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 燕,文才新
安徽工程大学 体育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1929 年美国营地董事协会纽约分会给出的定义是:“一种特定设计的教育形式,旨在关注青少年的身体健康、情感表达、户外生存体验、积极的社会参与、品味和鉴赏能力以及心智成长”[1]。1998 年,美国营地协会则对“营地教育”重新定义,即“一种在户外以团队生活为形式,并能够达到创造性、娱乐性和教育意义的持续体验。营地教育是在户外环境中,参与者通过亲身体验和环境熏陶达到健康发展的目的,其核心是健康,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性的成长”[2]。从本质上来看,营地教育是“体验式教育”,让青少年在户外进行身体与心理的高度参与,从而获得自觉的感知与感悟。
通过调查发现,目前营地教育的产品销售渠道过于单一,很多销售模式都以2B 模式进行,依赖性过大,渠道窄小。由于对于销售渠道及产品本身依赖性较大,所以2B 类的营地教育机构往往局限在某一个地域里,市场需求小,扩展规模难度较大,同时拓展新地区的资源渠道时,还要面临当地已有同类营地教育产品或夏令营课程产品的竞争。B 端客户往往对产品会有诸多需求,且在营销过程中,B 端处于话语权一方,产品需要不断进行打磨,从而造成商业效率降低。从长远发展来看,2B 模式并不利于营地教育产品品质的提升以及营地教育机构的规模扩张,从而无法带来更多的商业利益。
当前,我国的营地教育是刚刚起步,个别机构为谋取更多的利益,在营地教育活动过程中将旅游这一要素放大,从而导致教育性功能下降。
1.教学目标模糊不清
在多种类型的营地教育课程中,其教学目标应当是明确且有针对性的,但部分营地教育课程开发者在课程设置时,过度追求学员多种能力的培养或忽视教学目标的重要性,导致课程目标制定不明确,缺少针对性,从而无法达到教育的目的。
2.课程体系不完整
我国营地教育正处于起步阶段,许多营地教育机构均参考近年风靡起来的“拓展训练”。拓展训练的起源是世界第二次大战,其雏形是德国人库尔特·汉恩利用一些自然条件和人工设施,给海员做一些具有心理挑战的活动和项目,以训练和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3],所以拓展训练更多的是体能和意志上的一种训练,大多项目都是模拟极端环境条件,培养学员各类环境下的应对处理能力,和营地教育的教育理念有所出入。营地教育所针对的对象是青少年,其教育理念是让青少年懂得生活、生命、生存,并不是一味追求身体与心理的极限。在借鉴拓展训练的过程中,由于缺乏营地教育的理论支撑,整体的营地教育课程体系不完整、不科学。
3.营地导师职业能力有待提高
部分营地的导师并没有相关的营地教育师资质,其所谓的“营地导师”实则充当的是“体育教师”“导游”“托管老师”的角色,没有系统学习培训过相关理论知识,因此造成教学质量不能得到保障。
我国营地教育机构众多,但品牌辨识度较低。出现这种现状的最主要原因在于,营地教育产品大同小异,在课程设计上没有更多的创新,大部分都是借鉴以往夏令营的活动过程,没有创造出具有本土化、多样化、个性化、定制化的营地教育品牌。
2C 营销模式是直接针对于消费者,从人文角度来看,2C 模式相较于2B 模式,它更加具备人性化服务,2C 会完全在消费者的需求基础上进行产品的生产和研发,生产出来的产品可以更加贴合大众的需求,从而能够有效提高产品利用率。因为2C 模式面向的是消费者,因此获取打通销售渠道成本较低,对于客户流失风险所造成的影响接受度高,产品内在优化驱动力度高。针对于这些特点,营地教育产品更加需要站在消费者的角度去进行生产和销售,从而打开销路。
由于目前我国营地教育事业刚刚起步,其人才培养以及专业体系仍在不断完善中,因此大部分营地教育导师都不具备专业资格认证,多数从业人员没有深度学习过营地教育的专业技能培养。因此营地导师招聘时,可提高应聘标准,要求其具备营地教育导师资格证。目前许多院校也逐步开设营地教育专业,培养人才,因此营地教育机构应当把握住机会,主动积极与此类院校取得联系,积极构建深度合作,引进人才或委托院校对本机构的从业人员进行师资培训,从而提高本机构的专业度。
我国青少年在参与营地教育过程中,应当以自然生态环境作为主要的学习环境,让青少年在开放的环境下,自主的体验、探索、分析、研究、分享,从而对生存、生命、生活有所感悟。
1.立足本地,创造个性化课程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传承历经绵绵岁月,广阔大地上存在着各类文明与文化,每个地区都有着专属于当地的文化和地理特色,而营地课程应该顺应当地的情况,合理利用当地资源,不能一味的固定思维,反复去做传统的营地教育课程。要让青少年通过营地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对本地的风土人情、自然人文有所认识与了解,同时课程设置中还要注意青少年与本地居民之间的交流与沟通,绝不仅仅把学员固定在营地内,应该使青少年体会当地的风土人性和生活文化,培养丰富的心灵和情操[4]。
2.增强生态环境教育
目前我国营地教育课程中,大部分都是以“身体素质拓展”为主要课程目标,在身体锻炼的前提下,增加一系列生态自然教育。营地教育的教学环境作为与学校教育之间最大的差别,一定要利用好环境资源,要在课程中建立起生态环境教育内容,增强青少年对大自然的认知,学会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从而弥补学校教育中的弱势部分,培养青少年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优秀品格。
营地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及时补充,能够全面培养青少年的综合素质,同时随着时代的迅猛发展,营地教育近年来也是搭上了社会进步的顺风车,社会普遍认识到营地教育在青少年教育中的重要性。因此我国应该在多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的营地教育事业的发展,立足于国情进行营地教育的创新与发展,使得营地教育更好的为我国青少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