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航北京分公司 李 晔 王珍发/文
安全是民航业的生命线,安全运行是航空业永恒的追求,安全管理是航空公司生存的基本保障,安全考核是航空公司发展的核心绩效的检验。当前,民航安全管理面对一浪赶一浪的新技术革命,如何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业内普遍认为,建设目标可衡量、成本可控制、时限可达及、效果可接受的数字化安全管理系统,可以较好发挥数字化对民航安全管理的积极作用。随着信息技术对生产力的深刻改造,传统业务和数字化的彼此交互创造了越来越多的价值,航空安全管理和数字化的连接及相互赋能,因此得到了更多的重视。
在现代安全管理中,经常会涉及“安全管理体系”和“安全管理系统”这两个概念,它们的英文表达类似,体现了理论空间和虚拟空间的映射,本文采用如下定义刻意进行了区分:
安全管理体系(SMS)是国际民航组织倡导的管理安全的系统化方法,要求组织建立安全政策和安全目标,通过对组织内部组织结构、责任制度、程序等一系列要素进行系统管理,形成以风险管理为核心的体系,并对既定的安全政策和安全目标加以实现。
安全管理系统(SMS-MIS),全称是安全管理信息系统,是指为支撑安全管理体系(SMS)的实施而建立的基于网络传输、数据库应用的管理信息系统(MIS),也称之为ESMS。随着信息化的深入应用,安全管理系统的搭建和完善,应用到了越来越多的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
按照国际民航组织(ICAO)的定义,安全管理是通过持续的危险源识别和安全风险管理的过程,将对人的伤害或财产损失的风险降至并维持在可接受的安全水平或以下。当今世界,信息技术革命日新月异,对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军事等领域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因此,建立数字化的安全管理系统,以大数据技术为依托,对安全风险进行全覆盖、全流程、全要素和全方位的管理,对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安全信息的规范使用都具有积极意义。
一是实施安全管理体系的行业要求。自2018年3月16日起,交通部、民航局为了实施系统、有效的民用航空安全管理,保证民用航空安全、正常运行,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等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制定并实行了《民用航空安全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按照《规定》,民航生产经营单位应当依法建立并运行有效的安全管理体系,并且需依法经民航行政机关审定;或建立等效的安全管理机制,报民航地区管理局或者其授权的机构备案。国内各民航单位均依法依规建立了局方要求的安全管理体系。体系主要包括四个部分,即安全政策和目标、安全风险管理、安全保证和安全促进。其中,安全风险管理是安全管理的本质属性,指通过风险识别、分析、评价和控制,确保安全风险始终处于可见、可测、可控、可接受的水平,必须按照要求,建立危险源识别和安全风险评估与缓解措施。
二是实施安全管理体系的数字化基础。数据和信息是数字化工作的基础,是数字化系统惟一能直接处理的对象。《规定》明确规范了安全数据和安全信息的利用标准和方案,在其第三章中指出,民航局建立安全数据收集和处理系统,并实现安全数据整合或者互访功能;建立基于安全信息分析的安全项目工作机制,开展行业安全信息分析,确定重点风险领域,提出民用航空安全项目建议;组建民用航空安全咨询专家组,系统研究并提出风险控制方案;对风险控制措施的实施及效果进行持续监控;建立安全信息交流、发布的机制和程序。民航局对安全数据的用途有了明确说明,即安全数据和安全信息应当用于调查事故或者事故征候原因,提出安全建议,预防事故或者事故征候发生,不得将安全数据用于除改进航空安全以外的其他任何目的。《规定》要求民航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根据本单位运行类型、规模和复杂程度,以及相应的安全管理需求,建立适宜的安全数据收集和处理系统,即数字化安全管理信息系统。
三是实施安全管理的数字化经验。安全管理体系按不同的层级,展现了一批积极成果。机制建设上,《民航安全隐患排查治理长效机制建设指南》指导企事业单位规范安全体系建设、提升管理效能;系统建设上,中国民航飞行品质监控基站正式挂牌,由安全信息系统和局方基站系统“双支撑”的安全大数据格局初步成型,建成了基于QAR 日常运行全数据监测的资质管理系统,建成了机场安全监管系统;数据建设上,SMS体系和信息系统在各民航单位广为推行,并实现和局方平台的数据传送。然而,民航安全管理系统建设中存在的标准缺乏规范统一、信息缺乏汇聚集中、数据缺乏引导治理、系统缺乏迭代优化等问题,在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深入应用的背景下愈发突出,制约了安全管理体系的高效运转。
安全管理需要树立清晰的问题意识,为数字化提供赋能的立足点。在宏观上,中国民航应规范安全管理系统的数字化标准,以消除数据传递的问题;指导系统建设技术参数,以降低重复建设造成的浪费;引入非结构化数据的技术系统,以适应安全管理信息的多样性。在微观上,一些单位有了建设数字化安全管理系统的清晰规划,以南航北京分公司(以下简称“分公司”)为例,该单位明确了安全管理过程中数字化的支撑作用,提高政治站位,以高质量发展为引领,以“三个导向”为抓手,建立了高效实用的安全管理系统,实现了安全对发展、效益、正点和服务的保障作用。
一是坚持高质量发展,倡导安全管理新理念。用新发展理念指导传统的安全管理思路。从创新、协调、开放、共享和绿色这些角度阐述,以提高安全信息的供给为依托,树立并优化分公司的“高质量安全管理”品牌。创新安全管理的体系,将数字化安全管理贯穿始终,努力为南航七个安全建设体系树立对应的数字化指标和行动目标;协调安全管理中各部门各岗位,按照信息流的方式调整分公司安全管理体系的工作模式,建立更高效的工作系统;开放安全管理的数据,形成全流程、全覆盖、全领域、全时段的安全管理体系,要求各相关部门对内部开放全部的安全数据;共享安全建设成果,在航空安全运行基础上提高运行效率、改善服务品质,思考安全与发展、效益、正点和服务的关系,并进行数字化标识;倡导绿色发展,确保安全相关投资的效果和回报率,设置合理的岗位职数和价值体系,尽量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二是坚持三个导向,树立安全管理新目标。导向是加强安全管理、提升安全考核成绩的指引和方向,是数字化建设的具体依据。坚持问题导向,各安全责任部门应该清晰自己的安全管理定位,分析目前的安全水平,统计在公司的考核排名和扣分点,用数字化来挖掘分析某月排名对应的安全管理措施如检查整顿、会议宣贯、训练考核,甚至出勤人员、航班情况的相关性;坚持目标导向,分公司树立了自己的安全管理目标,设定了预期的考核排名目标,明确优化的安全水平指标,用数字化自动提供并分发分解指标的数值;坚持效果导向,安全管理部门和业务部门明确自己的安全管理方案,并尽可能围绕核心进行简化,通过可行的措施,明确的监督细则和反馈改善机制,用数字化技术建立一个快速响应的记录系统,提供数据以便进行对标,根据对标结果及时调整策略,立即采取措施。
三是加强数据协同,建设安全管理新系统。分公司在大兴机场运营约200个航班,每个航班至少五个环节,每天要涉及上千个环节,用传统方式是很困难的,但借助大数据的全样本技术,在理论上是可行的。分公司厘清发展路径,努力将成功实现“盯紧抓实”做成单位的安全品牌。在实践上,强调高效响应,系统建立要高效,开发迭代周期短平快;反馈机制要快速,信息流畅通稳。确保问题随时记录、立即处理、立即反馈、立即总结,高效率确保了跟进足够数量的状态并进行处理;强调全员参与,数字化时代,全员参与不搞群众运动,全力动员,而是构建畅通的渠道,开放管理体系,设立简洁有效的报告、分析、反馈机制,让细节信息被汇聚和使用借鉴;强调数据链接,数据、信息、业务不能孤立,而要在连接、融合、优化中发展,利用信息系统尽可能收集“别人的教训”,针对特定情况建立快速的响应模型,做好“自己的改进”。
聚焦“盯紧抓实”,在工作模式和指标考核上,要做得好、说得清、看得见、用得上,分公司从安全管理的实际需要出发,辩证处理了数字化对管理与业务、分析与开发、反馈与汇总的逻辑关系,以安全管理业务的数字化提炼为切入点,充分发挥了信息系统实用、高效、全面和进化的优点。
其一,先辅助管理,后参与业务。功夫藏在细节之中,需要辨析才能取胜。南航总部规划并部署了完善的业务系统,实现了飞行、客舱、机务、运行,甚至党务等工作的全覆盖,并不需要分公司再次开发,但是分公司级别的管理信息系统是缺位的,例如安全管理相关的各种决策、规划、会议、路线图等等,均没有相应的信息化系统可用、可查、可辅助管理,因此,将开发管理辅助信息系统,作为数字化建设的切入点。
其二,先进行分析,后进行开发。数据是最大的财富,需要挖掘才能获取。南航的信息化建设,很多方面走在了国内航空公司的前列,各种应用信息系统积累了丰富的数据,部分数据分公司可以直接获得,其他数据可以通过协调获取,因此,安全管理部门立足数据分析,采用自编程的分析软件,对安全管理系统,QAR、ESMS等大量的数据进行了多维度、多层次、多角度的分析,建立了分析模型,并作为信息系统的核心。
其三,先强调反馈,后完成汇总。理想就在前方,但需要随时进行纠偏。人机系统设计原则中,最重要的是立即反馈,反馈是对输入的立即响应,是可以查询的自动化报表。安全管理系统为了对安全管理有明确的正向作用,必须有立即反馈的需求,只有这样,各相关流程才能修正行为、改善管理工作,避免信息缺乏及时性,从而无法保证安全管理的时效性。数字化系统加强了立即反馈的功能,确保各层级都能及时收到定制化的反馈和汇总。
其四,先进行数字化提炼,后进行系统化实现。躲避陷阱,才能把握机会。实践证明,安全管理系统要着重解决内容、能力和权限的问题。厘清内容差异,业务系统需要的数字化,并非信息技术的业务化,而是业务技术的数字化映射,两者内涵并不相同,需要区分差别,分阶段实施;突破能力制约,信息部门的大部分人员没有业务经历,难以实现对业务的描述和提炼,因此,需要先在业务部门进行数字化提炼后,再整体进行信息化建设;解决权限困扰,数字化实践中,需要划定信息部门和业务单位的决策权限,经验证明,最优选择是具备数字化能力的业务人员,其次是具备业务知识的信息人员,最差的选择是全靠沟通和妥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