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亦菲,王宇翔
(1.河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 石家庄050024;2.河北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 保定071001)
贫困是全球性问题,消除贫困是世界各国政府的共同责任。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把消除贫困、实现人民群众共同富裕作为使命担当。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工作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重任,提出关于精准扶贫的一系列重要的论述,既包括精准扶贫的重要思想理论,又包括精准扶贫的路线、方针及策略,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精准扶贫方略。精准扶贫方略付诸实践,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在为解决全球贫困问题做出了贡献的同时,也为世界范围内的减贫工作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具有重要且深远的时代意义。
早在198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弱鸟如何先飞——闽东九县调查随感》中就提出“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他指出地方贫困但观念不能“贫困”,“先飞”“先富”能否实现还要看广大党员干部们头脑里有无这种意识。自党十八大以来,他亲自考察研究、部署督战,把扶贫重要工作上升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政治高度,纳入到“四个全面”的发展战略布局中。
2012年12月,他在河北阜平考察扶贫工作时提出“两个重中之重”“科学扶贫”“内生动力”等重要思想。2013年11月,他在考察湖南花垣县排碧乡十八洞村时,首提精准扶贫的概念及相关论述。2014年,提出“精细化管理、精确化配置、精准化扶持”。2015年6月,在贵州召开部分省区市党委主要负责人座谈会上,对精准扶贫的总体要求以及具体工作思路,他又做了深入阐述,在10月的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会上他提出了党和政府的重要主张与部署。2015年11月,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他全面阐述了精准扶贫重要思想及顶层设计,提出“四个问题”“五个一批”“六个精准”的重要论述,形成系统精准扶贫战略思想,对“扶什么”“如何扶”等老百姓关切的实际问题作出科学回答,并指出到2020年要实现“两不愁、三保障”,要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等一系列重要问题。2016年1月,他在重庆调研时指出,扶贫开发的成败系于精准,要明确靶向找准“穷根”,使扶贫工作真正扶到点扶到根上。他于2016年2月1日赴江西看望广大干部群众,提出“扶贫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之后在7月20日的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上,他又提出“扶贫必扶智,治贫先治愚”的指导思想。2017年1月17日,在世界经济论坛开幕式上作《共担时代责任,共促全球发展》主旨演讲时,他又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发展的目的是造福人民”的重要主张,同年2月21日,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的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他提出“要加强贫困村‘两委’建设……培养农村致富带头人……打造一支‘不走的扶贫工作队’。”之后6月在太原召开的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他提出主题鲜明且立意深远的“重点研究解决深度贫困问题”,这一重要论述是扶贫开发重要战略思想的又一重要成果,标志着“精准扶贫、脱贫攻坚”工作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总书记提出了坚持“大格局扶贫”的一系列重要思想。2017年12月18日,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他指出要打好脱贫攻坚战“关键是聚焦再聚焦精准再精准”“瞄准特定贫困群众精准帮扶”“把扶贫、扶志、扶智结合”“把救急纾困和内生脱贫结合”“变输血为造血实现可持续稳固脱贫”等重要思想。2018年2月12日,他在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座谈会上提出“脱贫攻坚加强领导是根本”,要“为脱贫攻坚提供坚强政治保证”。2018年春节前夕,在赴四川看望慰问各族干部群众时他说,“要让各族人民都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并指出深度贫困地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全面小康路上“不能忘记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家庭”。同年3月两会期间,他参加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把脱贫攻坚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机结合”,把广大农牧民生活家园全面建设好,让乡村牧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之后在6月的脱贫攻坚工作中他又作出重要指示,要“坚持党中央确定的脱贫攻坚目标、扶贫标准“贯彻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同年9月21日,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的第八次集体学习时他又提打好脱贫攻坚战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优先任务”,他还说,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消除了“绝对贫困”,可“相对贫困”还会长期存在,要及时调整帮扶措施同时纳入“乡村振兴战略架构下统筹安排”。2019年1月25日,在中央政治局的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他强调,“脱贫攻坚是一项历史性工程”“是中国共产党对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我们的党最讲“言必行、行必果,说到做到”。同年8月19日,他在甘肃考察时强调,深化脱贫攻坚工作,要坚持“靶心不偏、焦点不散、标准不变”,在普遍实现“两不愁”基础上去重点攻克“三保障”方面的一些突出问题。同年9月30日,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招待会上他指出,70年来,中国人民发愤图强、艰苦创业,创造出“当惊世界殊”的伟大发展成就,使得千百年来困扰中华民族的“绝对贫困问题”就要历史性划上句号,这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伟大传奇”。
进入2020年以来,习总书记针对“精准扶贫”又有重要论述。在1月13日的十九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上他指出,“要聚焦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任务加强监督,推动各级党组织尽锐出战、善作善成。”1月19日至21日在云南考察调研时他指出,要“决战脱贫攻坚,聚焦深度贫困地区”,按照“五个一批”办法,强化分类施策、挂牌督战、攻克最后堡垒,牢牢把握好“两不愁三保障”的基本标准,坚持“富脑袋”同“富口袋”并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结合、开发式扶贫同保障性扶贫衔接。5月23日,在看望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经济界委员时他提出要“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落实“六稳”“六保”任务,确保“各项决策部署落地生根”,“推动我国经济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6月8日至10日,在宁夏考察时他指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对标“两不愁三保障”、瞄准“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确保脱贫目标的如期实现,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
自2015年以来,习总书记针对“打赢脱贫攻坚战”召开7个专题会议:在延安召开了革命老区脱贫致富的座谈会;在贵阳召开了部分省区市扶贫攻坚和“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座谈会;在银川召开了东西部扶贫协作的座谈会;在太原召开了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座谈会;在成都召开了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的座谈会;在重庆召开了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而且每次会议都围绕着一个主题展开,并提出面上工作要求,根据具体情况召开相关省份负责同志的工作会议以进行工作部署。
精准扶贫重要论述是扶贫理论的重大创新成果,他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反贫困理论在新的时代的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在精准扶贫论述的总体要求中,“六个精准”是实施方向、瞄准靶向,“五个一批”是实现途径、实践逻辑,“四个问题”是核心环节、重要关切,“两不愁三保障”是基本标准,这些方面互为依托且环环相扣,统一于精准扶贫这一伟大方略。这一解决贫困问题的顶层设计,充满着中国智慧,是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排忧解难”的具体表现,是中国精准扶贫顺利展开的政策制度保障,凸显出中国特色顶层设计的制度优势。
新时代的中国,拥有世界上最为完整的扶贫组织体系,并举全国之力实施反贫困战略,从中央到县、镇、村等基层单位,分工明确、层层责任落实。在当前决胜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节点,中国已经具备政府主导下的“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多元参与、多方力量多种举措相互结合、互为支撑的“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政府来主导“扶贫策略和政策制定”、主导“扶贫资源的组织和动员”、主导“扶贫资金的分配和扶贫项目的实施”。构建“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推进“五个一批”“十大扶贫工程”减贫行动,开辟“对口帮扶”“东西协作”等实施对策,开展常态化督查巡查及最严格评估考核,精准扶贫方略真正做到了“识真贫、扶真贫、真扶贫”。党和政府面向世界承诺,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这充分证明了中国社会治理的制度优势。
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构成部分,精准扶贫方略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脱贫实践中的最新理论成果。理解这一理论成果的深刻内涵,把握其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理论基础,是中国共产党人制定科学扶贫战略、持续推进扶贫工作顺利开展的基本要求,也是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对扶贫脱贫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的必要条件。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命题,它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中国实践中的运用、丰富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经典表述。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伟大建设的根本原则与路线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都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1]”这要求我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要坚持唯物辩证主义基本观点,从客观实际出发,认识把握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遵循并且合理地去利用客观规律。新时代扶贫形势发生新变化,脱贫攻坚工作更高要求就是“不落下一人”,这就要从扶贫地区实际出发,把握扶贫规律、查找贫困原因、探寻脱贫良方。不同地区具体情况、特点不同,扶贫策略与途径也就不同。这既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方法论要求,也是保障扶贫效果,激发内生力,实现“自我造血”的具体要求。
精准扶贫方略,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深入贯彻。所谓精准扶贫,顾名思义是既“精”又“准”地测定不同地区的贫困目标,通过科学方法衡量制定贫困标准并筛选出贫困群众,结合贫困家庭具体情况精准制定相关帮扶措施。传统的扶贫方式无法做到精准识别、精准定位、精准帮扶,对群众贫困原因没有做到切实了解,理论与实践较难做到统一。精准扶贫战略举措,以实事求是思想为指导,将实事求是的方法贯彻到扶贫实践之中,确实做到了“看真贫、扶真贫、真扶贫、真脱贫”,习总书记提出,要实现攻坚克难、梦想成真,只有真抓实干。精准扶贫方略正是在实践中牢牢把握住实事求是根本原则,力行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2]”将社会主要矛盾作为党的思想理论体系的重要范畴,运用矛盾论观点方法去解决社会发展的根本问题,并把它作为制定国家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依据,是中国共产党人独特的理论建树。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中居于主导地位,能否准确判断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关系到党的执政成败,决定着国运兴衰。无数历史的经验表明,社会主要矛盾的准确把握和解决,对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起着关键作用。“牵牛要牵牛鼻子”,在新时代,社会矛盾出现了新变化,也折射出新的问题,其中缩小贫富差距是最紧要突出的社会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正是基于社会发展的新变化,对社会主要矛盾做出了新判断,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更要注重社会公平正义与均衡发展,缩小城乡发展同居民生活水平等各方面差距,因此精准扶贫自然成为历史性与现实性的必然选择。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发展依然存在不充分不平衡,一些贫困人口没有或者没有充分地享受到发展带来的红利,加上自身没能得到充分发展,对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能实现。习总书记指出,精准扶贫方略,就是把对贫困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满足、促进其全面的发展,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与落脚点,将“物质扶贫”同“精神扶贫”结合在一起,让贫困地区老百姓过上美好的生活。贫困地区及贫困人口的如期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的最紧迫问题。实施精准扶贫方略,则是当前社会主要矛盾解决的必然与必要途径。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是贫困地区及贫困人口,解决贫困问题要坚持新发展理念。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3]”贫困地区摘帽、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最终要靠发展。新的时代,针对社会主要矛盾出现的新变化,应对“发展”就要有更新更高要求,“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2]”实践证明,抓住了主要矛盾、补齐短板、坚持新发展理念,就是牢牢牵住了扶贫工作的“牛鼻子”。
马克思主义坚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创立了唯物史观,系统阐述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与作用,提出人民群众才是历史创造者的基本原理。精准扶贫方略,实践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肯定了广大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与推动作用,坚持了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创造者、共享者,发展是为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可见,精准扶贫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作为价值目标,力图彻底消灭贫困问题,缩小两极分化进而实现共同富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实施精准扶贫方略,精准到位,落实到户,充分调动贫困群众的积极性,激发贫困地区的内生动力。同时发挥社会群体力量,并在物质和精神上对贫困地区、脱贫群众予以支持,在构建精准扶贫管理体系上严格把关,在遵循群众路线、致力脱贫致富道路上真正做到“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
事物是处在运动、变化与发展过程中的,事物之间、事物内部诸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推进的。精准扶贫方略坚持普遍联系观点、树立统筹兼顾观念、把握事物发展规律、借助事物诸要素之间多样复杂的联系推动事物发展进步,这体现着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在精准扶贫工作中,运用联系发展、综合思维方式去解决老百姓的贫困问题,通过着力改善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条件,增强产业及专项资金扶贫力度,培育内生动力从而提高贫困人口自身“造血”的能力;通过增强多方帮扶力度,积极引导各种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共同助力脱贫攻坚战;把精准脱贫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及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紧密联系在一起,帮助贫困地区贫困群众彻底实现脱贫,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标志。
对立统一规律要求,解决问题要统筹兼顾事物整体与部分之间的联系,既要把握事物的全局,又要兼顾局部处理好事物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4]”贫困发生既有来自贫困个体自身的原因,也和地区资源开发、制度政策安排等因素相关。从整体上看贫困问题,既要找主观原因,也要找客观原因,这样才能找到具体办法,制定具体政策,整体统筹。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还指出,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在把握事物一般性的同时,要认识事物的特殊性,从而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实践中将普遍性和特殊性有机统一。精准扶贫方略是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具体应用。在精准扶贫中处理好普遍性矛盾,掌握规律并做好顶层设计、保证“六个精准”“四个切实”得以贯彻执行,同时又要处理好偏远及边疆地区的特殊贫困问题,针对不同问题给予特殊的扶持和帮助。精准扶贫既要加强中央宏观路线指引,在普遍性、规律性上下功夫,又要把握好特殊性,做到具体分析、对症下药。
精准扶贫方略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具体实践,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实践经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扶贫理论,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中国发展新时代的具体体现,为中国扶贫工作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新策略,也为破解人类贫困难题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价值观念。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深刻体现了社会关系的重要性及人与社会之间的联系的普遍性。习总书记指出,扶贫重在精准、贵在精准、成败也在精准。精准之核心就是具体、确切地落实到每一个贫困户、贫困群众。精准扶贫就是从扶贫主要对象入手,清晰地展现了以人为本的哲学内涵,实践了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
马克思主义认为,公有制社会的建立是在彻底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完成的,广大无产阶级才能够彻底地告别贫困。列宁有关在社会主义国家里贫困问题仍然存在的论述,为之后社会主义国家贫困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思想指导与实践借鉴。中国共产党始终致力于反贫困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扶贫理论是在实践探索中逐步形成的。邓小平同志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实现共同富裕。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从国家战略层面,将扶贫脱贫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紧密结合,围绕老百姓关切的“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等诸多问题,形成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方法、新战略,努力破解“二元结构”、坚持“三位一体”、增强“四个意识”、提出“四个切实”、实施“五个一批”、注重“六个精准”、实现“两不愁三保障”,这些观点、方法与策略,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反贫困理论的运用、丰富及发展。
新的时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实践紧密结合,产生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这一最新成果在继承马克思主义优秀理论品质同时推进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新时代的发展,是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是党和国家必然也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它基于对社会规律的科学把握,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规律、建设规律及党的建设规律,并就此提出一系列和中国实际相符合的治国理政的方略与路线,体现了科学逻辑与实践逻辑的有机结合,科学性与革命性有机的统一。
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构成部分,精准扶贫方略是对习近平这一思想的丰富及发展。从系统内部各部分内容的关系看,这一方略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其他各部分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有机结合、相辅相成,助力推动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入发展。例如,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发生变化,要通过发展来解决这一矛盾。“精准扶贫”提出重点扶持农村贫困地区发展,满足贫困群众基本生活需求、提高群众生活质量,精准扶贫的实施,是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必然途径。又如,在新发展理念下,精准扶贫被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位一体”总布局,与乡村振兴战略相衔接,这对中国发展理念和战略布局的有着重大意义。从部分同整体关系的角度来讲,精准扶贫方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地位重要,不可或缺,对整体发展起着直接推动作用。解决民生问题是最大的政治,发展经济保障民生,而精准扶贫方略是致力于贫困地区民众生活的改善,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及其重要的推动作用,这一方略奠定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实社会基础与群众基础,精准扶贫方略要求从贫困地区、贫困群众实际出发,调查研究,因地因人施策,确保精准落实到户等等,它体现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严谨、实事求是、真抓实干与历史担当的思想与工作方法。
“只有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摆脱贫穷的问题。[5]”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在精准扶贫方略指导下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反贫困道路。在精准扶贫方略的总体要求中,“六个精准”是实施方向、瞄准靶向,“五个一批”是实现途径、实践逻辑,“四个问题”是核心环节、重要关切,3个方面环环相扣、互为依托,统一于精准扶贫这一伟大方略。这一解决贫困问题的顶层设计,是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排忧解难的具体表现,是中国精准扶贫顺利展开的政策制度保障,凸显着中国特色顶层设计的制度优势。当前,中国拥有世界最为完整的扶贫组织体系,集中全国力量实施脱贫攻坚,由中央到县、镇、村等基层单位分工明确,层层责任落实。脱贫攻坚由政府主导,实施“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多方力量、多元参与、多种举措”,从而形成“三位一体”的互为支撑的大扶贫格局。并且,党和政府向世界承诺,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这充分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才是消除贫困的根本保障,体现了中国社会治理的制度优势。
精准扶贫方略还是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实现的实践指南,是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根本保证。精准扶贫方略为扶贫工作指明了方向,中国脱贫攻坚取得的历史性突破举世瞩目。实施脱贫攻坚战,这是中国社会治理“道路自信”与“制度自信”的具体体现,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扶贫道路实践的具体推进。精准扶贫方略立足中国、着眼于世界,具有战略眼光和世界视野。消除贫困是世界性的难题,它需要全世界通力合作。中国致力同世界各国共同协作,推动世界和平发展。因此,精准扶贫方略在解决中国贫困问题的同时,也为人类社会消灭贫困提供了“中国方案”。中国精准扶贫伟大实践取得的巨大成就,推动中国脱贫事业发展的同时,对全球减贫工作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
习总书记指出,“中国致力于自身脱贫的同时,支持和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消除贫困,为国际脱贫事业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有效促进发展中国家交流分享减贫经验。[6]”世界各国具体国情不同,但贫困问题具有其普遍性及共相。精准扶贫方略既是对中国扶贫实践的经验总结,又是对中国扶贫模式的理论升华。中国创造性地摸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反贫困道路,对于经济条件与社会发展同中国国情相似的一些发展中国家来讲,这一方略具有重要的指导借鉴意义。当前,中国正在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携手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征程中发挥着巨大作用,中国的扶贫经验为世界扶贫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彰显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