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丽
山西旅游职业学院,山西 太原 030031
从唯物辩证法角度看,思想政治教育是围绕思想政治素养培养这一矛盾过程而开展的。当代中国高职教育改革始终遵从一个路径,即校企合作、工学交替、学校和企业协同育人,并且有无法替代的育人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因此,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来讲,校园内部激励是课堂教学主阵地,但受场地所限,而校企合作过程凸显了高职德育的实践性和社会性,可持续对思想政治素养培养这一主矛盾的演进产生刺激,形成外部激励的重要方面。
连贯的时间维度能强化德育教学效果。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虽然入校伊始就是重点必修课程,但从教学环节来讲无法贯穿始终,且理论性突出。校园内组织的各类思想政治第二课堂活动是场景模拟,无法比拟可以检验理论科学性的实践经验。当前,工学结合模式下社会角色、企业角色在学院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主导性越来越强,现代学徒制、订单式培养,甚至在学生初入校园就已融入教学,并贯穿主要教学环节,覆盖全部学生群体,提供社会实践经验,产生比知识模块授予更加连贯的教学优势。
“工学结合模式打破了学校‘象牙塔式’的理论说教,使学生与企业、社会接触的机会逐渐增多”[1]。把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空间从课堂延展到企业,从校园拓展到社会,第一时间帮助学生完成大学到社会的心理过渡,也第一时间将德育养成和德育评价并轨至反馈环节,对学生的德育感受冲击较大,对德育效果要求较高。
基于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思想政治教育在高职教育的教学体系内不仅有持续性强的时间优势,而且实践空间也有延展,使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性有效凸显。在此基础上,从前期调研结果看,学生将新媒体作为重要社交手段,当学生进入社会调研、实习实训等培养环节时,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学校之间产生了地缘分离,无论出于三观引导,还是人格养成,亦或是学校与企业的联合评价需要,新媒体可打破时空局限,成为最可被依赖的教育手段。
无论从学校角度还是企业角度,都必须遵从“立德树人”这一根本教育任务。“作为高职院校,‘立德树人’的目标是什么?简单地说,首先要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公民”[2]。政策支持下,协同育人前景利好,但合作机制怎样建立,如何实现校企合作的互助性、互补性和互利性,需要严谨而充分的科学调研。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在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路径中具有全程性。立德树人也是从一而终的根本教育理念,两条主线怎样并行不悖并实质性交替融合,面临较为复杂的社会环境。
社会和企业的人才需求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风向标。对于高职院校来讲,企业需求对人才规格的制定起主导作用。然而,由于企业发展目标与成本、利润、社会收益等直接相关,容易造成重技能轻德育的短视行为,学校主体也因此在德育合作中产生懈怠情绪,最终造成恶性循环。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互联网发展给各行各业创新带来历史机遇”[3]。依托互联网产生的新媒体行业,可以借助信息技术革命的机遇为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开拓思路、提供方法指导和借鉴。
人才养成靠国家培养实现。当前,党和国家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环节,企业参与高职学生德育教育,是企业参与社会生活并回报社会的应负之责。利用网络、手机等新媒体不断给予企业政策推送、工作要求和社会评价等外部激励,必要时进行统一培训,强化以德为重的环境信号,督促其重视校企合作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1.分清协同育人主次。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加强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德育协同育人和专业协同育人不能违背党的领导这一根本原则,尤其是事关意识形态的思想政治教育。因此,合作理念可以趋于一致,但合作机制必须分清主次,要以具备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能力的高校为主导,在德育协同育人的领导管理、机制保障、育人内容、协同形式等各个环节给予导向、监督和评价,牢牢占据立德树人主动权和思想高地。
2.顺应德育社会化趋势。“高职院校德育社会化可以被认为是高职院校在学生教育培养中,将社会化的德育理论、德育观念、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德育评价体系融入高职院校德育的全过程,使高职德育与社会环境相接轨、与企业需求相吻合”[4]。这是突出校企合作过程优势的关键一步,积极顺应德育社会化趋势,保障协同育人机制符实高效。
3.极力促成学院与企业的可趋同性。新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新媒体的广泛运用,学校和企业间的可趋同性逐渐清晰,由于打破了时空局限,建立协同育人机制具备可操作性。
1.明确校企主体责任,利用新媒体实现工作导向。以学院主导,教育内容为基础,建立专业的联合共育部门,岗位设置包含学院和企业负责人,“三支队伍”及企业文化宣讲人员,利用新媒体建立德育协同机制。对共育任务形成完整的设计、组织、实施、监督、考核与反馈链条,确保工作实效。
2.利用新媒体构建德育共育平台,深化资源融合。借助新媒体,如微信公众号、企微云平台以及时下流行的学习强国、超星学习通、PU 口袋校园等各类App,搭建校企合作网络共育平台,合作开发课程,实现师资共享、资源融合。将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法律素养培养的过程制度化、系统化,将学校和企业打造为目标一致、职责明确、分工合理的德育共同体。
3.建立合理的德育评估体系,强化德育效果。校企致力于德育共育为的是提高德育质量,达成德育目标,既要能与社会接轨,又要能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要。这就需要明确评价目标、基本原则和操作标准,从而发挥校企合作在德育社会化中的最大功效。通过新媒体平台实时反馈,使学校和企业能够及时调整、解决共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对共育结果如实评价,及时汇总到学生的实习评价中,形成学生毕业考评意见,计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分数,强化德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