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产能过剩形成机理分析文献综述—以钢铁产业为例

2020-12-20 00:31段俊芳湖北经济学院法商学院
品牌研究 2020年7期
关键词:生产能力厂商经济

文/段俊芳(湖北经济学院法商学院)

产能过剩是现实经济活动中普遍发生且存在的一种现象,针对具体行业、市场或领域中产能过剩问题的研究成果比较多。但产能过剩问题的产生和发展有很多复杂的、深层次的原因和背景,本文将国内外学者、专家基于不同的视角对产能过剩的形成机理的研究探索从宏观经济周期、企业竞争、投资体制以及市场不确定性四个方面进行整理。

一、宏观经济周期

该视角的研究者普遍认为,产能过剩是伴随着经济增长而存在的正常现象,是企业基于外部不确定性考虑对经济周期的波动的理性预期的结果。

国外早期的研究中,Fair(1969)最早提出了在周期性的需求波动中,企业将持有产能过剩状态以保持生产的柔性。Abel(1983)指出,厂商在具有不确定性特点的环境下进行投资,面临经济波动低谷时往往并不会因为经济暂时的不景气而减少生产要素,因为这时候改变生产要素的组成会给企业带来调整成本,所以此时企业采取保持过剩要素来降低成本,从而呈现出产能过剩状态。

国内学者的研究更多地考虑了我国发展中国家的实际国情。尚鸣(2006)认为,只要是市场经济国家,就必定要经历产能过剩这一过程,这是由经济周期性波动造成的。从积极的意义上看,产能过剩给了企业创新、重获竞争优势的动力。一般而言,产能过剩较多时,市场竞争会更加激烈,此时,企业才会有提高效率和调整产品结构的内在动力,市场的优胜劣汰机制也才会起作用。孙巍等(2008)提出并检验了产能过剩形成的波动窖藏假说:在经济扩张时期,经济越繁荣,产能过剩越严重;而在经济萧条时期,经济越收缩,产能过剩越不明显。何彬(2008)也认为微观行为主体厂商的窖藏行为是导致产能过剩的重要原因,并且窖藏行为造成的产能过剩带有一定的波动性特征。巴曙松(2011)认为,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我国刚开始进入快速工业化阶段,我国对工业原材料需求的增长(特别是在经济扩张时期)会十分迅速,并且难用固定的比率去衡量需求的这种暴发式增长的幅度,生产厂商必须保持相对较多的产能储备来应对这种情况,所以产能过剩对于保证经济健康、快速地发展有好处。

二、企业竞争

这种观点下,产能过剩是企业竞争中的策略性行为,企业可能会选择持有过剩产能以阻止潜在进入者的进入。

国外学者对于“产能”的研究方向主要是企业采取产能过剩策略能否有效阻止潜在竞争者进入,也即产能过剩作为潜在竞争者的进入性壁垒,能否起到有效阻碍的作用。早在20世纪50年代,Bain(1956)利用一个限价模型分析了策略性的进入壁垒的可能性。之后,Modiglianni(1958)、Syloslabini(1962)等学者也对两者的关系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并且提出了著名的贝恩-索罗斯假定:潜在进入者相信在位厂商的产能水平在自己进入的前后是保持不变的。虽然这个假定在以后的学者、专家中间产生了分歧,后来还是有很多研究以这个假定为基础。Spence(1977)以贝恩-索罗斯假定为基础,提出了关于生产能力参数的数理模型,他认为,在面对潜在的进入者时,在位厂商完全有可能把生产能力提高到某个很高的位置,并且在潜在厂商进入之前他并不会利用全部的生产能力,以此达到阻止其进入的目的。这种策略性行为具有非常强的承诺作用,是在位厂商捍卫自己市场份额的一种信号。随后Dikit(1980)通过放宽贝恩-索罗斯假定,得到过度生产能力的投资策略并不能完全阻止潜在竞争者进入的结论。

国内对产能过剩是厂商的生产策略这一问题的研究也比较多。周业樑等(2007)指出我国出现多行业产能过剩现象的原因之一是部分行业的在位企业选择保持产能过剩以对潜在的进入者形成一种威慑力量,潜在进入者若要想进入就需要进行大量的投资,如果只进行小规模投资,他们将长期处于成本劣势。唐吉洪(2007)分析了使用产能过剩策略作为进入壁垒在阻碍潜在竞争者进入中的作用,以及厂商采用该策略的时机和后果。孙巍等(2009)分析了垄断企业保持过剩生产能力的可置信威胁行为,论证了闲置部分生产能力,是企业的理性选择,是在某种特定条件(比如特定的技术、市场条件)下各利益关联主体最大化其效用时出现的一种相对稳定状态。李何(2011)在对我国汽车产业的在位厂商运用过剩产能策略的实证研究中发现,投资过剩产能是一种瞬时的、不连续的策略性行为,采取这种短期有效的竞争策略,厂商能提高市场的垄断程度。

三、投资体制

不完善的投资体制下,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形成远远大于市场需求的生产能力,最终导致产能过剩。

刘西顺(2007)认为,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紧缩力度不够,所以厂商对未来的需求和利润预期太过乐观,强化了厂商的要素窖藏行为,加剧了我国产能过剩的形成。罗蓉(2011)认为,中央政府某些投资体制、财政机制的改革滞后,促使许多地方政府、企业盲目投资,这也是导致我国产能过剩的原因之一。林毅夫(2007、2010)提出的“潮涌理论”中指出,产能过剩是一种“市场失灵”现象,是发展中国家特有的。他认为,潮涌现象所导致的产能过剩的结果的严重程度可能和这个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金融结构以及金融监管体制有关。以“投资潮涌”理论为基础,王立国(2012)认为一国的技术水平基本国情与产能过剩问题之间存在联系,他从产能过剩的形成和治理两个层面分析了中国产能过剩的现状和我国技术水平的现状之间的联系。皮建才、卜京(2019)主要聚焦于体制性产能过剩,即在现有体制下由政策性补贴引起的产能过剩,他们发现,政府的补贴行为会产生体制性产能过剩,然而需求不确定性的上升以及经济下行都会降低体制性产能过剩。

四、市场不确定性

行业准入标准不完善、资本密集、低市场集中度、产品供给弹性低以及流动性过剩等行业特征构成了产能过剩形成的原因。王小广(2006)认为大多数的过剩都集中在低技术行业,这些行业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产业组织结构不合理、不发达并且集中度很低,同时,房地产等一些以资源密集为特征的暴力行业,更容易形成产能的过度扩张。周枝田(2006)认为在以固定成本占比高、边际成本极其小、退出成本相当高这样的成本结构为特征的资本密集型行业中,产能过剩出现的概率更高,而恰恰是这些成本特点导致了产能过剩。曹建海和江飞涛(2010)通过与国外相同行业比较企业规模和集中度,认为我国企业规模相对过小、集中度过低、不能充分利用规模经济,并以此为依据说明这些行业产业组织不合理、存在重复建设的结论并不合理,不能将低集中度和逆集中化趋势作为判断我国钢铁行业重复建设的依据。巴曙松(2013)表示当前产能过剩主要集中在中上游行业,而同时,这些产能严重过剩的钢铁等重化工工业等中上游行业均属于资本密集型行业,其特点是产能的闲置成本高,而产成品的库存积压成本小。韩国高(2013)基于我国钢铁行业对市场结构与过剩产能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钢铁行业属于非常典型的非集中型市场结构,产品差异化程度较低,同时进入壁垒低、退出壁垒高,这些特点都造成了钢铁行业大量企业的过度进入,企业之间欠缺兼并动力,企业数量过多、产业供给过度和生产能力过剩的现象进一步加剧。徐朝阳和周念利(2015)发现,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越大,市场中低效率的企业越多,这些企业产能利用率较低,进而导致整个市场的产能过剩变得较为严重;而当市场需求不确定性降低,低效率企业被淘汰,产能过剩的程度也会减轻。

综合来看,产能过剩的形成机理集中在四个方面:经济增长、策略性行为、投资体制和行业特征。四个方面中,经济增长是产能过剩形成的根源,策略性行为、投资体制和行业特征都是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对产能的形成发挥作用的。

猜你喜欢
生产能力厂商经济
强化化工企业全员安全意识提升安全生产能力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奶牛粪便肥料化对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几点建议
玩具厂商及合作机构新年进步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厂商对北京卡车市场不抱希望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电视厂商与好莱坞公司将制订超高清标准
马自达汽车公司发动机SKYACTIV—G和SKYACTIV—D的年生产能力达80万台
2020年粮食生产能力将增500亿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