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四风”问题的新形态及治理对策

2020-12-20 09:39:43黎见春郑剑
关键词:四风师生

黎见春, 郑剑

(三峡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北 宜昌 443002)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四风’是违背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是当前群众深恶痛绝、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也是损害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根源。”[1]374因“四风”现象与党的性质宗旨和优良作风格格不入,十八大以来,中央将“四风”治理列为作风建设的重点。进入新时代以来,高校在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践行铸魂育人使命中,围绕新时代高校党的建设、“双一流”建设等,持续开展“四风”治理行动,努力构建优良的党风、校风、学风。但因“四风”的顽固性和反复性,其在高校呈现新的形态,成为困扰高校治理能力提升的顽疾。因此,深度研究新时代高校“四风”治理问题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目前,学术界对高校“四风”治理有一些研究成果,但未能深入探究高校“四风”的具体形态、复杂的成因等,造成治理对策流于空泛,现实针对性不够。基于此,本文拟在分析高校“四风”表征的基础上,理性解析高校“四风”的成因,并结合新时代高校从严治党的实践,寻求适合高校特色的“四风”治理对策。

一、高校“四风”问题的突出表征

十八大以来,随着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高校政治生态呈现新的气象,高校干部队伍工作作风明显改善。但由于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袭、高校自身治理体系不健全和治理能力不足等因素的困扰,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等“四风”问题或隐或现,且呈现新的形态。只有“摸清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部门的不同表现”[2],认清“四风”问题的多样性和变异性,新时代高校“四风”治理才能对症下药,达成药到病除的效果。“四风”问题并非高校“特产”,高校“四风”与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四风”有相同的特质,但又带有鲜明的高校印记。目前,高校“四风”突出表现如下。

1.形式主义出现新样态

形式主义是影响事业发展的大敌。毛泽东痛斥“形式主义害死人”。随着高校的快速发展,在办校过程中,部分高校未能正确处理内涵式发展与外延式扩张的关系,以致滋生具有新特点的形式主义现象。具体表现为:在发展规划上,部分高校尤其是地方性高校,盲目追求规模的扩张和提升层次,抛弃学校发展优势,不切实际地追求“更改校名”和“升格层次”;在学科发展方面,脱离学校的办学层级、师资队伍、综合实力等实际情况,热衷于学科数量的增加,忽视学科建设的内涵发展;盲目跟风,钟情于“热门专业”,缺乏办学特色;在工作执行上,基层调研“走马观花”,工作部署“文山会海”;在责任落实方面,层层签订责任状;在工作管理上,追求工作留痕,表格任务重,痕迹主义导致工作严重形式化,基层干部疲于应对,办事效率低下。

2.官僚主义呈现新面相

高校是事业单位,其官僚主义现象虽不似有些行政机关严重,但也无处不在。种种迹象表明,部分领导干部“官本位”意识和行政命令式作风明显,在具体工作中特别在意行政级别、职称的高低,习惯于以行政手段处理学术和教育方面的问题;在议事决策中,不能很好地贯彻民主集中制,拍脑门决策、个别人还存在“一言堂”现象;在服务意识师生时,部分领导服务意识不强,联系师生不够密切,对师生的诉求处置不及时;在职称评定、职务晋升、成果评奖中,或者偏爱论资排辈,或者“一刀切”式唯学历、科研的数量等,忽略教育教学的实绩;部分领导干部热衷于“政治作秀”,但落到行动上却是“蜻蜓点水”“身在基层却缺少为民情怀”。另外,“重表态,轻落实”的问题突出。高校官僚主义虽以不同面相存在,究其实质,官僚主义“主要脱离实际、脱离群众,高高在上、漠视现实,唯我独尊、自我膨胀。”[3]21高校事实存在的官僚主义严重损害了高校的形象,严重地影响了党的教育事业和师生的切身利益。

3.享乐主义的新动向

高校无论教学还是科研都相对较为严肃,整体上高校师生员工的生活相对平淡。但受市场经济的冲击和外部环境的影响,高校的享乐主义呈现隐蔽化和分散化的新情态。主要表现为:高校部分领导干部精神松懈、追逐职务职级晋升和人才称号等名利;个别领导干部和教职工追求物质享受,以枯燥的教学与研究为苦,热衷迎来送往,并且为避人耳目,采取隐蔽化和分散化的活动方式,到私人场所宴请吃喝;个别领导干部安于现状、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个别人在生活上讲究排场,甚至学术会场上注重座次。“享乐主义实质是革命意志衰退、奋斗精神消减”[3]24,根源是“三观”扭曲,追求感官享受。享乐主义是一种强力腐蚀剂,严重败坏高校党风、校风、学风。

4.奢靡之风的新表现

进入新时代以来,在从严治党和依法治校的大背景下,总体上高校内部的党风、校风等有明显好转,但部分高校勤俭办校、治学意识不强,奢靡之风呈现新问题。主要表现为:公务接待和公务用房方面,部分高校未能严格执行相关标准,采取变通方式,超规模接待和超标准用房;部分高校勤俭节约意识不强,疏于对用水、用电等日常管理,或者管理不精细,导致学校区域内长明灯、长流水的现象较为突出;在校园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部分高校追求气派豪华,高标准建设办公楼宇,配备办公家具和办公设备;高校部分在实验室设备采购方面不惜代价,但购置后闲置率高;科研经费的使用不规范,甚至观光旅游等个人消费也在科研经费中列支,课题开题、结题验收等环节,晏请专家、虚列评审费用等时有发生,造成国家资财的浪费和不合理使用。

此外,在学生工作方面,“四风”也有明显痕迹。一是形式主义在学生社团中较为突出。高校社团丰富多彩,但在实际活动中部分社团处于“停摆”状态,存在“挂空名”现象。部分社团纳新时高调表态,空头承诺,在组织社团活动时,讲排场、做样子,对高校学生技能提升和素养提高益处不大;部分学生加入社团是为了在奖学金评定、入党、保研、选调生选拔等获得便利。二是官僚主义在学生中也有显露。部分高校对于学生干部的选拔、培训、管理不到位,导致学生组织官场做派重,学生组织就像“小官场”“抱大腿”“混圈子”“打招呼”等不正之风盛行;高校部分社团组织“官气”十足,甚至出现学生干部带有明显行政痕迹的职务称呼;部分学生干部假借职务身份,在资源分配时“自肥自利”,在开展社团活动时强行摊派任务,缺乏民主集中;重要活动,学生干事陪同社团领导成员检查工作,社团干部官腔足、官威大、架子大,高校社团官僚之风愈演愈烈。三是学生中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也有表现。部分学生缺乏进取向上的意识,满足于平淡的大学生活,滋生了享受当下的心态。具体表现为:对课业学习不重视,对社团活动不热心,沉迷于游戏,热衷于同学集会,流连于影院歌厅等场所;部分学生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意识淡薄,在物质生活上相互攀比,动辄衣着“名牌”,使用“高端”产品;聚会时讲排场,铺张浪费现象严重。高校学生中的“四风”,严重影响学风,违背了立德树人的根本。

二、高校“四风”问题的具体成因

探究高校“四风”问题的成因,对于整治“四风”,实现高校党风、校风和学风的根本好转有重要的价值。究其原因,高校“四风”是多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从高校干部职工的思想认识、高校内部的治理体系体制和机制建设、高校外部环境等方面进行分析,对认知高校“四风”的成因应有裨益。

1.思想根源:认知的偏差与观念的异化

高校事实上存在的“四风”是高校党风、校风、学风呈现的一种表象,从深层次分析,有深刻的思想根源。高校“四风”虽表现各异且程度不同,但从根本上讲是干部师生的思想观念出了问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形式主义的实质是主观主义、功利主义,根源是政绩观错位、责任心缺失。”“官僚主义实质是封建思想残余作祟,根源是官本位思想严重、权力观扭曲。”[3]24高校部分领导干部对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领悟不深,对新时代高校承担的使命认知模糊等应是思想根源。观念是行动的向导,一旦思想认知不清,行动必然走形变异。热衷于看得见的“形象工程”,忽略新时代高校内涵发展,其背后是政绩观错位;过度关注学校、学科等在各种排行榜上的位次,突出强调科研项目、学术论文、奖励的层级,其深层次是“名利”思想作祟;在意公众场合的座次和位置,攀比行政级别的高低,其行为是“官本位”思想的映射;重视工作部署,忽略督促检查,偏爱在办公室坐等各种信息报送,不愿到师生中调研等,其背后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思想。高校部分学生把学生干部身份虚拟为一种行政身份,甚至为当上学生干部而谄媚老师、宴请同学等行为,也是在思想上“三观”扭曲,受“官本位”思想的侵袭。总之,表现在高校师生中的“四风”问题,其背后都有深刻的思想根源。

2.体制因素:治理体系不健全和运行机制不顺畅

建立现代化大学制度是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核心目标,它支撑高校党建、教学、科研和其他各项事业的发展。目前,因高校制度不健全和运行机制不顺畅,导致“四风”存在。首先,高校过度行政化滋生“衙门”作风,造成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屡禁不止。在实际工作中,部分领导干部习惯于以行政命令的方式部署工作,下达任务,不愿意走进师生中倾听意见和建议,不了解师生员工的诉求,导致决策“拍脑袋”,检查“走过场”。其次,高校运行中决策机关统筹不力、职能部门协调不够。在决定事关学校发展的重大问题时,决策者主要考虑如何推进上级机关的政策落地,但对校情、院情、学生员工的具体情况深入调查研究不够。决策时的官僚主义,衍生了执行时的形式主义,应付、对付和交差现象时有发生。负责具体事务的高校职能部门在贯彻学校决策部署中,因协调不够而基于各自职责,分别向院系等基层单位下达工作目标和任务,并列入对基层的考核体系,造成基层单位就同一任务分别向不同职能部门提交内容和形式相似的表格和报告等,重复性的工作让基层工作人员负荷加重。最后,高校监督体系和机制不健全。近年来高校民主办学、依法治校等意识逐步增强,高校内部纪检监察机构职能经调整更为清晰,但在实际运行中,因制度设计的漏洞和制度执行不严密等,监督、监察还存在对重点领域、重要机构、核心岗位、重点人员的监督力度不够、监督效果欠佳现象。高校部分领导干部轻视党纪权威和党规约束,漠视高校制度规矩,置身于监督之外;部分师生员工碰到“红灯”绕道走,遇见“红线”跳过去,游离于监督约束。总之,高校治理体系的不完善留下了高校“四风”现象外显的空间。

3.干部因素:综合素质不强和价值取向偏移

正确的政治路线确立之后,干部是决定因素。高校党政干部是执行党的教育方针的关键因素,他们的思想状况及行为取向对师生有明显的示范意义,对高校党风、校风、学风等有直接的影响。高校“四风”问题与领导干部综合素质不强和行为偏差有高度关联。部分领导干部党性不强、服务意识较弱、宗旨意识淡薄等是高校“四风”蔓延的重要因素。近年来,我国高校事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部分领导干部忙于业务,忽视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尤其是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度学习。因学习不够,政治素养、理论素养、党性修养不强,对理想信念的坚守不够坚定,提供了滋生“四风”的心理土壤;部分领导干部的宗旨意识和服务意识较弱,不能够虚心接受师生群众的批评建议,对师生的合理诉求回应不及时,或者采取“拖”字诀;高校部分领导干部缺乏坚忍不拔的意志和艰苦奋斗的斗志,在名利的诱惑面前经受不住考验,逐渐降低了对自身的要求,丧失为学校发展的进取拼搏、扎扎实实做事的劲头,把心思花在追求物质利益、生活享乐之中。因此,矫正部分高校领导干部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导向,提升其综合素质,对遏制高校“四风”蔓延,形成风清气正的校园文化有重要意义。

4.社会因素:外部环境的影响和侵袭

高校向来被认为是自成一体的“象牙塔”,但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与外部社会的互动密切,“高校‘四风’问题的发生往往受到社会‘四风’问题的侵蚀”[4]。首先,西方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对高校的侵蚀与渗透。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高等教育与国外文化教育机构交流日趋频繁,高校教职工出国求学、学术交流的规模和频率都大幅度提升。在此过程中,西方社会崇尚自由而衍生的个人主义、“金钱至上”的拜金主义、“娱乐至死”的享乐主义等异域思想传入高校校园,被少数师生推崇,以致滥觞。其次,社会不良风气对高校的冲击。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之下,社会上扭曲的政绩观、权力观、金钱观及商品交换原则,对部分鉴别力不够、警惕性较差的师生产生负面影响。他们缺乏抵抗力,甚至奉为人生成功的信条,在办校、治学、生活中加以模仿,产生了追求看得见、摸得着的政绩等形式主义、以权力谋取学术资源和名利的官僚主义、走捷径不劳而获和贪图享乐、腐朽堕化的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等乱相,甚至个别人理想信念、道德观念沦丧,在媚俗、低俗中走向沉沦和自我毁灭。虽然外部不良风气对高校“四风”只是诱因,但对高校党风、校风、学风等的冲击和影响不言而喻。

三、新时代高校“四风”治理长效机制的建构

高校“四风”问题严重影响高校形象,困扰高校科学发展。鉴于“四风”问题的顽固性和反复性,作风问题必须常抓不懈,久久为功。“作风建设是攻坚战,也是持久战。”[3]26因此,建构“四风”治理的长效机制,对于遏制“四风”蔓延态势,形成高校优良的党风、校风和学风有极端重要的意义。

1.在践行立德树人使命中凝聚“四风”治理的思想共识

教育是党之大计、国之大计。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5]。当下高校“四风”浮泛,其思想根源在于部分高校领导干部和师生对于高等教育肩负的使命——“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思想认识不清,行动贯彻不彻底。因此,新时代高校“四风”治理,首要工作就是要提升师生对“四风”危害的深刻认识,凝聚高校“四风”治理的思想共识。第一,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筑牢力戒“四风”的思想根基。高校是培养合格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坚强阵地,必须加强干部职工的理想信念教育,“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其精神追求,外化为行动自觉。”[6]第二,强化高校师生对党的教育方针政策的学习,夯实师生自觉摈弃“四风”的政治意识。深入开展师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党中央关于高等教育发展的方针政策,“引导广大教师回归我国社会主义教育本质、对焦人才培养目标。”[7]引导高校干部职工回归社会主义高校立德树人使命,改变工作作风,并以此作为推进“双一流”高校建设的行动指南;第三,牢固树立立德树人的使命意识,领导干部要始终把回应和解答师生诉求作为决策和部署工作的重要依据,践行以师生员工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丢掉“官气”,避免形式主义,自觉远离感官的享乐和奢靡之风。总之,只有思想上有清醒的认识,才会有行动上的自觉,只有构筑其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的“思想堤坝”,才会从根源上杜绝和事实上消除“四风”对高校发展事业的困扰。

2.在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中夯实“四风”治理的制度支撑

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8]这也是新时代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提升的根本遵循和努力方向。当前,我国高校内部治理结构尚不完善,核心问题在于现代大学制度尚未完全建立起来,具体表现为在高校内部行政权力、学术权力、民主权利这三种公共权力的配置与制衡关系问题上不协调[9]。在实际运行中,强势的行政权力强化了“官本位”意识和官僚主义行为;教授委员会、学术委员会、教学委员会等学术权力机构,在学术评价和学术资源调配等方面作用发挥不够;教职工代表大会、工会在高校民主管理和民主参与方面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因此,推进现代大学制度的建设,“构建各方面各要素之间协同有序、灵活高效的运行方式”[10],构建现代化大学制度,首先要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这一基本制度,明确高校治理架构的基本方向。其次要坚持依法治校,完善高校章程。以高校章程为高校治理基本准则,有序开展高校治理活动,并以完善高校治理体制机制为中心,加快高校治理体系建设。最后要推动高校行政管理的人才队伍建设,完善高校学术权力架构,进一步发挥教授委员会、学术委员会等作用。理顺高校内部治理体系,健全高校运行机制建设,将高校治理体系的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方能最大限度地克服和抑制高校“四风”问题。

3.在培育优良校园文化实践中营造“四风”治理的文化氛围

治理高校“四风”,既要健全治理体系和理顺治理机制,也要以优良的校园文化引领师生员工。优良的校园文化承载大学办学理念,展现大学精神风貌,对内增强师生的内聚力,对外彰显学校的吸引力,同时也能“为实现高校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肥沃的土壤以及强大的助推力”[11]。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深刻指出,“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5]这指明了新时代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总基调。优良校园文化建设,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第一,丰富文化活动形式,促成“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创建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时,将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等寓于其中,在充实师生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引领师生敬业奉献,将身心投入学校发展的共同事业之中,自觉杜绝“四风”。第二,营造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校园氛围。校园文化建设是引领师生行动的精神指向,宣扬“真善美”,传递正能量的校园文化,能激发师生拼搏进取、奋发有为的冲劲。在精神的感召下,追求事业的发展、学习的进步会成为师生奋斗的旨趣。第三,构建风清气正、格调高雅的文化环境。在校园文化创建中,倡导勤俭办校、艰苦奋斗、追求卓越、拒绝平庸、清新高雅、远离低俗等价值理念,有助于师生自觉远离庸俗、抵制媚俗等行为。总之,优良校园文化建设,能为高校“四风”治理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增强师生的行动自觉。

4.在强化全过程监督中建设“四风”治理的监督体系

高校“四风”的发生,与监督和制约不够有高度关联,其治理也必须强化监督和制约。高校开展监督工作,既要强化以高校党员、干部为重点的的党纪国法监督,又要积极适应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需要,将监督执法常态化工作与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和促进高校事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全方位全过程的监督格局,贯彻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12]做好高校的监督工作,一是着力推进党务、政务公开,畅通师生员工反映问题和监督举报的渠道,及时回应师生员工的合理关切。二是将民主监督嵌入到高校工作的各个领域和环节,强化干部职工以事业发展和师生利益为中心的责任意识,“构建明责、确责、考责、问责‘四位一体’闭环责任体系”[10]。三是积极拓展师生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渠道,发挥教职工代表大会的民主管理作用,保障教职员工参与高校事务管理和事业发展的民主权利。完善学生代表会议制度,培育学生参与学校事务的民主意识。四是把握高校监督工作重心,重点强化在维护政治纪律、加强班子建设、改进育人环境、推动内涵发展等方面的作用,为学校事业发展和改革的稳步推进提供坚强有力保障。

猜你喜欢
四风师生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甘肃教育(2021年12期)2021-11-02 06:30:00
师生讨论改病句
师生互动4时机
运动(2016年7期)2016-12-01 06:34:17
反对“四风”营造风清气正发展环境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中国火炬(2014年8期)2014-07-24 14:30:26
成功的师生沟通须做到“三要”
中国火炬(2011年12期)2011-07-24 14:2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