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 磊,刘 皓,王群山,刘克奉
(天津市水产研究所,天津 300221)
天津市地处渤海西岸,海洋资源富集,海岸线全长153 km,海域面积2 146 km2,相当于陆域面积的18%,是华北地区最近的出海口,在环渤海经济圈起着重要作用。天津市作为我国北方具有代表性的水产养殖区,地热资源丰富,为工厂化养殖提供了能源保障,在海水鱼工厂化养殖方面具有良好的地域优势和资源优势。如天津汉沽沿线的汉沽盐场,拥有晒盐场高盐度卤水以及丰富的卤虫等天然饵料,有利于开展海水鱼工厂化养殖,特别是苗种的生产繁育,海水鱼养殖年产量约1 000 t。
据天津渔业年鉴统计,截止到2017 年底,天津市海水养殖面积3 206 hm2,占全市水产养殖面积的8%,海水养殖产量9 172 t。海水工厂化养殖体积22.58 万m3,占全市水产工厂化养殖体积的50.1%。无论是产量还是面积较前几年均有所减少。
2009 年以来,天津市实施设施渔业提升项目22 个,工厂化循环水养殖车间建设项目28 个,出台了封闭循环养殖车间建设标准,对车间构造、工艺流程及装备进行规范。截止2018 年,天津市拥有工厂化及育苗企业95 家,工厂化养殖规模118 万m2,其中循环水养殖车间50 万m2。天津市海水工厂化养殖主要聚集在滨海新区的汉沽、塘沽和大港,成为国内建设规模相对集中、养殖水平和现代化管理水平较高的海珍品养殖区。天津是目前国内工厂化循环水养殖设备与工艺集成力度较大的地区,设备与技术工艺较为先进。
天津市海水鱼类工厂化养殖始于2000 年,以本地褐牙鲆工厂化养殖为开端。2002 年大菱鲆育苗得到突破,开始进行大菱鲆的工厂化养殖,2006 年进行半滑舌鳎的工厂化养殖。目前,养殖品种主要有5 种,即大菱鲆、牙鲆、半滑舌鳎、红鳍东方鲀和石斑鱼。近年来,天津市虽然主要集中养殖鲆鲽鱼类,但逐渐向其他海水鱼类品种转移,石斑鱼、红鳍东方鲀、斑石鲷等也已进行工厂化养殖,海水鱼类产量逐年增加。天津市有利的育苗条件,海水鱼养殖除了以大菱鲆、半滑舌鳎、牙鲆的育苗为主以外,近2 年还开展了珍珠龙胆石斑鱼、斑石鲷的育苗工作,培育亲鱼繁育或者购置鱼卵进行孵化。
天津市海水鱼养殖企业根据自身的水质特点和气候环境,开发出卤水兑淡水的养殖模式。随着滨海新区海水工厂化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在政策的扶持下,一部分水产养殖企业采用循环水养殖系统进行工厂化养殖。目前,砂滤池、弧形筛、履带式微滤机、框架式转鼓微滤机、臭氧发生器、紫外消毒器、蛋白分离器、液氧罐等设备已普遍在循环水系统中应用,在管道线路设计方面各家均各具特色,部分养殖企业安装了水质在线自动监控系统,实现了水质物联网远程监控。
由于养殖品种单一,生产集中,导致产品供大于求,市场滞销,价格下降,造成海水工厂化养殖企业空置率较高,其中以半滑舌鳎尤为明显。由于长期近亲交配、逆向选择,半滑舌鳎出现雌雄比例失衡、生长缓慢、抗病力下降、肉质变劣等种质退化问题。
目前,天津市已建成的具有封闭循环水系统的养殖车间面积较大,但实际使用时存在很多问题,如系统的耦合性有待提高,适宜于每个企业的循环水模式尚未完全成熟。企业负责人、技术人员普遍缺乏循环水养殖系统运行管理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管理水平低,存在循环水养殖系统闲置等现象,利用率不高。
近10 年来,养殖业的兴起导致天津沿海地区地下水过量开采,回灌比例失调,特别是地热资源过度消耗,地面沉降严重。为此,滨海新区已采取封闭淡水井措施,禁止使用地下水进行水产养殖,导致鱼类养殖水资源受限。天津市正式展开渤海三年治理攻坚战,对超标入海排污口实施整改,鱼类养殖面临着尾水排放环保要求程度高,难以达标排放等问题。
加快疫苗研制和推广,通过疫苗防控,解决鲆鲽类常见病和多发病,确保产品安全生产。制定养殖密度、饵料投喂、病害管控、运营管理等技术规范,促进鱼类养殖标准化、规范化生产。
针对天津地区海水鱼类,尤其是主养的半滑舌鳎种质资源严重退化的问题,加强新品种的引进及选育工作。在品种的培育上,要树立品牌意识,打造特色知名品牌,提高产品辨识度,增强国内外市场竞争力,提高养殖利润。
加快建设与完善循环水养殖系统,不断进行升级改造,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实现生产发展与生态环境改善并举。引入淡水与热源,加强产业结构调整、产品升级换代以及设施更新升级,以水资源承载能力为前提,促进水产养殖绿色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