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如皋市青少年素质教育实践基地 陈 琳
作为校外教育,实践基地承担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任务,也发挥关键教育阵地的重要作用。因此,在实践基地的课程建设中,思想文化类课程举足轻重,不应被忽视。但从实际操作来看,这类课实施的有效性确实困难重重,从主观上看,学生从学业繁重的教室来到实践基地,很多学生和家长认为是单纯层面的玩、休闲;从客观上看,基地思想文化类课程更多是“填鸭式”的被动学习,效果并不理想。如何改变这种状况?笔者将以本基地“八礼四仪”课程为例,谈几点实施经验与策略。
根据《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提出的课程目标,基地思想文化类课程的目标设定,其中一个重点应是让学生主动实践、亲身体验。除此之外,目标的设定还应考虑具体的环境和条件。而目标任务设计的可行性、有效性,才是能使学生有完成此活动项目的内驱力。以基地课程“八礼四仪”为例,其中目标的可行性、可操作表现为:在现实情境中掌握文明礼仪的行为准则和具体行动要求;通过小组合作,在规定的时间内呈现有创意、有质量的作品班级礼仪书和情景剧并有合适的展示方式;团队活动中能积极参与活动,尊重包容他人,主动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
当然礼仪教育是一种养成教育,不可能一时一地一课养成。基地以课堂教学项目活动为指引,引导学生在基地的五天四夜的时间里时刻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形成良好礼仪素养的意识和行为。课程的开设虽只是半天的活动,却是将“八礼四仪”作为一颗种子种于学生心田,辅以学生在基地五天四夜的“八礼四仪”养成教育,如在基地吃穿住行要求学生注意仪表之礼,食堂就餐时注意餐饮之礼,开营结营仪式注意仪式之礼。可行性、有效性的目标提高了在日常生活学习中践行“八礼四仪”,培养了学生的互相包容鼓励、互相协作的合作精神和责任意识,增强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果基地的硬件设备条件良好,可利用先进的设备促进基地思想文化类课程的有效实施,比如有的基地建有专门的礼仪场馆,学生可在场馆里进行体验实践。而对于硬件比较弱的基地,开展半天的思想文化类室内课,应避免枯燥灌输,在活动实施过程中应寓教于“动”,活动易操作、好玩才能够让学生保持持久的兴趣。
如“八礼四仪”课程,主体活动流程是教师指导学生观看“八礼四仪”视频——小组合作学习《江苏省未成年人基本文明礼仪规范》——以小组为单位,记分制形式进行礼仪知识的比赛——小组合作在班级礼仪书上完成本组有关礼仪的三字经、顺口溜等韵文——小组展示,各小组用适合本组的方式展示本组的礼仪书内容,如齐诵、吟唱等,或者在诵读基础上加入其他辅助表演如礼仪操、舞蹈等。最后,每组就学习生活及工作中如何做一个有礼仪的人进行思考,准备一个情景剧并展示。从实行的课堂效果来看,小学六年级的孩子在活动中完全“动”起来了,这是一个孩子们创作的过程,从无到有、从文字到表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生都要出谋划策,全组要同心协力,沟通、交流、合作方能完成,单靠个人力量是无法完成的。活动中孩子们会不断碰到各种问题,这些问题有难度,但跳一跳就能够到果实,通过与伙伴们的合作,能够有一个成品出现,并且在展示环节每个孩子都能登上舞台,都是主角,增加了孩子们的荣誉感,增强了孩子们的自信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对学生表现进行评价,是帮助和促进学生发展的一个手段,能激励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而评价机制的明确性、激励性,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完成活动。
如“八礼四仪”实践活动,除了对最后的结论性成果如小组合作的礼仪书、情景剧进行评价,还需将学生在过程中的表现如团队合作能力、倾听表达交流能力、创意能力、设计能力等进行评价,将结果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相结合。活动中采取个人评价、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鼓励学生学会自我评价,有效的自评能让学生正确看待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鼓励学生互评,了解他人长处和自己短处,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学会互相欣赏、共同进步。活动中,教师的即时评价也很重要,教师用放大镜放大学生的闪光点,用鼓励性语言评价肯定他们的细微进步、点滴成果。评价的目的不仅仅是甄别和选拔学生,更要引导学生持续实践、体验、省思,促进学生的发展,使每个学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