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背景下“新经管”的发展路径探究

2020-12-19 19:17蒋成飞
关键词:经管双一流一流

郑 军, 蒋成飞

(安徽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蚌埠 233000)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机制日益成熟,高校管理水平和办学能力有所提高,高校积极参与国际教育论坛,话语权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已经取得了巨大进步,但与很多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差距。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面临诸多困境:具有国际水平的世界一流大学较少;缺乏高水平一流学科;自我创新能力不强;高校治理体系与管理模式混乱等[1]。为解决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促进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提升我国高校整体办学水平,进一步加强一流学科建设,教育部提出“双一流”建设这一重大举措。“新经管”建设作为“双一流”建设的具体实践,在探索经管学科发展中也面临诸多困境,还不能完全适应新时代经管学科的发展需要。“新经管”建设的“双一流”时代意蕴何在?“新经管”建设面临的困境有哪些?在“双一流”建设助推下,如何切实加强“新经管”建设?对这些现实问题的思考与探究,是解决“新经管”建设问题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新经管”建设的“双一流”时代意蕴

杜玉波[2]认为,统筹推进“双一流”建设,能够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一流学科是“双一流”建设的立足点。经管学科作为一流学科建设的重要领域,其发展状况和建设水平关系到大学学科建设的总体水平,也关系到我国未来经济管理行业的发展质量。“新经管”建设立足于“双一流”建设总体目标,对经管专业进行教学模式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对于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升科学研究水平成效显著。

1.“新经管”建设立足于“双一流”建设总体目标

(1)“新经管”建设体现“双一流”建设的内涵和要求。人才培养能力是衡量大学整体水平的重要因素。“双一流”建设是一项以培养一流人才为出发点,以推进一批高水平世界一流大学和学科为形式的重大教育改革战略。“双一流”建设作为一项突破性工程进行教育改革,有助于推动高等教育实现教育现代化,引领经济转型升级。“双一流”建设是一项服务学科与高校建设、区域经济发展和国家重大战略布局的工程。“双一流”建设注重结合地区优势、高校特色进行创新,解决高校定位同质、目标缺失等问题,提升大学质量,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柳贡慧[3]指出,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主力军,地方大学也要积极进行“双一流”建设。“新经管”建设则是立足于“双一流”建设总体目标,对经管学科的改造与创新,推动经管专业内涵式发展的地方“双一流”建设。“新经管”建设运用信息技术改造课程形式,注重创新教育重构课程体系,推动人才向复合型、创新型和信息化方向发展。“新经管”建设以数字经济、智慧管理、普惠金融等更新教学内容,以学生为中心,注重能力培养和素质提升,利用信息技术打造智慧课堂,提升教学效率和教学针对性,创新教学方法。“新经管”建设是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的重要教学改革模式。

(2)“新经管”建设体现“双一流”建设的目标。陈峰[4]曾撰文指出,“双一流”建设以推进一批有中国特色的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为目标,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等方面进行改革,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信息时代的到来,已经彻底颠覆了高校传统的学科思维。传统的经管专业培养模式已越来越不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互联网时代已彻底改变大学培养人才的方法与手段。目前,大多高校经管学科仍进行单一式教学,没有将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广泛引入高校课程中,课程改革多限于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方面的“加加减减、添添换换”,各自为政的教育模式无法适应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新经管”建设践行“双一流”建设总体目标,将人才培养与国家重大需求相结合,着力推动成果转化,增强高校创新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力。“新经管”建设打破经济与管理分类培养传统,强化教学科研互动,以应用为目标,以创新为特征,通过对信息技术的运用,培养适应未来人才要求的复合型、创新型、信息化高素质人才。“双一流”建设要求经管专业在信息技术发展背景下,加快专业融合步伐、调整人才培养方案、通过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方式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开拓出一条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信息化经管类人才的成功之路。

2.“新经管”建设与“双一流”建设的联系

(1)“双一流”建设为“新经管”建设提供方向指引。“双一流”建设以人才培养为重点,着力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跨学科思维、熟练掌握信息技术的协同创新型、多学科复合型和信息化应用型人才。“双一流”建设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产教融合,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和教学科研机制。另外,“双一流”建设要加强与世界其他大学的交流与合作,将国外先进的教学模式结合中国特色加以优化引进,创建人才联合培养方案和科研联合攻关机制。胡乐乐[5]认为,“双一流”建设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大国家工程,为地方高校的学科调整提供了方向指引,“新经管”建设正是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对经管学科教学模式的创新。“双一流”建设对高端人才的定位为“新经管”建设的人才培养目标指明了方向,深化产教融合为“新经管”建设提供了协同育人的新思路,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为了解学术前沿提供了新方式。同时,“双一流”建设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新经管”建设必须坚持的人才培养方向,也是中国高校都应该坚持的人才培养目标。

(2)“新经管”建设是“双一流”建设的具体实践,张少华和周福盛等[6]指出,“新经管”建设在“双一流”建设方向指引下进行具体的改革实践。一流大学必须把本科教育和人才培养放在重要的战略地位,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变革教学模式。“新经管”建设积极探索专业升级改造新路径,注重学科交叉、专业融合,培养多学科复合型人才;广泛利用社会资源,强化协同育人机制,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注重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培养协同创新型人才;推动教学与管理信息化,以信息技术改造“教”“学”的物理空间,注重信息化教育,培养信息化应用型人才。同时,“新经管”建设推行校企一体化育人,加强学校与行业企业共建特色专业方向、专门实验室、实习就业基地等。高校应扩大国际合作交流,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办学项目,把国际合作办学项目纳入本科人才培养体系,科学合理设计国际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及培养方案,加强国际合作交流对本科教育教学的推动作用。对于经管学科发展前沿动态的了解,高校要积极聘请知名专家进行学术交流与讲座,进而推动经管类人才培养以及对经管学科发展前沿动态的了解。

(3)“新经管”与“双一流”建设互为表里、相互促进。学科建设是“双一流”建设的基础和重点,经管学科作为一流学科建设的重要领域,其发展状况和建设水平关系到我国学科建设的总体水平。“新经管”建设作为“双一流”建设的一个领域,是“双一流”建设的具体实践。侯长林和罗静等[7]研究发现,“双一流”建设是一个开放的体系,面向所有院校,甚至高职院校。“双一流”建设提出了我国高等教育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目标,为高校指明了发展方向。“双一流”建设适应时代发展,坚持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为“新经管”建设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政策支持,促进“新经管”建设不断改进。同时,“新经管”建设作为“双一流”建设的具体实践,能够检验“双一流”建设的合理性,促进“双一流”建设的不断优化。“新经管”建设是“双一流”建设的外在表现,“双一流”建设是“新经管”建设的内在要求,“新经管”建设与“双一流”建设互为表里、相互促进。

二、“新经管”建设面临的现实困境

随着“双一流”建设的发展,黄超和杨英杰[8]认为,高校跨学科发展已经成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重要战略。然而,“新经管”建设在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现实困境,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经费投入不足,资源支持方式单一;学科发展薄弱,专业特色不明显;教学目标淡化,人才培养能力下降;治理体系混乱,管理模式僵化。

1.经费投入不足,资源支持方式单一

“双一流”建设是一项长期性、高投入事业,更新教学设施、培养优秀人才和打造一流团队等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新经管”建设作为“双一流”建设的具体实践,是对传统经管学科的改革与创新,重构课程体系、改造课程形式、推进教学和管理信息化等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教育在政府财政支出中的比例也不断上升。袁连升[9]认为,我国教育经费投入还是远远低于国际水平,无法满足教育发展的需求。根据陈纯槿和郅庭瑾[10]研究发现,2017年,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为4.14%,世界平均水平为4.57%,高收入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比达到了5%以上。我国一流大学的财政拨款占高校总收入基本上在30%以上,其中语言类、财经类和师范类高校财政拨款占比更是高达50%以上①,我国高校财政拨款与事业收入二元化特征明显,对于财政拨款依赖性高。在不同类型的高校中,学费是其重要的收入来源之一。对于地方高校仅仅依靠财政性教育经费和学费,“新经管”建设无法得到充足的资金支持。在教育经费更多流入中央部属大学的背景下,地方高校只能以自筹资金为主。因此,对于许多地方高校,“新经管”建设面临着经费投入不足,资源支持方式单一的困境。

2.专业特色不明显,学科发展薄弱

《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提出,要坚持以学科建设为基础,优化学科结构,发展学科特色,突出学科建设重点的基本原则。顾海良[11]认为,当前我国高校学科建设交叉重复,低层次循环现象较多,“新经管”建设还存在学科发展薄弱,专业特色不明显的困境。首先,传统学科人才多,新兴学科人才少,“新经管”建设缺乏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学科发展薄弱。以人工智能为例,我国2017年人工智能人才缺口高达百万,人才需求年复合增长率超过200%②。其次,学科建设不适应区域经济发展,专业设置重复同质现象严重,缺乏专业特色。许多高校盲目向多学科综合性高校过渡,大量申报专业导致同质化现象严重。2016年,江西省在整改专业同质化现象过程中,有23所高校提出停办28个专业,停招92个专业的申请③。“新经管”建设对课程改革的创新,没有突破以往课程改革多限于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方面的局限。当前,“新经管”建设还没有结合新时代的变化把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广泛引进到高校的课程中,通过“互联网+专业”模块的方式来改造经管专业。

3.教学目标淡化,人才培养能力下降

“双一流”建设以培养一流人才为出发点,强调创新培养体系,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人才培养能力是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重要影响因素。马陆亭[12]研究发现,随着“双一流”建设对学科发展的深入,高校越来越注重科研发展,忽略了人才培养才是大学的基本职能和高等教育的根本使命。高校应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理念,通过个性化培养方案确立人才培养目标。高校经管专业建设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缺乏人才培养能力考核机制。高校对自身定位不准确,人才培养体系僵化。另外,我国高校教师更重视学术知识和科研课题,忽略教育教学工作,这使得高校师资队伍人才培养能力下降。高校应将教学目标与学术科研相结合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不断增强人才培养能力。“新经管”建设注重学科交叉和专业融合,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教学目标淡化和人才培养能力下降的困境。很多省市已经看到了这一困境,开始注重人才培养,例如海南省提出人才引进工程,开展高端人才和创新团队引进培养计划,辽宁省推行“高等学校高端人才队伍建设工程”等。

4.治理体系混乱,管理模式僵化

《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提出加强和改进党对高校的领导,完善内部治理结构,构建社会参与机制的改革任务。“双一流”建设推动政府转变角色,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建立科学合理的内部治理机制。当前,政府、高校、社会组织以及学生参与的多元治理体系还不够完善。在高校内部,还没有建立科学合理的内部治理结构。首先,高校自主管理能力有待加强;其次,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校长治校权力与教授治校权力、决策权力与监督权力未得到合理划分,这些权力在运行过程中缺乏规则约束和有效制衡,造成了治理体系的失衡与混乱。另外,传统管理模式缺乏对信息技术的应用,高校无法进行精准的管理和控制,信息反馈效率低下,管理模式僵化。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新经管”建设的效果,阻碍了高校办学功能的发挥。

三、“双一流”助推“新经管”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推动我国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加强“双一流”建设。黄永荣和崔艳等[13]认为,“双一流”建设为解决学科发展和高校建设过程中的问题和困境提供了政策支持和方向指引。“新经管”建设作为“双一流”建设的改革实践,作为一流学科建设中的一个领域,其困境解决策略可以从“双一流”建设中探索和寻求。但是,高校破除“新经管”发展困境,进一步加强“新经管”建设,也要结合自身实际学科发展状况调整存在的问题。因此,解决“新经管”建设困境可以从创新资源支持方式,构建多元投入机制;以学科建设为基础,深化产教融合;回归大学使命,注重人才培养;完善治理结构,创新管理模式四个方面着手。

1.创新资源支持方式,构建多元投入机制

加大经费投入力度,拓宽资源供给途径。孙俊华[14]指出,教育经费投入是教育事业发展的“脊梁”,充足的经费资源是高水平大学建设不可或缺的要素。“新经管”建设必须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增加优质教学资源。“双一流”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加强高校、企业和政府的合作,建立和完善多元投入、互惠共赢的合作机制。“双一流”建设要吸引社会相关行业企业积极参与,企业要加强与高校合作,可以通过建立人才联合培养机制、人才需求反馈机制等方式支持高校“双一流”建设,帮助高校解决人才定位和大学生就业等问题。政府可以根据高校合理需求出台学费调整方案,提升学生对教育成本的分担比重。

“新经管”建设的长期性要求高校必须增强自我发展能力。除了财政性教育经费外,高校要不断拓宽筹资渠道,积极吸引校友捐赠和社会捐献。高校要建立“新经管”建设专项资金,完善预算编制,提高资金预算的准确性。高校还可以进行校企合作办学,以获得企业赞助,扩大社会合作,建立多方支持的长效机制。高校通过企业反馈信息,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在整个过程中,高校与企业能够进行信息与资源的共享,节约教育与企业成本。此外,高校之间还可以建立大学联盟,在一定的约束规则下加强信息与资源的共享。

2.以学科建设为基础,深化产教融合

(1)注重学科定位,发展特色学科。顾海良[11]认为“双一流”建设要以学科建设为基础,注重提升学科建设水平,创新学科发展理念。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给以传统经济管理学科立校的高校带来严峻挑战。“新经管”建设要推进高水平交叉学科研究,深化科技与经济的融合,必须改造课程模式与形式,重构课程体系,发展特色学科。正如伯顿·克拉克[15]所言:“院校的希望与其说产生于彼此的共同点,不如说产生于相互之间的差异”。高校要发展特色学科,就要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将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植入课程体系中。高校还要通过大数据的挖掘与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平台,构成教学管理的基础平台。通过建设智慧教室,利用信息技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让课堂教学变得更加高效化、智能化,有助于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深入学习的能力。现代化实验室的建设也是实现教学和管理信息化的重要途径,从而能够运用实时控制和即时通讯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将理论教学、虚拟实验和实践操作集于一体。

(2)创建学科评估评价机制。以学科建设为基础,深化产教融合,高校在坚持依法自主办学的同时,要自觉接受社会的监督评价,实施与社会监督相配套的整改措施。科学有效的学科评估评价机制必须完善理事会制度,高校可以通过选举有代表性的理事会成员参与和协商学校改革发展的方向和措施,制定理事会章程,对高校学科建设的措施和效果进行监督和评估。“新经管”建设要对学科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不断进行动态调整,创建科学的学科评价机制。史秋衡[16]发现动态调整的有效性与学科评估评价结果密切相关,这就需要对学科评估制度进行完善。高校要加强与行业企业的交流与合作,建立与科研机构、社会组织的学科发展资源共享机制,形成具有开放性和学术自由的综合性学科评估环境。另外,高校要学习外国机构对学科专业发展和课程建设水平进行评估的理论与方法,完善我国高校的学科评估评价机制。

3.回归大学使命,注重人才培养

(1)储召生[17]认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一流大学的重要基础和基本特征。“新经管”建设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着力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跨学科思维、熟练掌握信息技术的协同创新型、多学科复合型和信息化应用型人才。同时,钟秉林[18]认为,一流本科教育的实现路径既要注重能力与素质的培养,更要优化课程体系,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高校要加强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构建个性化培养方案,注重学科交叉和专业融合,提高通识课水平,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新经管”建设要认真研究“双一流”建设相关政策,将学生成长成才作为“新经管”建设的重点和关键。陈·巴特尔等[19]提出: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必须将人才培养、科研创作与服务社会有机结合。因此,“新经管”建设可以构建产学研一体化协同育人机制,强化学校、企业、政府等多方联动,推动学校与有关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进行教学科研合作和联合人才培养。一方面,企业人员可以到高校进行研修和教学,高校教师可以参与企业业务活动和人员培训,增强高校的实践教学能力;另一方面,高校可以通过联合人才培养计划与行业企业共建特色专业、专门实验室、实习就业基地,在了解行业企业需求的同时加强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高校还可以扩大国际合作交流,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办学项目,把国际合作办学项目纳入学校本科人才培养体系,科学合理地设计国际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及培养方案,加强国际合作交流对本科教育教学的推动作用。

(2)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梁叶新和谭天伟等[20]研究发现,“双一流”评判的标准与评价指标离不开国际平台,国际化是通向世界一流的必要途径和重要手段。因此,立足于“双一流”建设的“新经管”建设,必须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快师资队伍国际化步伐。“新经管”建设要了解国际上经管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和发展方向,必须加强与世界一流大学和学术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因此,“新经管”建设要借鉴各国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方法,建立跨地区跨院校的人才联合培养和科学联合攻关方案。同时,“新经管”建设要与国际接轨,开展国际性或区域性教学科研交流研讨会,营造更具开放性和学术自由的教育环境,建立吸引一流教师和优秀创新团队的独特优势。高校可以积极承办经管相关领域高级人才交流会,了解经管学科发展方向。每一所大学要对世界产生影响力就要积极参与国际教育规则制定、国际教育教学评估和认证。我国高校要主动参与国际教育规则的制定,切实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高校要立足于自身传统特色和优势资源,强化对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加快培养和引进一批具有高水平教育教学能力、满足社会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一流师资队伍。“新经管”建设要利用人才成长发展规律,营造适合中青年教师成长发展的制度环境,打造一支与“新经管”建设相适应的具有国际化水平的创新团队与师资队伍。

4.完善治理结构,创新管理模式

(1)完善校长负责制,规范高校内部治理体系。根据王洪才[21]的观点,没有大学治理的现代化,“双一流”建设的目标将难以实现。立足于“双一流”建设的“新经管”建设,必须构建一流的管理体系,将决策权力与监督权力合理划分,有效配置。建立健全党政工作协调运行的工作机制,规范高效内部治理结构。另外,高校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思想宣传,引领高校全体师生形成正确的思想意识。高校可以设立学术委员会、学位委员会、专业行业委员会等学术组织,提升学术在大学治理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为了促进“新经管”建设的有效开展,高校可以成立建设小组,由校长直接负责,这既可以提高“新经管”建设的活力与效率,又不会制约高校功能的发挥。

(2)创新教学科研组织和学术管理模式,推进管理信息化。“新经管”建设要建立健全高校章程落实机制,加强章程对高校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的引领。周海涛和闫丽雯[22]认为,学科水平是科技创新水平和社会发展能力的重要指标,学术委员会作为高校学术管理体系与组织架构的核心,在学科建设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首先,高校必须加强学术组织建设,强化学术委员会的核心地位,创新学术管理模式。其次,完善的民主管理和监督机制能够促进高校管理模式的创新,充分发挥学生代表大会和教职工代表大会的作用,扩大参与学校管理的范围,加强民主协商,形成多方参与、共同合作的新型管理模式。最后,大学治理的现代化离不开信息化。根据蒋锦健[23]的理论,高校管理信息化建设作为一项长期性、复杂性的工程,要从信息化建设体制和信息化管理模式等方面着手,推进高校教育和管理信息化进程,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平台,构成教学管理的信息基础平台,实现教学与管理的信息化。现代化实验室的建设也是实现教学和管理信息化的重要途径,能够运用实时控制和即时通讯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将理论教学、虚拟实验和实践操作集于一体,信息技术的应用将促进高校管理的智能化与高效化。

注 释:

①根据2019年75所教育部直属高校部门预算公开数据整理。

②根据《2017年全球人工智能人才白皮书》数据整理。

③根据2017年第1期江西省教育体制改革简报整理。

猜你喜欢
经管双一流一流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关注一流学科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模拟教学平台项目建设问题及分析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
中国经管学科建设研讨会在北京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