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视域下大众文化对我国意识形态的影响及对策探究

2020-12-20 01:35伍志燕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20年11期
关键词:大众文化文化产业国家

闫 恒 伍志燕

(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国家意识形态是与经济基础相适应并竖立其上的思想上层建筑,关乎民族精神状态和国家政权稳定,代表着社会领导集团的根本利益。全球化趋势已经深刻地影响到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各个方面。全球化是“商品、资本、技术、文化等要素跨越了民族国家和地理区域的界限,冲破了不同社会制度的束缚,而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动和自由配置,使各国共同遵循某种规则的客观过程与趋势。”[1]随着全球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大众文化成为了我国当代社会生活中极具活力与影响力的文化形态,并凭借其独特的文化感染力,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将自身内容深刻融入到人们日常生活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物质生产、精神文化生活以及与世界的联系方式。

一、大众文化对国家意识形态的消解

(一)部分西方国家借大众文化为载体对我国实施意识形态入侵

当今,中国更加深入地融入到全球化的进程中,同时,中国正面临社会转型时期,思想和价值观的多元化现状在当代中国日益凸显。中国求同存异、开放包容的文化环境给大量西方文化涌入国内提供了空间。在文化全球化的浪潮中,西方国家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和发达的传媒技术,以各种文化产品为载体在我国强力移植西方价值观念,企图阻碍我国主流文化的良性运行,培植西方文化力量推行文化霸权主义。大众文化的消费群体是社会中数目庞大的普通民众,与社会精英相比,这一群体受教育的程度与文化素养较低,对新鲜事物较为敏感,很容易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人们往往在文化消费的过程中就会潜影默化地接受西方文化的价值观、政治观和生活方式。经济全球化的步伐日益加快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给中西文化交融带来了新的背景,有利于我国吸纳和借鉴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但另一方面也加剧了西方文化输出对中国文化安全的冲击。鉴于文化认同与政治认同之间相互促进的关系,人们对西方文化浅层次的文化接受可能成为西方敌对势力谋取我国民众政治认同的突破口。一旦国人内心接受了西方文化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便会对国家主导的意识形态带来巨大的冲击。因此,我们必须合理抵制外来腐朽文化的侵蚀,同时有所选择地借鉴与吸收西方文化优秀成果。提升大众对外来文化的甄别能力,以免自身被精心包装过的一系列西方意识形态模糊视线,导致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发生扭曲和误解,使党和国家面临严重的信仰危机。

(二)现代媒体的兴起拓展了大众文化的传播和流通空间

如今,计算机、互联网、手机等高科技产品的普及,扩展了人们的社会公共空间。搭建了以手机、电脑为终端的网络平台,为大众文化的交流与消费带来便捷与效益。但是网络带来的最大效应则体现在思想文化领域,它改变传统生活必须以真实身份参与社会生活的要求,在这个虚拟、自由、汇集着各种思想观念的开放空间中,网络中的每一个个体都可以突破自己的现实身份,以虚拟的身份和其他参与到网络中并具有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地区、不同价值观、不同信仰的社会主体进行思想、文化的交流与互动。一方面,在这开放、自由的网络空间中,社会主体能够利用这一平台更加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愿与诉求。从而拓展了表达民意的渠道。另一方面,国外一些别有用心的组织正是利用了网络的开放性,大肆推销西方国家的价值观、意识形态、政治观。甚至放大网络的虚拟作用,歪曲客观事实,对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进行嘲讽,对革命英雄人物进行抹黑、丑化。一些经过商业包装的文化作品为了博人眼球,迎合娱乐市场的需求,甚至歪曲历史,严重扭曲公众的历史观,损害中华文化的传承。

二、国家意识形态与大众文化之间具有相互交融的关系

在全球化以及外界各种因素的共同影响下,一方面,大众文化为国家意识形态注入了新的活力,但在复杂的国际国内背景下,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更为严峻。我国传统意识形态教育方法和途径仍然固守相对比较僵化和刻板的说教模式,未能将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单一化的靠理论堆积和理论灌输使公众出现了“知行不一”的问题,教育效果收效甚微。而大众文化的兴起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以更加开放、更具有趣味性,能够以被大众所接受的形象向广大社会成员传播,以更灵活多变的形式融入到社会大众的文化生活之中,使大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并积极参与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宣传中,最终充分体现出大众文化与主流意识形态互动交融的蓬勃生机与活力。同时大众文化的兴起为主流文化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打破了以往精英文化一统天下的局面,使广大社会成员能够作为主体积极地融入到文化创造的各项活动中来,“大众文化为民意的表达和汇集提供了有效平台,有助于社会更加公正、平等,推动社会民主化进程。”[2]为国家意识形态的传播方式提供多样化的选择。

(二)体现国家意志凝聚民族精神并具有先进性的主流文化就是社会主义主导文化

任何国家的主导文化都并非毫无根据的臆造而来,而是在一定自然环境和特定社会历史条件的相互作用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文化。我国是始终坚持人民是国家主人的社会主义国家,充分肯定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决定作用,认为人民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根本动力。因而也就决定了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与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资产阶级腐朽文化的性质判若天渊。“大众文化克服了历史上民族文化保守、狭隘的特性,具有开放、包容、变革的性质,它不仅秉承了传统文化的精华,还大胆借鉴国外先进文明成果;它不仅坚持其文化主导地位,而且能够接受、容纳其它的文化;它不仅反映了国家意志,也是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它与国家政治的关系密不可分,并有文化自身的发展规律,是具有科学内涵与时俱进的文化。”[3]可见,国家意识形态具有整合社会的强大精神力量,能够从大众文化中吸纳人民群众的智慧结晶与劳动成果,促进国家意识形态的建设。

(三)主流文化大众化的推进过程就是实现国家正统意识形态的传递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家意识形态的高度凝练与主要内容,对社会发挥着举足轻重的引领和规范作用,决定着社会意识形态的本质和方向,是在社会价值体系中居主导地位、凝聚社会共识的价值理念。只有占主导地位的核心价值观被广大人民群众所认同并融入到现实生活劳动中,才能具备合法性基础。提高反映国家意识形态的主导文化的先进性,有利于确保国家意识形态对各种社会思潮的正向引领。作为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先进文化滋养出先进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并为其提供服务,同时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决定了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是走社会主义文化之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方向。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以民族文化为现实土壤,并积极吸纳外来先进文化要素,体现时代精神与先进生产力的精神旗帜。五四运动以后,中国表现出了以往革命斗争所不具备的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产生了一批与时俱进的的文化生力军,即无产阶级性质的文化思想。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科技、体育、文化事业呈现出崭新的局面,为实现该领域在现代化进程中换发新的蓬勃生机,中国共产党进一步提出了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重要方针,激发了文艺和科研工作者的活力以推进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在文化建设领域经过不懈努力与发展,取得了历史性重大成就。党进一步提出,必须形成为全国各族人民自觉接受,并引领社会全体成员全面进步的价值体系。目前,我国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了社会全体成员的信仰与力量,结合了全体公民的切身实践和根本利益,反映了国家的发展目标,是国家意识形态的主要内容。大众文化作为最具影响力和吸引力的文化形式需要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合理表达民众的日常生活需求、政治诉求和情感宣泄,而大众文化也可作为国家意识形态在现代商业社会中有效传播的新形式,推进国家意识形态传播的大众化。以科学的方法、途径将主流意识形态融入民众的日常实践和生活中,不断拓展国家意识形态在广大社会成员中的感召力与吸引力。

作为工业化进程的伴生物,大众文化的出现与普及无疑有其深刻的历史合理性和逻辑必然性,为当前社会发展奠定了文化基础与受众基础。只有顺应这种历史必然,用国家意识形态引领大众文化,使其朝着有利于国家和社会的方向迈进,才能维护好国家意识形态安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三、大众文化态势下主流意识形态传播路径的创新

(一)加强对大众文化的引领和调控,掌握对大众文化发展的控制权

大众文化作为市场经济与现代工业的产物,将文化与科技相结合,使我国文化生产取得了飞跃性发展,改变了我国长期以来文化单一的局面。但是大众文化独特的市场特征,会驱使它一味地追求商业利益,生产一些低级趣味的文化产品,对我国社会的文化环境造成负面影响。要使大众文化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国家意识形态应以强势的姿态占领大众文化这块重要阵地,通过意识形态发挥思想引领和舆论导向的功能,保障大众文化价值取向与社会主义价值立场保持一致,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任何时期,居于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都必须拥有同化大众意识的影响力,进而使社会朝着统一的理想和目标不断向前发展。要实现国家意识形态对大众文化的引领,从本质来讲,就是要不断巩固全体公民对现有身份的认同和对归属的肯定。使其能够继续支持党和国家的政治地位和政治权利。因此,要落实这一点,我们必须营造重视传统文化研究的良好氛围,不仅要从历史的维度去把握传统文化对我国发展的作用,还要从当前社会现实出发去分析如何甄别、提炼、升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摒弃其消极落后的糟粕成分,扬弃地予以继承,以增进各族群众的文化认同与彰显文化自信。这种认同感就实质而言,就是持续稳定个体对自己身份意识的认同,明确自己在社会中所处位置,更好地融入社会需要,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积极引领并整合大众文化,使其与社会主义价值韵律相向而行的关键。

(二)将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与大众文化活动相融合。

“社会成员凭借分享或共有某些信仰与情感所产生的认同,是把大众群体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精神纽带。”[4]认同是关于集体意识的问题,而认知是认同前提和基础,因此国家意识形态的传播首先要将人们对国家意识形态的认知导向合理健康的方向。但随着社会生活的节奏加快和人们生存压力增大,相较于枯燥的理论说教,受众更愿意接受体现人性关怀、活泼有趣的表达方式。这恰好与强调大众化、民族化、科学化对文化发展历程起推动作用的社会主义文化相契合。“视听新传媒在当代文化的传播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它不仅能够让我们直观清晰地看到对世界具有重大影响的事实,而且还提供了这些事实与现象背后所蕴藏的政治、社会以及心理等概念,使我们所看到的世界更清楚易懂,也有助于引导人们如何去看待这个世界。”[5]

这段话表明了文化活动与意识形态、价值观念有着深刻的关联,价值观正是在文化活动的过程中使人们不自觉地在思想和行为上受其影响。以文化传播推进意识形态工作大众化,其实质就是以文化的视角和话语体系来表达国家意识形态,把国家意识形态转变为更贴近群众现实生活,更易于接受的社会文化生活的一部分。更具体地说,就是要转变传统的意识形态作用机制,创新国家意识形态与大众文化的结合方式,通过附载意识形态内容的文化产品的广泛流通和传播,使意识形态内容以一种特定的物质形式存在,实现观念形式向物质形式的转化。在消费者购买和消费文化产品的过程中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需求,同时再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达到社会整合的目的。

(三)着力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巩固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长城

文化产业已经成为通过商业运作和产业经营向广大消费者提供丰富多样的精神文化产品和服务并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新型财富创造形式。文化产业作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依托在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与大众文化以及意识形态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不仅事关国家影响力与竞争力,也反映着国家的文化理念和综合国力。随着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的作用日益凸显,人们对文化产业发展的认识也逐渐深入,文化产业的发展逐渐进入国家战略的视野,并成为各国竞相角逐的热土。西方国家凭借雄厚的资本和先进的文化产业营销理念,以文化产品和互联网为载体和主要工具,利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国内文化市场环境相对开放的机遇,在文化产业与意识形态联系紧密的核心领域:电影、广播、娱乐、游戏等,向我国民众大量输出附载着西方意识形态内核的文化产品,企图抢占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阵地,侵蚀我国文化根基,削弱、动摇我国民众价值信仰。因此,必须加快国内文化产业发展,坚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宣传阵地,巩固正面舆论,有效抵御和防范西方意识形态冲击。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迅猛,首先,由于文化产业具有创新特性,因此激发了万千文化创作者的智慧和才华;其次,文化产业近年来不仅得到了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也为其提供了有力支撑,中国的文化产业不断地向前迈进,文化创造者的素养也有了明显提升,为我国意识形态的传播营造了良好的环境与氛围,拓宽了国家意识形态的传播渠道。在如今文化产业爆炸式增长的社会,相比文字文化,视觉文化作为一种影响力更为深远的大众文化,其在文化传播和接受方面更具有优势,意识形态能借助影视新兴媒体以不同于以往的传播方式和作用形式能够迅速、高效地使意识形态充斥在每一个角落。发展文化产业能有效促进理论化的意识形态感性化,提高了国家意识形态的传播效果,以喜闻乐见的形势拓展了大众接受文化信息和价值观念的途径。克服了传统文字形式传播对接受者语言水平要求较高的短板。使大众能够对影视产业提供的图像信息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发展文化产业能够有效地将国家意识形态转化为民间广为接受的价值观念,将各种领域和各种层面的社会成员吸纳到自己的“影响范围”,抵御来自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渗透。发展文化产业是意识形态建设的基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需要以文化产业的具体形态为依托,向社会全体成员进行传播并得到认可,从而实现文化产业发展和意识形态安全的双赢。

猜你喜欢
大众文化文化产业国家
浅谈对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几点思考
传承晋绣技艺 做大文化产业
洋场·小报·《红楼梦》——媒介建构下的大众文化(1912—1949)
浅析“大众文化”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把国家“租”出去
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几点探讨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