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中下游乡村“添仓”习俗的承袭与嬗变
——以浚县九流渡添仓节为例

2020-12-20 09:18和敬雯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火神习俗

和敬雯

(河南大学,河南 开封 475001)

添仓节又称“天仓节”“填仓节”,主要存在于我国北方黄河中下游地区,作为典型农耕文明作用下的产物,是中国民间一个祈愿丰收的乡村节日。如乾隆《府谷县志》载:“二十日,用灰院内撒圆圈,名为打灰窖。午食米面、蒸食,不食虚粥。夜用米面作灯盏,或作人物捧盏,名曰仓官,凡有窗处点一二盏,为小填仓。二十五日如二十日事,为老填仓,又此二日不开仓,喜进财,忌出财。”[1]4b乾隆《大同府志》载:“二十日,名为小添仓,二十五日,为大添仓。添买米面、柴炭等物,燃灯于贮所,曰照虚耗。”[2]6a乾隆《新乡县志》载:“十九日,门户、床第、仓庾间燃灯殆遍,光莹夺目,曰添仓。”[3]16a光绪《陵县志》载:“二十五日为填仓日,打灰囤祈麦。”[4]2b由此可见,包括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四省在内的黄河中下游地区,清代至民国年间过添仓节的习俗普遍存在。但是,从20世纪下半叶以来,随着黄河流域农耕社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保留并传承“添仓”习俗的地区日益减少。就调查所见,仅河南省浚县九流渡还较为完好地保留着该习俗。前人对古代添仓节的起源、日期及其形成进行的研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常建华的《中国古代人日、天穿、填仓诸节新说》一文,而关于当下添仓节的研究较少。本文首先通过文献资料明确古代添仓节的概况,其次结合田野调查呈现当下九流渡添仓节的现状,最后对比分析当代“添仓”习俗的发展及流变,进而尝试回答九流渡添仓节延续至今的原因。

一、源流与节俗表现:古代的添仓节

关于添仓节的起源,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一是常建华在《中国古代人日、天穿、填仓诸节新说》中指出“添仓节本源是秦汉时期古人形成的‘天仓’观念”[5];二是认为添仓节起源于西汉,为纪念西汉仓官淳于意开仓济民而流传至今;三是认为添仓节起源于宋代,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中有相关记载。据查证,后两种观点证据都不确凿,而《史记》中有粮食收成与星象占卜之间关系的明确记载,并与后来添仓节的发展直接相关。

(一)“添仓”源于“天仓”

“添仓”习俗起源于秦汉时期古人形成的“天仓”观念,常建华认为所谓“添仓”“填仓”只是民间通俗的叫法[5]。这一看法极有道理,“添仓”与古代星象占卜相关,并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史记》载:“胃为天仓。其南众星曰廥积。”《正义》注曰:“胃三星,昴七星,毕八星,为大梁,于辰在酉,赵之分野。胃主仓廪,五谷之府也。占:明则天下和平,五谷丰稔;不然,反是也。”[6]1558由此可见,秦汉时期古人的“天仓”观念源于星象占卜,他们认为星象各有所司,胃星则主管粮食收成,是需要人们祈卜的。粮食的丰欠与百姓息息相关,同时关乎国家的稳定与发展,因此当时民间普遍存在“天仓”观念。如《太上感应篇》载:“传曰天仓五谷,在二十八宿,乃危星,主之。大抵人以食为天,一日不食,如饥火何。是以圣人务农重谷,天子亲耕以劝农,春夏祈谷于上帝。然则五谷,可散弃乎?”[7]9到了南宋,“天仓”开始有了具体日期,如《玉海》载:“旋式正某月令正义,耕用亥日,故元辰知用亥者,以阴阳式法,正月亥为天仓。”[8]20b后又以二十五日为“天仓”,如道光《神木县志》:“二十五日,天仓节。多蒸糕饵食之,谓之填仓。”[9]9b雍正《阳高县志》载:“二十日、二十五日,为天仓节。”[10]15b由于地区差异的存在和社会的不断发展,添仓节逐渐衍生出多种节俗表现形式。

(二)添仓节的日期界定与形成

添仓节按日期不同,分为“小添仓”和“大添仓”,“大添仓”又叫“老添仓”。一般以正月十九或正月二十为“小添仓”,正月二十五为“大添仓”或“老添仓”。如1932年《滑县志》载:“正月十九日,《帝京景物略》谓之‘燕九节’。《东京梦华录》:于是日收灯,户人争先出城探春。滑俗呼是日为‘小添仓’。此日,仓庾、缸囤、碓磨间皆点灯照耀,光辉夺目。二十五日为‘大添仓’,乡村间有,城厢则罕行矣。”[11]8a光绪《绥德州志》载:“十六日晚,家人在门前举火以燎百病。二十日为小填仓,二十二五日为大填仓。二月初二,阳盛之期,谓龙抬头,家家晨忌挑水,恐触龙须也。”[12]30a

关于大、小添仓的形成,常建华认为,添仓节的正确时间是正月二十五,即“大添仓”,有的地方在过添仓节的过程中,将其与天穿节(正月二十)相混,因此正月二十日为“小添仓”的说法来源于该日曾是天穿节的节期[5]。笔者认为,这一说法尚有讨论的余地。乡村节日在形成的过程中,由于地域广大,乡民们往往很难形成共识,在时间上就会出现提前或错后的情况。如河南的“添仓节”通常是正月十九,但山西、陕西和山东却是正月二十或二十五。从整个黄河中下游流域看,添仓节的日期有正月十九、正月二十、正月二十五、二月初二等,如此恰恰说明了乡村节日在日期上缺乏内在的统一性和规定性。

不过,添仓节的时间大致固定在正月下旬和二月初。因为此段时间正是黄河中下游地区农村开始农耕的季节,如道光《济南府志》载:“二十五日为‘填仓日’,打灰囤祈麦。是月,士入塾,农于耜。”[13]6a在这个时候举行“添仓”仪式,目的不言自明。

(三)古代添仓节的节俗表现

明清时期,添仓节颇为兴盛,从史籍和地方志记载看,古代的添仓节以家庭为单位展开,主要有以下习俗。

第一,填胃仓。仓廪事关星象,与人体之间也存在某种密不可分的联系。《黄帝内经素问》载:“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包容五谷,是为仓廪之官。营养四傍,故云五味出焉。”[14]1b即因为胃是包容、消化五谷的器官,所以又被视作仓廪之官,于是饱填胃仓遂成了后世“添仓”节俗之一。如光绪《永平府志》:“二十五日曰‘填仓’,是日必具食饜饱,以糕饭黏于瓮盎囤匮,炷之以香为丰盈兆。又以二十日为小填仓,女子于归者,姻亲俱于此,数日内宴请,香车如织。”[15]9a《郎潜纪闻》:“二十五日谓之填仓日,大小之家俱治具饱食。”[16]4b光绪《顺天府志》:“二十五日人家市牛羊豕肉,恣飱竟日,客至苦留,必尽饱而去,名曰填仓。”[17]9b由此可见,添仓节这天,人们出于饱填胃仓的目的,或以家庭为单位饱食,或召集亲朋好友相聚以美味佳肴款待。

第二,填家仓。古代的添仓节主要以家庭为单位各自“添仓”,或撒灰囤作仓存粮,或往仓囤中添加粮食,或燃灯祭囤以祈丰稔。隆庆《赵州志》载:“二十五日,以灶灰围囤形,中撒五谷,以砖石压之,名曰填仓。”[18]2a这是源于天仓藏谷之意,以预兆来年粮食丰收。雍正《朔州志》中也有相关记载:“炭灰布地,剜窑、盖窑,名为天仓。”[19]28a另有真实向粮仓中添加粮食的风俗。如道光《大同县志》载:“二十日,名为小添仓;二十五日,名为老添仓。是日,凡贮米面处,则必焚香,甚有乘此日籴米面以添贮者。”[20]20b此外,燃灯祭囤祈丰稔也是添家仓的重要表现形式。如光绪《清源乡志》:“二十日为小填仓,二十五日为填仓节,各家悬灯祭囤。”[21]11b地方志中类似的记载还有很多,此处不再一一赘述。由此可见,古代填家仓的形式丰富多样,一言以蔽之,都源于百姓祈丰收的诉求,希望家中粮仓能够丰满。

第三,祭仓神。在古代“天仓”观念的基础上,部分地区产生了仓神信仰,每逢“添仓”,百姓要祭拜仓神以祈丰稔。基于地域及民间传说的差异性,仓神不尽相同,后世俗传仓神有无名仓官、韩信、淳于意、萧何等,虽祭拜对象不同,但统称“祭仓神”。如乾隆《永清县志》载:“二十五日,以灰画于院中,作仓囷状,内置五谷,名曰‘大天仓’,备供献祭仓神。”[22]10b民国《灵石县志》载:“二十日各家囤添粮缸,添水炭镇门,以黄米面作糕灯祀仓神,名曰‘添仓’,二十五日亦如之。”[23]21b民国《新乡县续志》载:“十九日,曰添仓,家祭仓神。”[24]30a虽然不同地区的祭拜对象与祭祀方式存在差异,但不难看出添仓节祭仓神的习俗在当时已经较为普遍。

第四,禁忌习俗。添仓节既然要“添仓”,自然忌讳出财。如道光《辉县志》载:“十九日为填仓日,资财必谨,即人口亦不轻令出入。”[25]32b有些地方又称“忌出喜入”。如嘉庆《长子县志》载:“正月二十日,庖厨、廪庾,悉点灯照之。又以二十五日为老天仓,忌出喜入,照灯如前。”[26]13a添仓节作仓存粮祈求丰收,在农村地区自然而然能联想到防止老鼠损耗粮食。如雍正《平阳府志》载:“二十日,家食煎饼,名曰添仓。夜不张灯,俗呼为鼠忌。”[27]9b禁忌习俗是由向粮仓中添加粮食的风俗中衍生出来的,所谓“添仓”自然是祈愿粮食丰收、粮仓更加丰满。而往粮仓中添粮为“入”,粮仓粮食减少则为“出”,添仓节讲究忌出喜入,且不仅限于粮食,资财也是一样,喜入财忌出财。

由以上文献梳理可知,添仓节在日期与节俗形式上均呈现差异性。一方面印证了乡村节日缺乏内在统一性和规定性的普遍特性;另一方面体现了节俗形式虽不尽相同,但其背后隐含的农业需求是一致的,与古代农耕文明相契合。

二、承袭与嬗变:九流渡添仓节的田野调查

添仓节是以农耕文明为背景的传统乡村节日,伴随社会的现代转型,保留此习俗的村落极为稀少。浚县九流渡作为少数幸存地之一,其节俗形式相对古代添仓节既有继承又有发展。

(一)九流渡添仓节

九流渡添仓节又被当地人称为添仓会,时间是农历正月十九,当地人传说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但明清时期的《浚县志》中未见记载,倒是浚县周边的滑县、林县两地县志中有明确记载。如1932年《滑县志》载:“正月十九日,《帝京景物略》谓之‘燕九节’。《东京梦华录》:于是日收灯,户人争先出城探春。滑俗呼是日为‘小添仓’。此日,仓庾、缸囤、碓磨间皆燃灯照耀,光耀夺目。二十五日为‘大添仓’,乡村间有,城厢则罕行矣。”[11]8a1932年《林县志》载:“二十四日,曰填仓节。乡俗年节,以斗盛粮作香炉,至是以粮还仓,故名。民间多于十九日行之,名曰小填仓。”[28]12a另外,乾隆《汲县志》中也有类似记载:“十九日,名燕九,凡碓、磨、缸、囤皆点灯,俗呼是日为小添仓,二十五日为大添仓。”[29]4b历史上浚县在清代隶属于河南省卫辉府,府治在汲县。据此推断,浚县地区清代已有“添仓”习俗。

九流渡添仓会,因请火神、燃长鞭,在当地又有火神会和长鞭会之称。其意在祈祝风调雨顺,人寿年丰。添仓会分布在沿卫河之彭村、赵村、雷村、侯村、郝村、蒋村、高村、牛村、官庄一带,因流渡九村共同拥有一座玄帝庙,会依庙兴,而得名九流渡添仓会。轮会是其一大特色,添仓会由八个村轮流做东举办(其中高村因与牛村同属一个行政村,不再单独举会),九个村子共同参与,每年由一个村子主办,会址以神棚所在之处为中心,随主祭村流动,是一项群体性民俗活动。

农历正月十八日上午,各村会首率会众肩抬金车玉辇,齐到老庙,将火帝真君抬出,安放在临时所搭之神棚,上供、烧香、祷告,祈求保佑四方百姓安康。各村出动社火队伍游街表演,男女老幼,观者如潮,无不尽欢而散。添仓会有一大奇观,即点放鞭炮(火鞭)。鞭炮长百米有余,用马车运载,纵挂高树或横排高墙,连响两个小时以上。新中国成立后,添仓会搭神棚、抬火神、焚香磕头等仪式因“破四旧”被迫中断,后于1980年恢复,唱戏、舞乐、放鞭炮等仍袭旧俗。

(二)继承与衍变

九流渡添仓节历经时代变迁,如今已演变成一场全民参与的盛大狂欢庙会,对古代的添仓节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具体表现如下。

1.“填胃仓”习俗延续至今

首先,继承部分主要体现在“填胃仓”习俗的延续。如上文光绪《顺天府志》所载:“二十五日,人家市牛羊豕肉,恣飱竟日,客至苦留,必尽饱而去,名曰填仓。”[18]9b由此可见,明朝时期人们在正月二十五填仓节这天备酒备肉,以饱填胃仓。到了清代添仓节就有了家人团聚、宴请宾客的雅意。此习俗仍可见于当下九流渡添仓会,每逢正月十九当地过会,亲朋好友间会相互走动,家家户户都要待客,当地俗称“赶会”或“串亲戚”。待客自然要用丰盛的美食招待客人,除凉拌、热炒的盘菜外,还有当地招待客人时必备的经典烩菜(由肉丸、白菜、皮渣、豆腐等一锅烩制而成),当地人俗称“熬菜”。每至逢年过节或遇红白喜事,“熬菜”都是当地必不可少的主食,令客人尽饱食而归,由此以饱填胃仓。

2.时代变迁下衍生出新习俗

九流渡添仓节除古代“填胃仓”的习俗仍有保留外,更多的是随时代变迁衍生出的新习俗,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祭火神。当下九流渡添仓会依托火神信仰展开,祭火神是其主要内容。正月十八上午,九个村子的旗队和乐器队集合在一起,浩浩荡荡前往牛村火神庙请神,一路上锣鼓喧天,声势浩大。将神像请至神辇后原路返回并将其安置于神棚内。神棚的搭建比较讲究,分正殿、配殿、拜殿等,可容纳三十余张供桌,供数百人祭拜。神像安放妥当后开始摆供,供品种类繁多,主要有七十多公分高的花馍龙供、八仙供、戏供、花鸟虫鱼等形状各异的面质供品,鸡鸭鱼肉、猪头大供等肉食供品敬献神明。供桌两侧分别摆放两个贴有“丰”字的大粮囤,以祈粮食丰收。供品摆放完毕后,依会规由九村会首依次依序上香祭拜,待祭文诵读完毕,由剧团演职人员献上一小段神戏酬神,而后当地百姓可自由入神棚祭拜,整个火神祭祀仪式颇为隆重。

第二,唱大戏。此俗自古有之,清代民间常以演戏、歌舞、迎神出庙、周游街巷等活动形式酬谢神明保佑,宋代也出现了“风烟向处喧墟市,箫鼓谁家赛水神”的诗句。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日渐繁荣和寺庙广建,各地庙会随之增多,各种迎神、酬神活动在娱神的基础上也增添了娱人的双重功能。尤其到了清代,民间的酬神演戏活动规模更大,气氛更热烈,有庙会的地方多数都会酬神演戏,唱戏既是酬神的手段,也是酬神的主要内容,九流渡添仓会也不例外。据郝村老会首雷合德介绍,老一辈人常说自打有了添仓会就一直唱戏,现在是请一台大戏,旧社会可比现在隆重,要请两台戏,一台正对神棚唱,一台在村子里唱。以前多唱大弦戏,现在以豫剧居多。近几年,随着九流渡添仓会“申遗”成功,请戏标准也有所提高,要求市级以上剧团,自正月十八下午开戏,连唱三天,唱够十场,剧目由剧团自行决定。

第三,玩社火。正月十九是添仓会的正日子,也是高潮部分,九个村子大大小小几十支社火表演队轮番上阵,观众来自周边十余个市县,多达数万人,场面极为壮观。社火队伍从上午便开始在主祭村依序排道,进行绕村游街表演,每到一个路口演员们都会停下表演、热闹一番。下午两点左右,由两位脚踩高跷古装扮相的“门神”开道,所有社火队伍高举各村横幡紧随其后入场,依次在神棚前正式表演。表演正式开始前要先燃放一把百余米的特长鞭炮(火鞭),由此添仓会得名“长鞭会”。社火表演在舞狮、秧歌儿、旱船、腰鼓等传统节目的基础上,融入了广场舞、健美操等新兴元素。近年来,出于保障民众安全的考虑,政府出面干预,要求每支社火队限时表演五分钟,尽管如此,总时长也达五六个小时之久,热闹程度可想而知。

第四,商品贸易。自古以来,由于地理位置偏僻、商贾不通、购置货物不便等因素,庙会常常担任商品贸易的功能。如清人柴桑说:“交易与市者,南方谓之趁墟,北方谓之赶集,又谓之赶会,京师则谓之赶庙。”[30]九流渡添仓会的商品贸易功能至今依然存在,每逢过会,村子街巷中便会形成小型集市贸易区,交易买卖的物品有农具、日常生活用品、特色小吃及儿童玩具等。近年来,农村商业经济日渐发达,人们已经不再单纯依赖庙会进行贸易,但是庙会的商品贸易功能依然在发挥作用。

调查发现,当下九流渡添仓节对古代添仓节俗的继承较少,更多的是与当地民众信仰相结合发展出的新节俗。整体而言,当地添仓节祈丰收的功利性逐渐丧失,丰富民众文化生活、增添群体性娱乐的文化性日渐提升。

三、农耕文化·民众信仰·政府参与:当代添仓节遗存的多重影响因素

浚县九流渡添仓节历经承袭与嬗变,不仅留存至今且在当地极具影响力,有“浚县第二大古庙会”之称,并跻身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背后的影响因素多元且环环相扣。

(一)以农耕为主的生产方式

浚县位于河南省北部,地处太行山与华北平原过渡带,属暖温带半湿润性季风气候,气候适宜,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是典型的农耕区。如《浚县志》中显示:“浚县是农业县。农业是浚县的主体产业,其他产业处于从属地位。新中国建立初期,农业在社会总产值中占80%以上,在国民收入中占90%以上。”[31]232此外,浚县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优质小麦生产基地县、冬小麦原种生产基地县、河南省粮食生产先进县、农业综合开发重点县等诸多称号,以保持全国同面积单产记录的优势被评为全国产粮大县。

21世纪以来,随着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社会结构的剧烈变迁,浚县的产业结构也随之发生了相应变化,农业比重下降,其他产业比重上升,然而以农业为主体产业的本质并未发生改变。近年来,尽管人们外出务工的比重大幅度提升,但大都是农忙务农、农闲务工,或丈夫外出务工、妻子在家务农的状态。总而言之,以农为本的本质未曾改变。

浚县九流渡添仓会兴起于农耕文化的鼎盛时期,源于人们祈求风调雨顺、粮食丰收的精神诉求,当下以农为本的现状致使人们的精神诉求依然存在。对当地人来说,添仓会是仅次于春节的盛大节日。每到快过年的时候,全国各地就会形成一支浩浩荡荡的返乡大军,最迟过完元宵节,甚至初五、初六外出务工的农民工就开始陆续返回到大都市。而浚县九流渡地区由于添仓会的存在,形成了独特的返乡期,外出农民工特地将返程时间延长至添仓会结束。每个人都在添仓会上找到自己的角色定位,或担任添仓会的组织者,或作为后勤人员,或加入请神队伍,或参与社火表演,哪怕作为添仓会的观众,他们也绝不是旁观者而是切身参与其中。

(二)联村仪式的推动

张士闪认为联村仪式是一种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村落围绕同一信仰联合展开的“酬神”兼娱人的民间群体性仪式表演活动,具备凝聚社区和社会教化的功能[32]。九流渡添仓会不仅包括请神、祭神、唱戏、玩社火等一系列仪式展演,同时是联合八个村子轮流做东的群体性活动,如此大规模的联村仪式在整个华北地区也并不多见。

联村仪式既是九流渡添仓会的独特之处,更是其能够延续至今的重要原因。与以家庭为单位一家一户过“添仓”,或以单一村落为单位过“添仓”的形式相比,联村集体过“添仓”最大的优势在于联村仪式使九流渡添仓会成为具备一定规模的群体活动,凡事都要综合九个村子的意见,根据群体意见达成统一,不会因一家之言而取消过“添仓”,若某一村子选择单方面退出会受到来自其他村子的舆论压力,八村之间相互牵制。因此,联村仪式极大程度地保障了添仓节能够完好延续至今。

正如当地民谣所传唱的“彭、赵、官、牛、雷、郝、侯,蒋村是个老会头”,添仓会以蒋村为首,由八个村子做东依序轮流举办,九个村子共同出会参与,八年一个轮回,是一项群体性、全民参与的民俗活动,规模庞大,稳定性强。九流渡添仓会的组织者即会首,分别由九村村支书担任。通过访谈郝村老会首雷合德得知,旧社会时期会首由堡长担任,自1980年起会首就开始由各村村支书担任,即只要当上了村支书自然就是会首,就要担负起添仓会的承办责任,这在当地似乎早已成为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如雷支书本人在退休前就一直身兼郝村会首,直到退休才由新任支书接任会首。庙会期间,参与群体主要由当地村民构成,除特殊职能人员外,其余人员均以自愿参与为主。男性多是乐队、抬神辇和打旗的主要人选,女性则是神灵祭拜的主要群体,社火表演者主要由身怀才艺者担任,男女老少皆有,其他村民无论是为添仓会提供后勤服务还是作为观众,也都切身参与其中。所有群众均为无偿参与,分文不取。由此可见,九流渡添仓会在当地是一场全民参与、规模庞大的集体性狂欢庙会,所有人都能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角色并发挥相应的作用。

(三)与火神庙会密切结合

近年来,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农耕文明日渐衰败,添仓节也由盛转衰,各地“添仓”习俗渐废,然九流渡添仓会至今依然繁荣依旧,这与当地的民众信仰密不可分。通过与火神信仰相结合,当地添仓节不再只是一个单一的农耕节日,逐渐成为当地别具一格的特色庙会。

当地人称九流渡添仓会是因水患而兴起的古老祭祀庙会,历史上刘家渡一带的百姓依大运河而生,频繁的水患灾害令当地百姓深受其害,出于对洪水自然现象的不可解释及生产生活的迫切需求等原因,当地民众转求玄帝赐福,因此玄帝在当地被奉为水神。一百多年前卫水泛滥成灾,当地百姓民不聊生,纷纷怨声载道,认为供水神无用,不能造福当地百姓,众会首齐聚商议后认为水火不平衡是导致水患灾害频发的主要原因,于是前往当地颇有名气的滑县柳圈火神盛会请火神,以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他们将火神请至玄帝庙东厢房后,特地建庙一间,火神得居偏殿。以上是当地民众关于如今浚县九流渡添仓会更名为“浚县九流渡添仓火神盛会”的解释,后经笔者调查发现,目前九流渡添仓会确与正月火神庙会融为一个整体,并且当地火神信仰十分浓厚。正月火神庙会颇多,普遍存在于浚县及周边多数地区,如新镇火神会、淇门火神会、道口火神会等,火神信仰在民众间极具影响力,且自清代至今从未中断。如嘉庆《浚县志》载:“十六日,男子结侣游戏,谓之走百病,祀火神,游人更众杂遝衢路间。”[33]32b

九流渡添仓会与当地火神庙会相结合,是支撑其延续至今的重要因素。且不说当地人一百多年前认为祭水神无用才转祭火神的传说是否为真,至少当地火神信仰自清代延续至今有据可考,火神信仰的融入赋予九流渡添仓会崭新的生命力,是其能够延续至今的重要原因。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变迁,祈丰收已不再是当地民众的唯一诉求,与宗教信仰密切结合的添仓会恰好满足了人们日益多元化的精神诉求,如人们借添仓会前来祀神求子、求财、求学业、求平安等。与火神庙会密切结合是九流渡添仓会独树一帜的鲜明特点,也是为何其他地区添仓会日渐消亡,这里却能延续至今且依然繁荣的重要原因。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成功申报

自2003年初“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启动,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始进入全面、整体性的保护阶段。随着政府对非遗重视程度的提高及全社会对优秀民族文化重要价值认识的增强,非遗热潮开始席卷全国,人们的“申遗”热情空前高涨。传统节日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课题之一,浚县九流渡添仓会于2011年成功申报成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遗成功后的添仓会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特别是2019年通过央视CCTV7乡土节目“浚县节日寻奇味”呈现在全国观众面前,进一步提升了其关注度与影响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成功申报无疑对九流渡添仓会起到了良好的保护与传承作用。一是受到了政府部门的重视与支持。每年正月十九添仓会正日子当天,会有鹤壁市文化局或浚县文化局领导入席观看盛大的社火表演,并有百余名武警同志维持现场秩序。二是吸引了中国专家学者、民俗爱好者、摄影爱好者及媒体朋友,不仅提升了浚县九流渡添仓会的知名度,激发了民众的文化自豪感,而且提升了民众对添仓节保护与传承的主动性,拉动了浚县地区旅游业和服务业的经济发展,形成了文化产业的良性循环。

以上四因素的共同作用是当下九流渡添仓节留存至今并发展良好的原因所在。其中,以农耕为主的生产方式是九流渡添仓会延续至今的根,假如当地民众已不再农耕,自然也就无“添仓”一说;集体过“添仓”的联村仪式及与当地民众的火神信仰相结合使九流渡添仓节的文化功能得以提升,是其得以幸存的重要支撑;而省级“非遗”项目的成功申报不仅大幅度提升了九流渡添仓会的影响力,而且增加了当地民众的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豪感,促使民众积极主动参与添仓节的传承与保护,是其当下良好、繁荣发展的重要推力。

四、结语

笔者通过文献资料对古代添仓节的源流与节俗表现进行了梳理,而后基于田野调查以浚县九流渡为例对添仓节的承袭与衍变进行了分类归纳,由此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古代添仓节是典型的农耕文明作用下的产物,尽管日期上缺乏内在统一性,节日习俗也因地区不同存在差异,但其祈丰收的主要诉求是一致的,具有极强的实用性。近年来,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与农业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添仓节的实用价值逐渐丧失,这是该习俗日渐趋于消亡的最主要原因。

第二,浚县九流渡的案例显示,当地的“添仓”习俗能够留存至今的原因在于其并非纯粹的历史孑遗,而是承袭传统“添仓”习俗的过程中衍展出了与当地民众信仰相契合的新节俗。其一,当地依然以农业生产方式为主的农耕背景是“添仓”习俗得以延续的“根”;其二,以庙会为依托将添仓节融于当地浓厚的火神信仰,使其发展成为一项极具群体娱乐性质的盛大狂欢庙会,极大程度地契合了群众日益多元化的精神诉求,不仅提升了其文化功能,还弥补了其实用性的不足;其三,当地政府出于文化、旅游、经济等多层面因素考虑,提升了对添仓节的重视程度,加大宣传力度的同时给予相应物质支持,是这一濒危农耕节日在当地依然充满活力的重要助推力。

第三,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节庆活动丰富多样,每个传统都清晰地记录着中华民族先民们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生活内容,同时积淀着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内涵。然而,自20世纪以来,农耕文明日渐向工业文明过渡,许多基于农耕文明的传统节日开始渐行渐远。通过浚县九流渡个案调查发现,农耕基础、文化功能、政府参与不单是当地添仓节存活的原因,同样适用于当下存在的任何一个传统节日,是当下传统节日存活的基本规律。

猜你喜欢
火神习俗
火神之怒
这些过年习俗你还记得多少
写好春节的一个习俗
火神山医院
不会忘记他们——致抗击疫情火神山医院建设者
火神颂
武汉火神山医院开展救治工作
ВРЕМЕННАЯ БОЛЬНИЦА ЗА 10 ДНЕЙ!10天建成 火神山医院交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