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黄家勇(阳江职业技术学院)
风筝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工艺品之一,在世界文化和发展史上具有广泛的影响力,是集聚文化、娱乐、健身等多重功能于一身的人类智慧的结晶。阳江作为南派风筝的代表,具有鲜明地域风格和艺术呈现形式,形成了具有1400多年的民间风俗游艺活动发展史,现“阳江风筝”早在2006年已入选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阳江风筝在本世纪前曾屡创辉煌—不仅“灵芝”风筝成为中国风筝唯一的“六连冠”和“世界风筝十绝”,阳江风筝赛绩和赛事活动组织规模和国际吸引力也富有重大影响力:阳江风筝参赛团体不仅在全国风筝大赛中屡次获得团体第一,更在国际大赛中斩获12枚金牌,展现了一流的放飞技术和制作工艺。阳江市还建成南国风筝竞技场这一全国最具规模的风筝放飞场,还从1986年起每年举办阳江重阳风筝节,共吸引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团参加。而阳江风筝馆的建设更是注重了风筝制作工艺的代际传承与文化发展脉络,阳江风筝造型别致精巧而又独具特色,其中“灵芝”是可与北京“沙燕”、南通“六角”等独特品种相媲美的独特制作,一时风光无限。但阳江风筝发展至今却在现代文化、经济以及群众认知等多个元素的快速变化与冲击下逐渐式微,特别是阳江风筝的现代研究与传承策略研究更是少之又少,这与注重传承和善于寻求现代化突围的潍坊风筝发展差距越来越大。因此,我们在新形势下必须要认清阳江风筝发展现状,并剖析其深层制约因素,借他山之石,寻发展出路,使得具有超高制作工艺和放飞技艺的阳江风筝重获生机。本文通过文献资料、问卷调查、专家访谈和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拟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背景下,深入剖析阳江风筝发展现状与深层问题,对阳江风筝的现代发展战略和对策进行探索,从而帮助阳江风筝走出发展困境,促进阳江风筝的发展与传承。
阳江风筝的制作与放飞工艺曾在历史上独领风骚数百年这是世界公认的事实,阳江风筝在众多老艺人和专业放飞团队的带领下,背山面海、借助辽阔的旷野曾多年掀起广泛的群众赛事与民间活动参与热情,不仅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专业赛事成绩,更在民间借助重阳节这一重大传统节日扩大了在普通群众中的影响力,使阳江风筝获得了快速发展,与“风筝之都”潍坊齐名。但阳江风筝在近十几年来的发展与潍坊风筝差距越拉越大,不仅影响力下降,且阳江风筝面临着代际传承等发展危机。根据文献检索、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得来的数据显示,阳江风筝现代发展走的是专业竞赛与群众性推广二元制发展策略,专业竞赛队伍获得政府资助,具有专业竞技训练与支持,而阳江风筝的群众性发展缺乏管理与指导,处于自发式生存状态,没有统一的文化职能部门进行管理与指导,更缺乏资金、人力和政策支持,在当今经济型以市场主导下的体制影响下,阳江风筝的民间自发组织、制扎艺人、销售渠道纷纷离场,不仅阳江风筝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的影响力持续削弱,阳江风筝还面临着更大的生存危机—技艺的代际传承与文化传承出现断裂,影响了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根基。
由于风筝运动独特的人文性、文化属性和活动特性,使得风筝活动的开展与发展路径不同于三大球运动等商业性价值较高的竞技类体育赛事,潍坊风筝之所以在现代发展之路上能够脱颖而出,成为一个响亮的文化品牌和地方名片,就在于山东省和潍坊市各级政府对风筝发展定位、发展策略和多元化的开展途径的大力开发与鼎力支持不无关系。相对于潍坊市政府的多元化发展思路和国际化发展路线,阳江虽然有多处天然放飞场和历史制作与放飞优势,也斥巨资建有阳江风筝馆、放飞场,但二者相距太远,且出行不便,难以产生较好的链条反应,且相对于潍坊市政府而言,阳江政府在民间赛事组织、发展途径探索和支持力度上则相对较弱,特别是发展意识与定位更是相差甚远,加上民间赛事组织的不力和以青少年为发展目标人群的学校风筝活动开展的缺失是导致阳江风筝错失发展机遇,与潍坊风筝继续拉开差距的重要原因,而且这种政府职能部门缺乏发展性关照和现代发展策略探索的缺失,对阳江风筝的社会发展氛围的创设和现代发展活力带来更为严重的不利影响。以曾经风靡一时的沙扒镇重阳风筝节为例,随着老艺人、老年风筝爱好者的老去,镇政府、中小学负责人对赛事事故问责制度的恐惧,以及沙扒渔业经济疲软造成的民间团体支持力的下降,沙扒重阳风筝节难再重现昔日盛况。
从阳江风筝的发展困境我们不难看见,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下阳江风筝的现代发展路径,提升广泛的群众影响力是阳江风筝发展根本。以花草鹞作为群众推广和校园推广的介质是创建群众参与性和参赛性氛围的重要手段。阳江风筝除“灵芝”“蜈蚣”等独具特色的制品外,最具有广泛影响力和群众基础的风筝制品就是“花草鹞”。这种风筝的群众扎制基础最广,品类最为繁多,不仅具有参与性,观赏价值,还具有浓厚的民俗文化属性,花草鱼虫、鸟兽动物、人物图像皆可入图,能够提升广泛的群众影响力,因为制作工艺相对简单,因此也适合对技艺要求相对较低的社区推广和大中小学校园推广,只有创设浓厚的群众参与氛围,通过群众带动才能为阳江风筝带来新的活力和发展动力。
阳江市被称为“纸鹞城”与过去阳江重阳国际风筝盛会的大力组织和宣传有密切的关系。潍坊风筝业的发展当地政府的鼎力相助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因此我们也可进行借鉴,通过“市管外聘”的形式,聘请具有国际赛事组织与发展能力的机构对阳江风筝的知名度和形象进行精准设计与提升,通过“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等多要素参与的方式提升政府职能部门的支持与监管力度,盘活市场要素和岭南文化要素是阳江风筝发展主要出路,只有这样才能为阳江风筝的现代发展脱颖而出,具有独特的韵味与魅力,并且能提供多线发展能力和综合影响力,使之成为招商引资和经贸活动的重要介质,特别是风筝制品的制作、销售、文旅体验和竞赛组织等多个链条的盘活将给阳江风筝的全面复苏与发展注入无限活力,并提升自主发展的能力。
阳江市政府在近年来斥巨资修建了阳江风筝馆和放飞场等大型风筝专题文化馆和场地,在硬件设施建设上投入较大,也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成效。但阳江风筝艺人和民俗文化发展却缺乏支持和专门性政策。笔者认为,政府对艺人的态度与支持的力度是影响阳江风筝发展根基与后劲的重要因素。阳江风筝馆能够通过阁楼房、阳江老城区九街十二巷等老阳江文化特色重现的方式,较好地重构了阳江城旧时盛况和风筝文化发展的印记,受到社会广泛好评。笔者认为延续此思路,建设阳江风筝传承与发展专项政策支持,做好文化传承与技艺传承相结合,阳江风筝能够凸出特色与塑造发展特色的较好出路。通过老艺人制作工艺展示能让阳江市民感受到我们以前阳江风筝的发展历程和文化脉络,对青少年群体及现代年轻群体的风筝爱好者提供新的发展机遇,则对阳江风筝产业形态和产业构建具有重大社会价值。
风筝和其他工艺美术品一样,具有双重特性,研究其现代传承与发展不仅要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还要兼顾精神文明和物质文化形态的发展,本文在剖析了阳江风筝发展困境与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发展策略,具有时代研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