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视角下家长对小学生校园欺凌的预防

2020-12-20 01:31赵学琴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校园家庭家长

赵学琴

(许昌学院,河南 许昌 461000 )

近年来,我国中小学校园欺凌发生率呈现较高的态势,一些校园欺凌和暴力事件不时见诸报端[1]。校园欺凌对受害者造成身体和心理伤害,欺凌者也因此付出惨重的代价。校园欺凌也逐渐出现在低年级学生群体中,不论是学校还是家庭都应该对中小学阶段校园欺凌情况及时防范。欺凌是发生在力量失衡个体间的故意、反复和伤害性的行为[2]1。校园欺凌对正处于发展过渡期的青少年身心健康、学业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产生严重的危害,对学生的长远发展产生不可逆的影响[3]。

国家和学校一直比较重视对校园欺凌的治理工作。2016 年国家印发了《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要求全国中小学进行校园治理[4]。2017年12月,教育部等部门印发了《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提出了校园欺凌治理的新举措。各地中小学基本上已经成立了欺凌治理委员会[5]。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2010年七部委联合颁发的《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指明了家庭承担着孩子教育的主体责任。2015年《教育部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小学生家长要督促孩子增长自我保护知识和基本自救技能[6]。2019年5月,全国妇联等九部门发布《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修订)》,文件规范了家庭教育内容和要求[7]。家庭作为教育孩子的第一场所,直接影响着孩子的人生观念和处事方式方法,反校园欺凌的教育也应依赖于家庭教育的效果。家庭对预防青少年校园欺凌能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从孩子的健全人格培养入手,积极预防校园欺凌;家庭可以为孩子建立信任联通机制,能避免孩子因欺凌不知如何求助的困境;家庭可以在校园欺凌发生后及时补救,防止酿成恶性事件;家庭可以对欺凌者和被欺凌者进行引导教育,为预防校园欺凌发生起到保障作用。所以,从家庭的角度引导家长学会教育孩子,对有效预防校园欺凌有重要的意义。

一、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要求提前预防校园欺凌

校园欺凌行为多发生于小学生之间,尤其是三年级到六年级的小学生是校园欺凌行为多发的群体[8]。校园欺凌多数表现为以大欺小,同时欺凌行为与孩子的年龄成反比,被欺凌者的比例随着年龄的增大而逐渐降低,低年级的学生往往成为高年级学生欺凌的对象[9]。根据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的阶段理论,6~11岁的小学生处于儿童期,这一阶段的孩子,开始与别人竞争,如果竞争得到满足,孩子会因为受到激励而变得有活力,若家长未能满足孩子的需要,经常严厉地批评或忽略孩子,孩子会不信任自己,易产生行为退缩,导致自卑情绪。如果孩子经常遭受失败打击,或自己的行为得不到肯定,容易形成自卑感。这一时期是儿童自我认知发展模糊的时期,情绪难以稳定,如果没有对情绪的正确引导,会使儿童在情绪失调的情况下发展为校园欺凌暴力。这一时期,更需要家庭重视培养孩子合理应对冲突的能力,避免校园欺凌的发生。

二、家庭在预防校园欺凌中的作用

校园欺凌中的欺凌者多数是品德不良的学生,而这种品德不良的形成又主要受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状况的影响。单亲家庭或者是重组家庭一般都会给孩子造成心理伤害和品格的不足,这些家庭缺乏对子女的管教,孩子缺乏正确处理问题的能力,这些家庭教育的不足容易让学生成为欺凌者。

(一)家庭培养孩子的健康人格,能从根本上杜绝校园欺凌发生

孩子若拥有健康的人格,就能够合理处理欺凌事件,及时化解遇到的欺凌状况。拥有健康人格的孩子会有爱心、同情心、自尊自爱,不会主动欺凌他人,即使遇到校园欺凌,他们也会干预应对,维护自己的安全。研究表明,欺凌是后天习得的,小学生处于人格形成和道德塑造的启蒙时期,在这一时期他们甚至无法辨别同学之间的开玩笑和欺凌行为[9]。他们原始的暴力行为,如身体欺负和言语欺凌,也并不被认为是对他人的伤害,所以此时学校家长应及时对孩子言行进行引导和预防。研究表明,遭受校园欺凌侵害的学生与未遭受欺凌侵害的同伴相比,不仅有较低的学业表现,并有更大的风险检出焦虑、抑郁、孤独和自杀倾向等心理症状,欺凌侵害严重妨碍着学生学业能力和健全人格的发展[10]。健康人格是避免校园欺凌的最根本因素,家庭培养孩子的健康人格能从根本上杜绝校园欺凌。

(二)家长对孩子的信任关爱,会让孩子愿意交流校园欺凌事件

学生如果在家庭中缺失父母的关爱,会产生自卑的心理和对待自身发展随意的放任性格。这样的心理也会影响学生在学习上的投入和要求,往往会影响学习成绩,导致其不求进步,成绩较差,成为学困生。据研究,学习困难的学生更容易受欺凌,而学霸最不容易受欺凌[11]。心理上的自卑、性格上的孤僻、行为上的放任自流成为校园欺凌的主要因素。孩子如果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和教育,容易有极端心理,既可能成为被欺凌的对象,也可能成为实施欺凌者。这样家庭的孩子缺乏自身调节情绪和正确处理事情的态度和方法,当遇到自己无法应对的事情时,就容易通过欺凌的方法来处理,将不良情绪转化为欺凌行为作用在别人身上。

《全国家庭教育指导纲要》提出,家庭要加强亲子沟通,关注、尊重、理解儿童的情绪,帮助儿童养成良好情绪,多给予儿童鼓励和支持;以民主、平等、开放的姿态与儿童沟通;客观了解和合理对待儿童过度的情绪化行为,培养良好的亲子依恋关系[7]。家长应该加强对孩子的教育,帮助他们克服不良心理倾向,及时发现并制止他们可能出现的各种不良习惯和行为,赢得孩子的信任,能与孩子无障碍沟通,避免因交流不畅导致孩子在遇到校园欺凌事件时不能正确处理。

(三)家长对孩子不当的言传身教,会诱导孩子形成欺凌人格

打骂孩子容易使孩子在早期家庭中养成错误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在对待他人时,也会以暴力解决问题。家庭暴力不仅包含父母之间的暴力问题,还包含父母对待孩子的暴力处理方式和亲子之间的不和谐关系。暴力的生活环境会导致孩子在对待同学之间的关系上,模仿家庭的处事方式,以暴力解决问题。而在学校发生的很多事故中,学生如果学会了非暴力沟通的方式,以和平的态度、稳定的情绪、礼貌的方式来处理,很多同学矛盾也就能迎刃而解,不会演变成校园欺凌事件了。研究表明,欺凌者的家庭表现为缺乏情感温暖,在儿童表现出攻击时,缺乏一致的教育方式或父母的教养方式多以粗暴惩罚为主,父母之间的交往也充斥着敌意与暴力[8]。家长教育孩子要适度,家长过分严厉的教育方式容易造成孩子缺乏安全感、攻击性强、野蛮粗暴,会让孩子形成欺凌人格。

被欺凌者在性格方面胆小懦弱,遇事敢怒不敢言,并且不能很好融进集体活动,与同学交往时缺乏自信。更严重的有交往障碍,无法与同伴正常交流,容易离群孤寂。根据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小学生正处于心智成长但并未健全的阶段,对事物的认知较为朦胧,对他人的同情与关怀等情感也正在慢慢发育。如果此时遭遇校园欺凌现象,会对正处于成长阶段的他们的心理健康造成很大的伤害。小学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接触的人和事都是学习方面的单一事件,加之他们心理不成熟,不会正确处理感情、辨别是非,遇事容易感情用事,从而酿下祸端。《全国家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家庭要适时、适宜地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创设面对变化与应对挫折的生活情景与锻炼机会;在儿童遇到困难时以鼓励、疏导的方式给孩子以必要的帮助与支持[7]。可以看出,家庭在对待孩子的方式方法和自身的言传身教中,如果不加注意,会诱导孩子形成欺凌人格。

(四)家长对欺凌的认知和态度,会影响孩子对待校园欺凌行为

研究发现,校园欺凌高发于小学的中高年级[12],而这个时期的孩子在家长眼中正处于比较淘气调皮的阶段。家长对于校园欺凌的认知一般是无知或忽视。特别是校园欺凌中比较普遍的语言欺凌,更不会引起家长的重视。一般家长只要没有看到自己孩子有明显的外伤,并不会关注他是否受到欺凌,或者只要没有其他家长或老师来找自己,便不会了解自己孩子是否是欺凌者。这种对校园欺凌态度的不重视,对校园欺凌表现认知的缺乏往往使家长不能及时干预孩子的校园欺凌行为。

家长的教育观念与校园欺凌密切相关。一是部分家长对 “养子”不够重视,没有认识到家庭对子女成长的重要性。二是部分家长错误的教育理念不利于孩子的个性成长。有的家长在孩子受到伤害时,鼓励孩子用以暴制暴的方式应对,不引导孩子合理合法的处理,即使学生在学校受到老师的教导即应该学会正确处理冲突和矛盾,但家长的教育理念如果和老师的教育理念不一致,就会带来教育中“5+2=0”的教育效果。也就是两天的家庭反面教育会把学校老师五天的正面教育的效果消耗掉,使教育没有效果。这种家长的错误教育理念会在潜意识里对孩子的欺凌行为起了怂恿作用,易导致校园欺凌行为的出现。三是家长缺少对孩子处理人际关系和社会矛盾的正确教育。儿童不仅要满足自身的物质需要,更要满足自己的情感、爱和同情心等精神需要。如果孩子在家庭中没有得到成长的心理需要和能力培养,他们会形成不健康的心理和个性特征,容易发展成为实施校园欺凌的主要群体。而且,家庭没有教会孩子人际交往的能力,如果同时缺乏对孩子人际交往技能的培养,也会造成孩子在校园生活中不会解决人际冲突和矛盾,不会使用非暴力沟通手段化解危机,而是用自己极端的暴力手段处理矛盾。

(五)家长对欺凌的及时应对,会有助于预防校园欺凌发生

家长缺乏对校园欺凌的主动认知,也就不能及时参与孩子所发生的校园欺凌行为。对孩子而言,因为父母不重视,不一定会帮助自己解决校园欺凌的问题,所以他们选择不告诉父母;另外一些孩子因为害怕告诉父母会受到父母的训斥,而选择不说,这些都是家长本身缺乏如何应对校园欺凌的干预能力,导致孩子对父母的不够信任。父母只有关注校园欺凌,掌握校园欺凌的应对之道,才能及时发现校园欺凌发生的信号,并与孩子合理沟通,充分掌握校园欺凌的行为动机和心理发生过程,有的放矢地教育引导孩子,避免出现歧视孩子、打骂孩子的现象,帮助孩子处理矛盾,给孩子改过自新的机会。

三、家长在预防校园欺凌中的作用体现

2015 年,《教育部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家长要在子女的家庭教育中承担主体责任[6]。2019年,《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 (修订)》指出,家庭教育的理念是“家庭教育重在教孩子如何做人”“家庭教育是家长和儿童共同成长的过程”“尊重儿童成长规律是家庭教育的前提”“尊重和保护儿童权利是家庭教育的基础”[7]。人民日报也多次发表文章指出,家长在校园欺凌预防中,应该承担主体教育责任。

(一)家长能从源头上及时发现校园欺凌的苗头

父母因为能每天接触孩子,如果对预防校园欺凌行为重视并有一定的预防能力,就能第一时间发现孩子在情绪、语言、状态的变化。这相比教师来说,对孩子的关注更细微、更直接,也能弥补教师不能及时发现校园欺凌的不足。

父母也最了解自己的孩子,最能预知孩子在学校的表现,了解被欺凌者与欺凌者的外在特征后,能及时提醒和防范校园欺凌发生。被欺凌者的外在特征一般体现为以下几方面:一是学生过于肥胖或过于瘦小,戴眼镜或是其他外表差异、转校生等。二是学生看上去很软弱,或比较自卑,缺乏胆量保护自己的学生。三是焦虑或缺乏自信的学生,很多时候被欺负者的态度,会决定欺负者的行为。

(二)家长能了解校园欺凌的深层原因

父母作为孩子最亲近的人,最容易得到孩子的信任,也最能给孩子安全感,他们能跟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并在积极沟通中发现发生校园欺凌的缘由,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并能根据孩子的个人和班级整体情况分析判断导致校园欺凌的深层次原因。家庭的亲子关系也是孩子处理情绪和纠纷的源头,和谐的亲子关系能让孩子信任父母,在出现不会处理和协调的矛盾时求助父母,在遇到校园欺凌时及时告知父母,防止出现更严重的影响。

(三)家长能有效监督和控制校园欺凌发生

无论是欺凌者还是被欺凌者,家长对于校园欺凌的预防或者改善,更重要的是在日常生活中的改变,而这能杜绝欺凌事件的再次发生,也能彻底纠正孩子身上的缺点。对孩子日常行为的监督和控制,家长有更加便利的条件和优势。家长要将对子女的要求融入生活之中,提高生活能力,提升生活品位,让孩子在丰富、高质量的生活中学会构建和谐关系、开阔视野、培养才干、培养美德[7]。

四、对话教育应用于家庭预防校园欺凌的适切性

巴西著名教育家保罗·弗莱雷在其著作《被压迫者教育学》中提出对话教育。对话教育的实质与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有天然的一致性,在分析对话教育的基础上,将对话教育应用于家长与孩子的教育中,有助于提升家长预防校园欺凌的有效性。

(一)对话教育的来源及其核心思想

弗莱雷指出对话是人与人之间的基础,以世界为中介,旨在命名世界。对话是为了反思与行动。对话实现的五个基本条件是爱、谦虚、信任、希望、批判性思维。第一个条件是爱。没有爱,对话就不能存在,爱是对话的基础和对话本身。在控制关系中,对话不能存在,只有打破压迫局面,才能获得爱。第二个条件是谦虚的态度。如果自以为不同于他人,在人际交往中自己高高在上,就因看不到别人的优点,不能对话;或因看不到别人的贡献,不能对话;或因担心自己被别人取代,不能对话。所以对话要基于谦虚的态度。第三个条件是信任。对话应该是一种水平关系,是建立在爱和谦虚的态度基础上的平等关系,家长式的操纵不能建立信任。第四个条件是希望。希望是为了探索和改善人的不完善,这种探索只有在与他人的沟通中才能实现。在人际交往中,沉默代表着绝望,也是否定世界、逃避世界的形式。希望只有双方积极沟通探索才能建立,都不是袖手等待来的。第五个条件是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是为了让人们不断在现实生活中改造自己,进而实现人的不断人性化。

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就没有了真正的教育[13]59。对话是一种认识途径,不是一种简单的引起交谈的方法。对话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建立一种学习和认知的过程[13]85。

(二)对话教育适用的表现

第一,教育的出发点相同。弗莱雷的对话教育,出发点是根据孩子的现有表现,发现其不足,弥补其不足,发扬其优点,更好地发展自己,是为了给予孩子爱。爱是对话的基础和对话本身,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是出于对孩子的爱,才能产生教育,才能让教育发生效果。爱让孩子生出勇气,而不是充满恐惧,爱也让老师或家长产生责任。美国爱荷华大学的一项研究显示:父母每天对孩子说的话中,只有不到20%的表述是积极和充满鼓励的[10]。

第二,教育的对象相同。学校教育的对象是被压迫的学生,被控制和压迫、得不到解放的学生。家庭教育的对象是孩子,他们都是同一时期需要引导的未成年人,他们也渴望得到关注和教育。

第三,教育的过程相同。在学校进行对话教育,是教师运用各环节和要求来获得学生的信任,让学生接受其教育内容的过程。而家庭的对话,也是一个孩子理解并接受家长教育的过程。家庭中更适合运用对话,让家长和孩子站在平等的视角交流。

第四,教育的结果相似。学校对话教育的结果,是希望学生成长为一个自由的人、对社会有用的人。家庭教育中,家长也希望孩子能有健全的人格、成长成才。操纵式家庭教育中,家长的独断、专制会增强其压制的气氛,随着父母与孩子之间独断专横关系的加剧,会在孩子的内心烙下阴影形成自卑的性格,或者转化为模仿内化为自己的潜意识,在遇到校园欺凌时就会因为自卑或暴力不会想办法走真正反抗的道路,他们要么变得漠不关心,被社会不正确的价值观念弄的疏离现实,要么采用各种各样的破坏行为。

五、对话教育应用于家庭教育的措施

将对话教育合理地应用于家庭教育中,会转变家长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改善亲子关系,能提升孩子识别校园欺凌和应对校园欺凌的能力,对校园欺凌的预防有重要意义。

(一)基于爱的对话:正确示爱,培养友善

父母与孩子的对话,要基于爱而不是控制,父母对孩子表达爱而不是控制和压迫。绝大多数父母是爱孩子的,但父母表达爱的语言却往往是负性的。父母一方面用“我都是为你好”展示自己的爱,一方面却用打击、辱骂的词汇对待孩子。基于爱的对话,首先应该是展示爱,从父母心底生发的爱意,无论是欺凌者还是被欺凌者,都是最值得自己爱的孩子。其次是表达爱,应用欣赏、鼓励的语言建立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交流。再次是爱的回应。在与孩子的交往中,用共情来体会孩子的真情实感,用爱回应孩子的疑问或请求。最后爱应该是无条件的。只有基于爱的对话,才会让孩子把父母当作最亲近的人、最可依靠的人,孩子才会在遇到欺凌时,第一时间想到向父母求助。

(二)基于谦逊的对话:还原过程,放低姿态

中国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一般都是父母高高在上,其权威不容孩子质疑。但在父母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应该以平等的身份与孩子交流,甚至要带着谦逊的态度与孩子对话,这样才能走进孩子的内心,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平时对待孩子还可从以下几方面出发:首先,反思自己是否只关注孩子的物质,而没有看到自己的无知 。其次,看到自己是“纯洁有经验的人”,而孩子不是。再次,看不到孩子的无知,甚至不承认孩子有比自己更懂道理等优秀的地方。改进方法有以下两种:一是行为上要平等。蹲下与孩子交流,而非自己坐,孩子站;语言平等,少用指责、批评。还原孩子的心理过程和事件过程。二是客观评价。不盲目判断,多理解。

(三)基于信任的对话:防止暴力,助人自助

家长与孩子的对话常见的是家长式操纵的过程,家长与孩子之间相互信任是对话的先决条件。家长能够把对话建立在爱、谦虚、信任的基础上,对话就是一种平等关系的对话,就能建立对话者之间的相互信任氛围,也能达成双方的合作。家庭中独断、专制的氛围增强其压制,而难以产生信任。孩子容易将专横作风内化为自我意识的一部分。让孩子在力量弱小时,不想办法走上反抗的道路,要么变得漠不关心,用强者的要求脱离现实;要么以暴力对抗社会,产生各种破坏行为。特别是家长的语言暴力,也给欺凌者和被欺凌者产生深远的影响,语言暴力不仅让孩子感受到痛苦的心理情绪,而且长期的语言暴力还会改变大脑的结构,最终导致孩子养成懦弱自卑型人格。

(四)给予希望的对话:学会欣赏,满怀期待

离开了希望对话不会存在,家长学会欣赏孩子,才能让孩子发扬优点、改正不足。在校园欺凌中,尤其需要教会学生欣赏他人,并让孩子欣赏自己,欣赏自己才能不自卑,才能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特别是在受到委屈时主动告诉家长。而在校园欺凌的悲剧中多数是因为孩子不告诉家长,而选择自杀或被杀。这也是孩子对家长、对社会的绝望,沉默是绝望的一种形式,是孩子对世界的否定,想要逃避世界。家长的希望,除了鼓励、欣赏孩子,还应该积极行动,让孩子体会到希望。家长如果只是袖手等待,就不能表达出希望。

(五)基于批判性思维的对话:理性对待,促进人性发展

《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 (修订)》指出,家庭要从孩子的立场出发,结合生活以及孩子的困惑,通过指导、规范、辨析、实践等方式,不断提升家庭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7]。家长与孩子的对话中,批判性思维的对话以改造个性为目的,能促进双方不断人性化。培养孩子对世界的批判性认识,这是接近现实的正确方法,使孩子能对整个现实有全面的理解。特别对于校园欺凌事件中的旁观者而言,理性看待校园欺凌至关重要。而旁观者不自觉的围观和麻木也会助长欺凌者的欺凌行为,也让被欺凌者更不信任他人。所以,改变旁观者群里的看法和做法,在预防校园欺凌中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只有孩子们都拥有爱和信任,内心充满温暖和希望,能用批判性思维看待自己和他人,才能拥有一个远离“欺凌的”美好人生。

猜你喜欢
校园家庭家长
家庭“煮”夫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恋练有词
家长请吃药Ⅱ
犯错误找家长
微妙的家长QQ群,引无数家长竞折腰
近8成家长不认同只要学习好就行 健康最重重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