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 晶
(吉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吉林 四平 136000)
《人生果实》以津端修一和英子夫妇的晚年日常生活为切入点,聚焦了主人公所践行的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理念及这对夫妇暮年生活的平淡、充盈及幸福的幸福。津端修一90岁,英子87岁。津端修一毕业于东京大学,曾任日本住宅公团首席建筑师,他36岁时曾参与高藏寺新村规划项目,①项目中他坚持“城市需要树林”的理念,力求在设计中保留杂树林和山谷,但当时日本经济快速发展,为了解决城市人口激增的现实矛盾,日本政府放弃了修一先生的提案,削山填壑,盖起了密集的公寓房屋。于是修一先生离开了城市,回到田园去实践自己的建筑理念。他在日本高藏寺新城一隅买下土地,自盖自建,跟家人一起建造符合自己人生理念的世外桃源。
修一和英子的住宅便是修一模仿自己尊敬的建筑家——安托宁雷蒙德“与自然共生”的风格建筑而成。房屋被茂密的树木环绕,田间有70种蔬菜、50种果子,春天的生机、夏天的茂盛、秋天的丰收、冬天的静穆交替更迭点缀着这片世外桃源。修一和英子这对夫妇幸福和谐地融入在树林花草果实之中,恍若与世隔绝。他们的生活被这一切保护得很好,不受纷扰,没有喧嚣,阳光的柔和与植物的勃勃生机代替了城市钢筋水泥的冰冷和僵硬,舒适的生活空间之外,还有难以言喻的心灵治愈和精神慰藉。
《人生果实》是一部电影,亦是一部纪录片。片中真实再现了修一为了践行自己的建筑理念,用心实践探索的过程。修一36岁时参与了高藏寺新村规划项目,他提出的“城市需要树林”的理念未被采纳,于是修一先生毅然放弃城市生活,协同妻子一起踏上践行梦想之旅。用一生植树建林构建和谐生态家园。晚年的修一和英子的世外桃源对我们目前居住环境的改善和发展给予了深刻的启示。
目前新村导致的都市鬼城化严重。鬼城化严重集中体现在:老龄化——这当然非常日本式,是新村的弊端,牺牲了居住者绿色的自由空间,人们内心贫乏,精神乏味,找不到心灵家园。同时,这种新村有独特的住民新生态。[2]产生背景之一是企业的员工住房福利。亦可以看做是盲目追求高效率的结果。但与前苏联或者过去的中国的差别在于:公司和住宅区相隔甚远。
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前提下建筑房屋,从而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活质量提高同步共赢越来越受到关注。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12月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大力发展生态修复,让城市再现绿水青山”的发展理念。建筑不应在生态环境的对立面,所有以人为核心的建筑设计都要诉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修一与英子的住宅即是基于上述理念建筑而成。住宅与环境相辅相成,而房屋装饰亦处处充满体贴与精致,修一和英子夫妇源源不断享受着自然资源的馈赠,院落外有参天的树林,院落中有肥沃的土地,住宅俨然成为与树林土地共同生息的一份子,不仅为修一和英子遮风挡雨,还一步步拉近着夫妇二人与自然的距离,同时也让自然多了很多温情脉脉的人文关怀气息。这些都印证着建筑大师科比意的名言“房子是生活的百宝箱”。
记录片中也提到日本为了缓解极速增长的人口压力,放弃了修一先生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理念,在城市中建造了很多毫无生气的密集式住宅。修一先生参观台湾的房屋建筑时,看见同样了无生气的僵硬建筑,颇感失落。现代的房屋建筑普遍都是生硬嵌入土地,割裂与生态环境相互依偎的和谐状态,毫无美感并且严重破坏了生态。生活质量因过剩的人口、拥挤嘈杂的居住环境、工业化的污染而大打折扣,人们被喧嚣裹挟,在盲目的快节奏生活中慢慢迷失了自己。纪录片中,佐贺县伊万里市的一家精神病院服务的患者大多是经历了经济社会的磨练,在过度劳累中迷失自我而发病的人。这家山间疗养医院的工作人员木下博正认为,疗养医院水泥建造而成的现代化建筑与他们的经营理念严重不符,于是向修一先生求助设计方案。不负所望,修一先生设计出了充满和谐共生理念的建筑设计图案。修一强调:“不要把所有土地都用完,要有为种树预留好的地方”,英子在一旁也表示一定要有“进入杂树林一样的感觉”,这对夫妇的理论充分体现了要重视建筑物对身心俱疲备受消磨的人的治愈功能。修一先生也曾记录过建设这样的山间疗养院的心情:“我今年90岁,此刻遇到了人生中最后一份有意义的工作,我拒绝一切谢礼和设计费等费用。我觉得能发自内心地感到自己家真好,在这种安心感中度过每一天比什么都要美好。请将我的理念传承给下一代,使其过上充裕的生活。”
只有与环境友好相处的建筑才能具备治愈人精神的作用。《人生果实》中传达的建筑理念在中国日益受到重视。生态建筑和生态城市的建设理论即是探索人、建筑、自然三者之间的关系,为人类塑造一个最为舒适合理且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理论。生态建筑也是21世纪建筑设计的发展方向。但需要注意的是,这样的建筑理念前期投入是非常重要的。正如纪录片中多次出现的俳句“风吹枯叶落,落叶生肥土,肥土丰香果。孜孜不倦,不紧不慢”那样,肥沃土地的培育,植物的生长,农作物的耕种丰收等等都需要投入一定的时间,也要求人们孜孜不倦地对环境进行呵护。生态建筑的发展需要人们保护生态的意识和身体力行的实践。修一先生离世前还在忙着将落叶洒在土上,他身后留下的不是百万的财产,而是富饶的土地,是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爱护。修一先生说,比钱更重要的是人,他将以人为本的生态理念融入在了每一个由他设计的建筑物中,传达给后代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安定感、以人为本的幸福感。
伏原导演坦言,高龄化问题很阴暗、很痛苦,看不到将来,让人感到不安。但是修一和英子却展现了年迈的老人依旧热爱生活的光明样子。年轻时期的修一可不是像老年阶段的这般随和,正如前文所提到的,修一在高藏寺新村规划项目中坚持“城市需要树林”的理念,由于利益驱使,他的提案没有被采纳。在那之后的一段时间内他特立独行、“肆意”旷工,公司的同事在接受采访时谈到,当时他去修一家里探望,没看出修一有任何不适,他的各种看似叛逆的行为表现,实际就是在为了“绿色生态”的理念做斗争的表现。用一个人的能力和视野的高度在考虑着自己担负的社会责任和居民的未来。修一是有个人魅力的,也是博爱的——真正的注重人文关怀的践行者。
片中的生活看似平淡,两位老人无论是爬树还是上屋顶,无论是种地还是修剪树木,都亲力亲为,展现在你面前的老人绽放活力,并非垂垂老矣之人。英子烹制的料理和饭后甜点中有年轻人喜欢的样式,修一为植物制作的小名牌都是黄色的小卡片,上面有着非常可爱的图案和温馨的语言。有些农作物是英子爱吃的,他还会特意写上英子的名字。修一和英子为我们展现了不一样的晚年生活。修一有一个习惯,几乎每天写至少十封信,之后骑着自行车去邮局寄信,这些信很多是寄给没有见过面的朋友的。英子每个月到名古屋市中区,领上养老金后集中采购一次。买到东西三四天后,修一便会给商家回信。告诉商家味道很好,要加油等鼓励的话语。英子每个月给孙女花子寄一次东西,而且专门用花子的婴儿车推送。修一则记录花子的成长,为她做各种木制玩具。英子还会因为挖出一个巨大的黄瓜而开心地笑成满脸菊花。修一介绍英子时称英子是“最棒的女朋友”。女儿们的远离并没有让老两口感到生活的寂寞。他们春耕秋收不问世事,过着几乎自给自足的生活,让人惊叹人生原来可以活到如此纯粹的境界,不由自主地向往晚年的静谧和美好。修一先生去世时一脸安详,英子难掩悲痛,约好去世后和修一一起环游南太平洋。英子在修一离开之后,过着仿佛修一时刻陪伴在左右的生活,牢记修一的喜欢,仍然会一大早把房间的窗户打开,让阳光照射进来,因为修一喜欢明亮的房间;英子仍然会在瓜果蔬菜丰收时分享给周围的人,自言自语道:修一看到他耕种收获的果实这么多人喜欢肯定会很高兴;英子做了修一爱吃的料理会喃喃道他要是还在多好。两人朝气蓬勃的生活态度在修一离世之后仍支持着英子乐观地活下去。
修一和英子让我们感觉年龄只不过数字而已。长久以来,高龄裹挟着太多令人消极的印象。身体的衰老从根本上消退了高龄人对生活的热情。时代的日新月异与日趋衰老的身体让他们在充满活力的社会中力不从心,并与时代格格不入。诚然,高龄人不再是社会的中坚力量,但这并不意味着高龄人一定会被社会抛弃。社会医疗的进步使高龄人口日益庞大,于社会于个人,高龄人在社会上的存在方式的转型已经成为目前重要的课题。而该话题对减轻社会负担和提高高龄人口的生活质量而言都很有裨益。
首先修一和英子过好每一天的生活态度让我们很有必要检讨对高龄人口以及高龄人口对自身陈旧消极的人生定位。习近平在推动老龄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方面曾于2016年5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二次集体学习[3]时指出:要着力发挥老年人积极作用,老年人优良品行在家庭教育中的潜移默化作用和对社会成员的言传身教作用,发挥老年人在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中的经验优势和威望优势,发挥老年人对年轻人的传帮带作用。要为老年人发挥作用创造条件,引导老年人保持老骥伏枥、老当益壮的健康心态和进取精神等。高龄人仍可以以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与社会展开积极的联系,在生活的磨砺和沉淀的双重洗礼下,高龄人一定意义上可以抚慰年轻人的心灵,引航年轻人生活的方向。“老有所用”“老有所为”的观念需要深深根植在高龄人口内心,深层激发社会活力,助力目前和谐社会的构建,实现人对自身的和解,人自身的和谐。
《人生果实》是对传统的话题死与生的重新解读,通过对咫尺天涯的死生两个世界、不同境界的展现,让观众对死亡并不是充满着畏惧,而是透过死亡更能领悟到活着的真谛和价值所在。[4]影片中,垂暮的生活和生离死别对修一和英子来说如同树木枯荣一般平淡。英子没有哭天抢地的悲痛,淡淡的哀伤中是对自然规律的接受,是对生命一如既往的热爱和珍惜。衰老和死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内心对生活热爱的枯竭。两位老人用自己的方式积极融入生活,发挥着生命的余热,保持着对生活如同孩童般的热情。晚年的生活纯粹干净,返璞归真,他们安静地等待生命的收尾,等待下一章节的开始。“生如夏花般绚烂,死如秋叶般静美”,不正是修一和英子生活的最好写照吗?我们总是太沉浸于生的喜悦,对死亡充满了恐惧和排斥,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遵循着自然的规律演绎着自己的悲欢离合。修一倾尽对生活的热爱,走的时候如同平稳进入生命的另一个循环,全然不见凄凉挣扎的恐惧。
修一和英子早早约定将骨灰洒入南太平洋,梦想着彼岸世界的生活。死亡是每个人的归宿,我们习惯将垂暮的生活看作步入死亡殿堂的台阶,因此对“变老”的惧怕背后其实是对陌生的终点的畏惧。修一和英子告诉我们人对死亡的畏惧在晚年碌碌无为中放大,对抗它的方式在此岸,在对当下的珍惜。修一去世的画面以及英子独自生活的每一天都是静态叙事的表达手法的贯穿,静中有动带来强大的震撼。这体现了二位老者的生死观。
《人生果实》传达给我们的,不仅是从生态建筑中感知的幸福,同时亦告诉迟暮之年也应该拥有朝气蓬勃的生活态度。修一和英子在自己构筑的世外桃源中躲过了经济社会对人们的消磨和榨取,坚定保护着内心的平静,敏锐感知着与大自然共生的幸福与满足。也正是因为这样充实安静,与自然紧紧相依,两人始终以一种活在当下的状态生活,不因为迟暮之年而放弃对生活的热情,积极乐观,散发自己的余热。年迈之后人如何才可以不被社会抛弃,如何重新找到生活的价值,修一和英子给了我们很好的答案:顺应自然规律,紧紧依偎土地,回归自然,从平静的田园生活中收获源源不断的安定感,从容迎接生命的每一次落幕。
注释:
①日本的一个社会形态:“新村”(英文为:New Town,缩略为‘NT’,现代日本人认为这是个过去的概念),1960年代到70年代流行。近年来兴起的环保性新城。与企业福利没有关系。绿色,环保,健康等等,作为UR(Urban Development Corporation的缩略,日语说法为「都市開発公団」)的典范案例而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