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金匮温经汤在月经病的应用

2020-12-19 04:51段艳丽
关键词:血块瘀血阳虚

段艳丽,张 帆

(1.贵州中医药大学,贵州 贵阳 550001;2.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贵州 贵阳 550002)

东汉张仲景所著《金匮要略》是中医四大经典之一,其中妇人三篇是中医妇科发展的肇始,所载经典方剂多为后世医家妇科应用基础方。源自《金匮要略》的温经汤组方严谨,用药精妙,用当通神,为后世历代医家妇科调经常用方,广泛应用于冲任虚寒夹有瘀血的痛经、月经不调、闭经、绝经前后诸证等月经病的治疗,充分体现了中医异病同治思想。

1 由来及方义

温经汤首见于《金匮要略·妇人杂病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问曰:妇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数十日不止,暮即发热,少腹里急,腹满,手掌烦热,唇口干燥,何也......当以温经汤主之[1]。其病机主要包括寒(冲任虚寒)、热(瘀热虚热)、虚(阴血不足)、瘀(瘀血阻滞)四个方面,属寒热虚实错杂,以寒瘀为主。功以温经散寒、养血祛瘀为主,兼以滋阴清热。温经汤中桂枝、吴茱萸、生姜温经散寒,通利血脉;川芎、丹皮、当归活血祛瘀以调经;当归、阿胶益阴养血,以促新血复生;麦冬养阴润燥以清虚热;芍药、甘草相配缓急以止痛;半夏温中和胃以降逆;人参、甘草补益中气;使得瘀血去则新血自生,虚热消则诸证自除。本方经少能通,经多能止,为调经常用方。

2 温经汤之异病同治

2.1 缓痛经之疾

痛经即女子经期或前后小腹出现周期性疼痛,痛引腰骶,剧痛者甚至晕厥。痛经其原因繁多却以血瘀为主。气血贵在流通,血与气相辅而行,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滞,血滞则成瘀;寒客冲任,主收引,与血相博,子宫冲任气血失畅,经期、经前气血下注冲任,子宫气血更加壅滞,不通则痛,则发寒凝血瘀之痛经。经水由二经而外出,寒满二经而内乱,两两相争而作痛,邪愈盛而正愈衰,服温经汤后止。针对病机,方中用药重在温经而非攻瘀,血得温则行,血行则瘀自除,瘀去则痛自减。

2.2 调月经不调

月经的经期、经量、周期等任何一方出现明显异常皆属于“月经不调”范畴,其临床表现也多种多样,但凡病机属“冲任虚寒,瘀血阻滞”者均可用温经汤。素体阳虚,阴寒内生,寒凝冲任,气血生化不足则量少;气血亏虚,血海不能如期满溢,则月经推迟;瘀血阻滞,血不循经,冲任不固,则月经先期或量多或经期延长。针对寒热虚实错杂,以“冲任虚寒,瘀血阻滞”为主病机,全方攻补兼施,温清消补并用,阴药与阳药相伍,以温经散寒,养血祛瘀调经为主,体现了仲景组方阴阳对立统一观,故为调经之常用方。

2.3 解闭经之难

闭经即女性超过16周岁月经仍未来潮,或月经停闭超过6个月或3个月经周期者。究其原因不外虚实两端,虚者,冲任血海亏虚,源断其流,无血可下;实者,血行不畅,冲任阻隔,血海阻滞,经血难以下行。素体阳虚,阴寒内生,寒凝血瘀,阳虚无力化气行水,水湿内停,寒湿夹瘀阻滞冲任二脉,血不得下,故见月经停闭、少腹冷痛诸症。证属寒湿夹瘀乘虚客于冲任,胞脉闭塞。治以温寒燥湿,养血通经,予温经汤加减;使攻不伤正,补不滞邪。现代研究发现温经汤可以改善下丘脑一垂体系的内分泌异常,对LH、FSH、E2有双向调节作用,故中枢和卵巢可能是其对下丘脑-垂体-卵巢-子宫生殖轴的作用靶点[2-3]。

2.4 调绝经诸证

绝经前后诸证即是指妇女在围绝经期出现的明显不适,如烦躁易怒、潮热汗出、眩晕耳鸣、失眠等。《医林改错》云:“夜不安者...此血府血瘀。”。此病机以虚、瘀为主,寒次之,病属虚实夹杂,故予温经汤温经养血,祛瘀活血,使气血充,脾胃健,瘀血除,气血通,心神养,阳入阴而失眠愈。司燕情[4]发现温经汤对围绝经期失眠患者中不伴盗汗、潮热的寒凝血虚证的睡眠质量,抑郁、焦虑情绪症状有改善。

3 典型案例

3.1 月经过少

患者,女,20岁,未婚,无性生活史。因月经量少3+月于2019年1月23日初诊。患者既往月经3~5/30~35天,经量少,色暗红,偶有血块,平素畏寒肢冷,3+月前无明显诱因感月经量少,偶有小腹冷痛、腰骶酸胀,喜温喜按。末次月经2018年12月14日,经量同前。此次经前来诊,纳眠可,二便调,舌紫暗,苔薄,脉细。盆腔彩超(经腹)提示:子宫、双附件区未见明显异常。诊断:月经过少—寒凝血瘀证。治以温经散寒,化瘀调经。以温经汤加减,处方:吴茱萸10 g、当归12 g、桂枝10 g、川芎10 g、牡丹皮12 g、麦冬12 g、甘草6 g、竹茹12 g、茯苓10 g、延胡索12 g、小茴香12 g、益母草12 g、牛膝15 g、赤芍12 g、桃仁10 g。服药1周,经后复诊,自诉此次月经量较前增多,色红,偶有血块,无腹痛。

按:患者月经量少,色暗红,偶有血块,舌紫暗,表明体内有瘀。素体阳虚故畏寒肢冷;阳虚则寒,血寒则凝,得热则行,血留为瘀,瘀血阻滞,不通则痛,故小腹冷痛、喜温喜按,此为寒凝血瘀。方中吴茱萸、桂枝温经散寒,当归、川芎、芍药养血和血,牡丹皮祛瘀,麦冬滋阴润燥,延胡索、小茴香活血止痛,茯苓健脾,化生气血,全方温而不燥,补而不滞。结合月经周期,顺势利导,故在经前期加益母草活血通经,桃仁活血化瘀,牛膝引血下行。

3.2 痛经

患者,女,21岁,未婚,无性生活史。因痛经10+月于2019年8月5日初诊。既往月经5/28天,经量少,色黯淡,夹血块,平素畏寒肢冷、喜食生冷,10+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经期腹痛,得热痛减,痛甚需服用“止痛药”(具体不详)方可缓解。末次月经2019年7月23日,痛经同前。此次经间期来诊,纳眠可,二便调,舌黯,苔薄白,脉沉。查盆腔彩超(经腹)提示:子宫、双附件区未见明显异常。诊断:痛经—寒凝血瘀。治以温经化瘀,散寒止痛。以温经汤加减,处方:吴茱萸12 g、当归10 g、桂枝12 g、酒仙茅12 g、川芎10 g、芍药12 g、延胡索15 g、丹皮15 g、麦冬12 g、甘草6 g、小茴香12 g、茯苓10 g、益母草12 g。服药2周,经后复诊,自诉此次经期腹痛较前好转,色红,少量血块。

按:患者经检查排除器质性病变,平素喜食生冷伤阳,素体阳虚则畏寒肢冷,血得寒则凝,故月经有血块,血得热则行,故得热痛减,血留为瘀,瘀血阻滞,不通则痛,为虚实夹杂,阳虚内寒兼血瘀之证。方中吴茱萸、桂枝散寒温经,促使祛瘀生新,当归活血,白芍补肝血,肝郁解则瘀可去,气血调则瘀不生,牡丹皮、益母草祛瘀,茯苓健脾,麦冬滋阴润燥,川芎活血化瘀,甘草配芍药缓急止痛,小茴香、延胡索活血止痛力强,全方补而不滞,温而不燥。结合月经周期,顺势利导,故在经间期加酒仙茅补肾温阳以助阴阳转化。

4 小 结

温经汤是仲景据女性冲任虚寒兼瘀血阻滞的病机而创立,是开后世妇科临床用温补法治疗多种疾病之先河。方中12味药初看庞杂,但杂中不乱,杂中有法,全面兼顾了虚、实、寒、热,把调理肝脾,温经散寒,养血祛瘀有机地熔为一炉,体现了脉证并治,整体观念的辨证施治精神。病症变,然病机不变,这正体现了中医异病同治思想。现代研究表明温经汤的药理作用如下:(1)促进LH分泌。(2)改善血液流变性。(3)镇痛[2]。温经汤虽为调经常用方,在临床也被广泛应用于妇科多种月经病中,但运用时,仍然要遵循中医辨证的原则,切中病机为根本前提,不能根据药名、病名对号入座,以免铸成大错。

猜你喜欢
血块瘀血阳虚
从“痹症有瘀血说”论治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中医教你识瘀症
干槽症可治
抢救呼吸系统急危重症患者中床边纤维支气管镜的应用
瘀血被清除掉,身体会有什么变化?
阳虚体质遇倒春寒易失眠
温阳法治疗阳虚失眠症
有一种口渴和瘀血有关
中医辨证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