生产、市场、消费信息等部门联动,建立监测预警体系。
3.2.2 建立耕地保护和建设智慧平台。全面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通过耕地保护智慧平台建立,将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治、节水增效、百亿斤粮食增产、盐碱地改造等重点工程成果与当前耕地底数进行动态掌握,并根据积累大数据制定动态的耕地保护政策。制定对现有农田进行改造升级策略,有效开展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提高耕地生产能力。
3.2.3 建立河湖水域生态保护网格管理体系。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加快岱海、黄旗海、察汗淖尔等水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实行禁渔期、禁渔区制度,严厉打击“绝户网”等非法捕捞行为。开展水生生物资源增殖放流,加强水生生物资源养护。
3.2.4 推广实施数字节水农业工程。要引导农民调减高耗水作物种植面积,重点要在水资源匮乏的兴和县、商都县和化德县等地区合理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大力推广膜下滴灌、微灌等水肥一体化技术,逐步改造渠灌、管灌和喷灌为滴灌,全市水肥一体化技术应用面积稳定在200 万亩以上。
3.3.1 技术升级——投入品管理优化思路。每年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应用面积800万亩以上、推广有机肥450 万亩以上。推进农药减量控。规范限量使用饲料添加剂。开展兽用抗菌药使用减量化试点工作。建立农牧业投入品电子追溯制度。
3.3.2 设施配套——畜禽养殖废弃物优化思路。严格落实地方政府属地管理责任和规模养殖场主体责任,全面推进10 个旗县市区(四子王旗除外)11 个规模养殖场配套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设施项目(凉城县2 个,国家和自治区各1 个),大力开展畜禽粪污综合利用。
3.3.3 技术引入——加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坚持农作物秸秆农用优先原则,进一步扩大玉米、草莜麦等全株青贮规模;积极推广秸秆粉碎还田和相关配套技术。
3.3.4 政策引导——推进农膜减量和回收处置。积极探索“谁生产,谁处理;谁使用,谁回收”的政策措施。按照“源头减量,过程管控,末端利用”思路,在水热条件较丰富地区控制和减少覆膜,积极探索地膜替代技术,扩大无膜浅埋滴灌、育苗移栽等技术示范推广。在冷凉干旱和盐碱化严重地区强制采用新国标加厚地膜(0.01 mm),提高地膜回收率。
3.4.1 推动旱作有机农业发展。围绕燕麦、马铃薯、胡麻、杂粮杂豆等农作物,发展有机旱作农业。依托农牧业龙头企业、合作社和种养大户,积极创建集中连片、区域发展、订单生产的有机旱作农业示范区。示范区内,对照“七项目标”,按照“四有要求”,推行“六统一”模式,实现耕、种、收、管、防全程机械化。鼓励企业积极开展农产品有机认证,力争示范区内生产的农产品全部认证为有机产品。
3.4.2 推进农牧业生产标准化。全市实施农牧业生产标准化行动计划,重点围绕马铃薯、冷凉蔬菜、燕麦杂粮杂豆、肉牛、肉羊、奶牛等优势产业,制(修)订并推广一批绿色种养高质量标准技术规程。支持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鼓励龙头企业和农牧民合作组织制(修)订企业标准,带动农牧民按标生产,培育具有区域优势特色的名牌产品。
3.4.3 实行农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监管。构建市县乡村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网络,强化“双随机”和“三前”环节抽样,加大农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确保农畜产品总体合格率达到97% 以上;在全市范围内对蔬菜、水果、畜禽、禽蛋、养殖水产品5 类食用农畜产品试行合格证制度,推进我市农畜产品追溯体系与国家监管平台互联互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