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推进自我革命和社会革命的理论依据、实践逻辑与现实启示

2020-12-20 03:02双传学
关键词:革命中国共产党世界

双传学

(新华日报社,江苏南京 210092)

中国共产党近百年的光辉奋斗史其实是一部不断推动自我革命的历史,同时也是一部不断通过自我革命推动社会革命的伟大历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只有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社会革命的同时,坚定不移推进党的伟大自我革命,敢于清除一切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病毒,使党不断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才能确保党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1]这一鲜明论断深刻阐述了党的社会革命与自我革命(以下简称“两个革命”)之间的辩证关系,为新时代进一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根本遵循。不断保持自我革命的精神并在此基础上推动社会革命,是中国共产党近百年奋斗历史进程中的宝贵经验,也是中国共产党初心与使命意识得以不断彰显的重要保障。只有将不断推动自我革命作为一项“永恒课题”来抓,才能不断推动社会革命,一以贯之地协调推进“两个伟大革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一、改造主客观“两个世界”与“两个伟大革命”思想的理论溯源

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资产阶级理论的根本性特征在于其呈现出的彻底的革命性,这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一切政党的根本属性。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因而永葆革命性已然成为中国共产党保持先进性与长期执政地位的根本诉求。在党的革命话语中,自我革命和社会革命构成了两个基本的理论面相。深刻把握中国共产党推进自我革命与社会革命的内在辩证关系,是进一步统筹推进自我革命与社会革命的先决条件。从哲学高度来透视,毛泽东改造主客观“两个世界”的思想,构成了“两个伟大革命”论的理论依据。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当中,世界在本质上就是人的实践活动所中介过的客观性存在,就是人的一切“改造客观世界”与“改变现存事物”的活动。而在马克思之前的哲学家们,一是未能真正提出改造世界的任务;二是未能找到改造世界的现实力量。为此,马克思曾鲜明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2]。这也意味着,放弃改变世界的使命,就是放弃了实践的哲学观,脱离了实践的观点,对世界的任何哲学阐释无疑都是形而上学的论断。其后,列宁在《哲学笔记》中也进一步强调了主观能动性集中彰显出的实践之物质性活动的力量,强调:“世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3]。但总体而言,“他们较少论及改造主观世界和改造人自身”[4]。

在人类社会产生之后,客观世界从根本上无法离开主体而孤立存在。特别是随着人类实践活动的深入推进,客观世界已经愈发成为“人化自然”。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必然会涉及对实践主体的主观世界的改造。而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毛泽东首次将改造主体作为一大重要的哲学命题加以提出,把“改造主观世界”看作是实践过程与认识过程中的必要且重要的一环,进而明确了改造世界包括改造主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两个方面。他强调,“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5]在毛泽东看来,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而这意味着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肩负着改造主观世界与改造客观世界的双重历史使命。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到了今天的时代,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责任,已经历史地落在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肩上”[5]296。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需要自觉担负起改造世界的历史重担,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注重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而对中国共产党这个特定主体来说,对主体性改造的要求更高、更为迫切。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党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党的状况如何,对于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成败、成效的大小有着决定性的意义。可以说,勇于自我革命是我们党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前提与条件,伟大社会革命的成效与否,是对党的伟大自我革命合格与否的深度检验与证明,二者统一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实践当中。

二、“两个伟大革命”辩证统一于中国共产党伟大实践的各个时期

在马克思的理论视域之中,“一般的革命——推翻现政权和破坏旧关系——是政治行为。而社会主义不通过革命是不可能实现的。”[6]中国共产党艰苦奋斗的光荣历史既是一部持续推进伟大社会革命的历史,也是一部不断开展党的自我革命的历史。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阶段,党领导人民在实践过程中既注重不断推进社会革命,完成了自身的阶段性历史使命,又高度重视自身建设而进行自我革命。也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对“两大伟大革命”之间辩证关系的恰当处理,才推动了中华民族完成“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通过自我革命推进以政治革命为主导的伟大社会革命,实现“站起来”的历史目标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社会革命任务是实现政权的更替,而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实现这样一个历史任务是十分艰难而困苦的。彼时的中国“不但有强大的帝国主义,而且有强大的封建势力,而且在一定时期内还有勾结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以与人民为敌的资产阶级的反动派。”[7]与此相对,以无产阶级领导的农民为主体的中国革命则力量相对弱小,且缺乏开展革命斗争的经验。面对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长期陷入积贫积弱的恶性循环的现实困境,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人民致力于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了中国由封建专制制度向人民民主制度的伟大飞跃,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得以“站起来”。

在采取务实管用的革命斗争思想和政策的同时,在领导人民推翻“三座大山”的社会革命进行的同时,以思想建设为中心的自我革命也在进行之中。一是“着力于从思想上建党”,将思想教育作为“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8]。即我们党通过“整风”这一思想教育的有效形式,致力于提高党员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思想道德水平。二是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把大数量地选拔培养干部看作是“红军在大战争面前的迫切任务”[9],以期为革命斗争任务提供坚实的组织基础。三是构建规范而清廉的党内政治生活生态,进而实现党的团结统一,彰显出党政军民亲如一家的鱼水情。四是积极建立纪律监察制度和开展反腐倡廉法制建设,以期有效预防和惩治腐败。

2.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时期:通过自我革命推动以探索发展道路为代表的伟大社会革命,为实现“富起来”奠定坚实基础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从局部执政的党转变为执掌全国政权的党,需要担负起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着力恢复民生经济、建设新中国的社会革命任务。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初,我国仍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基础薄弱。对此,毛泽东指出:“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10]面对现实情势,中国共产党一方面通过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建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另一面积极开展制度建设,确立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框架,从而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也积极实施思想改造,塑造社会主义新人,从而为社会主义制度的有效构建提供了思想基础。正如刘少奇同志提出的,“共产党员必须比过去具有更高的条件”,才能担负“新的更伟大更艰苦的革命任务”[11]。也因为对“两个革命”关系的辩证处理,使得党带领人民顺利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和平过渡,建立起较为完备的国民经济体系。

在经济文化水平比较落后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面临着诸多前所未有的挑战。为推动这一场新的伟大社会革命,中国共产党通过深入推进自我革命的方式,不断解放思想、立足本国实践思考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在这一段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不断解放思想,着力尝试从“苏联模式”的窠臼中解放出来,探索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然而,由于主客观原因的限制,党在推动这一场伟大社会革命的道路上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也有过严重失误。究其原因,就在于对社会革命与自我革命二者关系的割裂,即党的社会革命与自我革命未能实现有机统一。这主要由于党在指导思想上出现了“左”的倾向(即违背客观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加上党和国家民主集中制原则不同程度受到削弱以至破坏导致的。

3.改革开放新时期:勇于自我革命,推动以经济发展和体制机制改革为主导的伟大社会革命,实现了中华民族“富起来”的历史使命

面对传统社会主义实践的困境,特别是推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这一场新的伟大社会革命陷入困局,如何重新思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前途与命运,构成了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的重要维度。改革开放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改革的性质同过去我们党开展的伟大社会革命一样,也是为了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首先以改革开放这一创新观念,实现了全社会的思想大解放。邓小平曾多次强调,不解放思想、不搞改革开放只能是死路一条。通过解放思想着力实现对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重新认识,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充满活力的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而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实践也促成了我国由“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历史转变。在世纪之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发展过程中面临苏东巨变等新的国内外挑战和难题,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以坚定的政治定力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推向二十一世纪,取得了新的伟大成就。从党的十六大到十八大,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接过历史的接力棒,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取得了光辉成就。

反思改革开放以来成功的经验,同样验证了社会革命与自我革命辩证统一的重要性。我们党之所以能开创有中国特色的伟大社会革命道路,首先在于邓小平同志通过解放思想,主动恢复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党中央还重视党的制度建设,出台了《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重新设置了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注重对党员干部队伍的作风建设,要求高级干部带头发扬党的艰苦朴素、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随后,党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它既是党的建设的指导思想,又是21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的指导思想,使得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和自我革命与党领导的伟大社会革命的一致性得到生动体现。党的十六大之后,党中央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提出“科学发展观”这一新的发展思想,系统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体现了党领导的社会革命进入新阶段,且更加注重全面性、系统性和科学性。与之相适应的是,党中央也注重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提高中国共产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从而促进了“两个革命”的动态统一。

三、“两个革命”辩证统一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进程之中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领导人民推进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社会革命,取得了阶段性的重要成就,在实现中华民族 “强起来”的历史使命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这些历史性成就是党推进“两个革命”辩证统一的重要成果。

1.新时代推进“两个伟大革命”机遇与挑战并存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领导人民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进行了全方位、开创性和深层次的社会变革,取得了一系列的历史性伟大成就,从而实现了社会总体的历史性发展和历史性飞跃。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党的历史使命、目标任务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成为党领导的伟大社会革命新的立足点。具体来讲,新时代社会革命的现实挑战主要表现在:从世情来看,国际局势波谲云诡,恐怖主义、逆全球化等全球治理问题异常突出,不确定、不稳定因素趋于增多。从国情来看,区域经济增长不平衡、产业结构不平衡等问题较为突出,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任务十分艰巨;当前的意识形态领域仍然面临着各种敌对势力遏制和渗透的挑战;民生领域还存在着不少短板;环境污染重、生态受损大、环境风险高等问题仍有待进一步重视与解决。而从党情来看,少部分党员干部初心与使命意识淡忘,理想信念面临动摇的危险,反腐倡廉建设依然任重而道远。

与此同时,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层面也面临着突出挑战。主要表现为:其一,精神缺“钙”严重。少数干部在市场经济和全球化的浪潮中,理想信念发生了动摇,信仰缺失严重。其二,“四风”问题突出。党内存在脱离群众的现象,集中表现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上。其三,选人用人存在不正之风,干部选用中存在着唯票、唯分、唯GDP、唯年龄等现象。其四,党内政治生活存在不良倾向,甚至存在着庸俗化、随意化、平淡化倾向,严重影响了党组织功能和党员作用的发挥。其五,纪律意识亟待加强,少数党员干部政治纪律意识不强,在原则问题和大是大非面前立场摇摆。其六,腐败多发高发,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形势严峻复杂。新时代社会革命和自我革命的新情况新问题,迫切需要“两个革命”互动推进、协同发力。

2.全面从严治党使我们党经历了革命性锻造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知社会革命的严峻性,勇于和善于自我革命,采取“破”和“立”结合策略,以顽强的意志品质和刮骨疗毒的坚决态度带领全党进行了伟大的革命性锻造。具体体现在:其一,突出了政治建设的统领地位。推进伟大社会革命必须在党的领导下进行,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和道路。要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培育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其二,以加强思想建设、提高思想觉悟为基础,坚持“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使广大党员干部受到深刻的思想政治洗礼,理想信念更加坚定,自我约束的意识更为牢固。其三,提出和贯彻新时期好干部标准,强调自我监督在干部队伍建设方面的重要作用,对选人用人失职实行责任追究,使选人用人状况和风气明显好转。其四,以转变作风为突破口,制定、贯彻八项规定,并采取一系列后续措施,严厉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根治不正之风顽疾,从而进一步坚定了全党自我革命、自我改造的信心。其五,以反腐惩恶、打虎拍蝇为关键性举措,坚持反腐败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形成并巩固了反腐败斗争的压倒性态势;发挥巡视利剑作用,实现中央和省级党委巡视全覆盖,进一步强化了党内监督,丰富了自我监督形式;突出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进一步强化党员的纪律意识和规矩意识。总之,党的十八大以来革命性锻造的力度、深度、广度都是空前的,把党的自我革命、自我改造提到新高度,党的面貌发生深刻变化,党内政治生态明显好转,党内政治生活气象更新,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显著增强,党的团结统一更加巩固,党群关系明显改善。

四、一以贯之协同推进“两个伟大革命”的启示

纵观中国共产党成立近百年的漫长历史征途,中国共产党人始终领导人民一以贯之地推进伟大社会革命,在此过程中不断进行自我检验与自我升华,从而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可以说,协同推进自我革命与社会革命须臾不可偏废,二者统一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实践当中,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当中。建党90多年的一部奋斗史,实质上就是一部不断致力于协同推进党的自我革命与社会革命的历史。而在全新的历史征程中,面对更为严峻的现实挑战和艰巨任务,需要中国共产党人赓续发扬革命精神,一以贯之地协同推进“两个伟大革命”。在此过程中,我们需要明确几点经验启示与实践要求:

1.深刻把握党的自我革命与社会革命之间的深层互动关系

马克思在阐释革命实践的意义时强调,“革命之所以必需,不仅是因为没有任何其他的办法能够推翻统治阶级,而且还因为推翻统治阶级的那个阶级,只有在革命中才能抛掉自己身上的一切陈旧的肮脏东西,才能成为社会的新基础”[12]91。继而阐释道:“在革命活动中,在改造环境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12]234。换言之,进行改造客观世界的革命与改造主观世界的革命十分重要且必要,与此同时也必须实现二者的辩证统一。即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离不开党的自我革命,进行党的自我革命也离不开社会革命。反之,二者一旦割裂,则不利于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历史使命的完成与实现。

具体而言,一方面社会革命的推动离不开实践主体,这就对实践主体的自我革命、自我完善提出了具体要求。从一定程度而言,“中国所有其他方面的现代化包括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都取决于政治的现代化,也就是作为政治主体的中国共产党的现代化。”[13]而另一方面党的自我革命的根本动力则来自于客观世界的改造,其最终检验标准也要看推动社会革命是否有成效。但尤为值得强调的是,改造客观世界的革命与改造主观世界的革命都需要遵守规律,社会革命的发动要遵循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而自我革命的推动也不能超出进行社会革命的发展阶段之外(在社会革命的框架范围之内)。换言之,中国共产党在长期执政的历史方位之所以能够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和成就,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党在大多数历史时期实现了“两大伟大革命”的紧密互动。党的历史经验教训也表明这一深刻的道理。1956至1966年的十年,在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治革命之后继而着力开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层面的革命,但在此过程中也逐步暴露出些许主观世界改造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由此可见,一旦“两个伟大革命”的辩证关系有所割裂,社会发展事业将会受到挫折乃至失败。

2.社会革命与自我革命将在不平衡的发展中实现动态统一

社会革命是一次全方位的变革,包含社会结构、社会要素和社会发展方式等多方面的变革,而自我革命作为党对自身的改造,反映于党的自身建设过程之中,其内涵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也呈现出不同内容。可以说,“两个革命”的协同推进须臾不可偏废,但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社会革命与党的自我革命也并非是始终处于同步发展状态,而是在不平衡的发展样态中逐步趋向动态统一。当二者实现辩证统一之时,有利于完成和实现党的阶段性历史使命,反之则将起到阻碍作用。当然尤其需要强调的是,“中国共产党以不断的自我革命推动社会革命是一个不断推进、不断深化的漫长历史过程。不能把自我革命理解为采取运动方式很快就能够实现的过程,那些认为革命可以一蹴而就的‘速胜论’和‘运动论’是不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14]。

换言之,在不同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嬗变与发展,党的自我革命与社会革命的侧重点也会因时而变、因势而动。这也意味着,党的自我革命与社会革命的辩证统一始终处于一个动态不平衡的发展过程之中,处于一个双向互动的动态过程之中。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乃至社会主义改造之后,着力恢复民生、加强经济建设层面的社会变革是社会主要矛盾与主要任务,而思想文化层面的建设无疑要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一中心任务。其后在改革开放初期,面对“两个凡是”的思想禁锢,进行思想层面的变革无疑是第一要务,即解放思想是进行改革开放乃至是进行整个社会革新的基本前提。虽然邓小平曾提出“实现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15]以及“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16]314的“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重要命题,但由于历史条件所限,由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根本要务与根本目标,在一定程度上政治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有所弱化。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从“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到“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再到“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提出,其中既包含着改造客观世界的深刻诉求,同时也内蕴主观世界革命的根本性要求。随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了一个又一个深层次、根本性的历史性变革,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史性飞跃,党在不断强调进行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的同时,也明确提出了以党的自我革命来推动党领导人民进行的伟大社会革命的重大现实命题,并在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反腐败斗争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17],从而赋予了新时代党的建设、党的自我革命以全新内涵。纵观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持续进行伟大革命的历史进程,就是一部不断寻求真理、认识规律、逐步实现主观世界革命和客观世界革命的有机统一的过程。正如毛泽东所说,“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5]296。

3.“两个伟大革命”的协同推进本质上是实现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的内在统一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统筹推进社会革命与自我革命的伟大实践历程,本质上是一个不断实现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动态统一的过程。即一个不断实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客体尺度与主体尺度辩证统一的过程。二者相互影响、不可偏废其一。真理原则要求“人们的思想和行动都要高度地符合客观对象本身的内容和规律,即按照客观对象本身的尺度来规定人、主体的活动”[18]。价值原则则要求人们按照实践主体的需要与目的去认识与改造世界。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言,“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19]两大原则是体现人类进步的历史活动的“一体两面”,也只有二者实现有机统一才能确保人们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具体实现。

要想进一步实现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的内在统一,即在遵循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同时也要充分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具体来讲,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最高要求与最高原则。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根本观点颠扑不破,主观与客观统一于实事求是的根本原则当中。换言之,社会革命的发动不能违背客观规律,同样人的主观意志的改造也要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二者要在实践中得到最终检验。邓小平曾明确指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过去我们打仗靠这个,现在搞建设、搞改革也靠这个”[16]382。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赢得一次又一次胜利的根本法宝。

在面临更为严峻的时代考验、更为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之下,亟待进一步坚持实事求是的根本原则,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具体历史方位出发看待现实问题。一是牢牢把握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最大实际与“不变”国情,并在此基础上依据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性变化而做出“动态调整”。二是要牢牢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底色。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17]。这也意味着,无论是社会革命抑或是党的自我革命,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必然是为了最广大人民的最高利益。这就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理念,牢记“以人民为中心”的最高价值归宿,并在实践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要正视人民群众的实践主体地位,依托人民群众的力量展开社会革命,并以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为最高标准加以自我革命、自我检视进而自我升华。而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7],这就进一步为社会革命与党的自我革命提出了新的实践要求,二者都必须遵循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即在对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领域展开深刻变革的同时,也必须以顺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为基准加以自我检视,如此才能在全新历史方位的实践过程中牢牢占据真理与道义的制高点。

4.赓续书写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精神的全新篇章

近百年来,正是在坚守与变革、继承与创新的有机统一中,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从而为不断发展着的党的事业提供着不竭的精神源泉。在全面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在世情、国情和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背景下,党的建设面临巨大挑战的形势下,进一步坚持和弘扬中国共产党优秀革命精神无疑具有格外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我们是革命者,不要丧失了革命精神”[20]。而在新时代的全新历史条件下如何进一步坚持和弘扬中国共产党人优秀的革命精神?

首先,要具体地历史地看待中国共产党不同历史阶段生发的优秀革命精神的丰富意蕴。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萌发的革命精神可谓是一个时代、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精神的阶段性表达。如革命年代的“红船精神”、建设年代的“两弹一星精神”以及改革年代的“抗洪精神”等等。每个革命精神形态又自成体系,有自身产生的历史条件、时空背景,有明确的个性内涵和鲜明的特征。这就需要从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的视野全面把握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科学内涵。如此一方面有利于深化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历史征程的感性理解。另一面也有助于凝聚民族共识、凝聚民族合力。

其次,要将中国传统革命精神与当代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中国共产党人的优秀革命精神是一个开放而不僵化的体系。一切伟大的精神都需要在继承与发展中不断发掘并赋予其以鲜明的时代内涵。而在新时代的全新历史条件下,无疑也要建构起中国共产党人优秀革命精神的当代出场方式。

最后,要旗帜鲜明地反对两种错误倾向。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以来,长期安逸和平的环境与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易滋生出精神懈怠、忘记“初心”的不良现象,乃至于出现“去革命化”的倾向。对此需要重新焕发起中国共产党人优秀的革命精神基因。对于优秀革命精神的传承与弘扬,不是机械地重复与回归,而是要从求解矛盾问题的高度出发,弘扬并树立勇于革命、善于革命的精神。

猜你喜欢
革命中国共产党世界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中国的出行革命
我爱你和世界一样大
彩世界
奇妙有趣的数世界
世界上所有的幸福都是自找的
粉红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