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 婷
大连财经学院 基础教学部,辽宁 大连 116622
乡村振兴作为国家重要的发展战略,通过民生问题的针对性解决,逐渐缩短农村与城市之间的经济差距,为城市一体化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在国家政策的宏观调控下,大部分乡村运营机制得到逐步完善,同时技术型人才、专业型人才的加入更是为“三农”体系的建设与发展提供有效助力。在“双创”政策的推动下,大学生自主创业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既可缓解目前社会就业压力,也可加速地区经济流通效率,为地区经济繁荣提供驱动力。然而高校大学生返乡创业过程中,仍面临着较多的不足之处,从而影响到大学生返乡创业的意愿和积极性。为此,地方政府及高校应起到带头作用,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观念,并加大保障制度的执行力,进而提升大学生返乡创业质量,为地方经济发展建立长期有效的保障机制。
乡村振兴是我国依据社会体系发展趋势而提出的,通过提升农村经济的发展效率,为城乡一体化格局的建设奠定坚实基础。农村发展中蕴含的重大机遇为乡村大学生开辟了一个新的发展路径,更是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相契合。
目前,国家正处于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各类经济体仍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特别在“三农”政策推出以后,乡村发展更是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面,催生出依托于乡村体系而发展的独立化经济组织[1]。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渐提升,人们更加倾向于高品质的服务,大部分乡村发展过程中需深度挖掘自身可利用资源,如农耕文化、绿色有机产品、旅游项目等,在多种经济组织的融合下,打破农村固有的经济体系,建立一个新的经济格局。乡村高速发展对社会人才需求量日益加大,受社会、经济等多方面的影响,农村人才外流现象得到一定的遏制,回乡创业大学生呈现出逐年上升趋势。在大型企业、生态项目的支持下,无论对于农村个体还是外来创业人员都将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机遇,也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机会渠道,吸引更多的高端型人才加入到乡村发展体系中。
“双创”政策贯彻落实,令乡村的发展模式逐渐呈现出规范化。在地方政府部门、组织机构的帮扶下,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一定便捷。例如创业基金、小额贷款免息政策、无偿创业培训等都为大学生创业创造了优厚的物质条件。同时,创业也将形成一种小范围影响体系,创业理念的不断拓展,将在大学生群体中进行宏观引导,以建构氛围型的创业体系充分激发出大学生群体的创业激情。另外,乡村振兴战略布局,为创业群体提供发展平台。随着国家政策力度的不断扩大,将为大学生创业发展带来更大的机遇,进一步缩减城市与农村的差距。
近年来,乡村的高速发展直接印证我国战略布局所产生的效用,农村社会体系对于人才的需求,极大缓解了社会就业压力。然而从发展角度来看,农村与城市的经济架构仍存在较大差距,部分基础设施建设质量不高、生活环境艰苦,部分项目的回报率较低,此类硬件方面的落后,将严重降低大学生的创业欲望。大学生创业过程中,一般需对环境进行实地考察,创业环境的不匹配将成为大学生创业过程中的阻碍之一。据调查报告显示,大学生返乡创业的比例在创业体系中不足0.8%,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由于创业资源不符合自身发展需求,进而导致大学生寻求新的就业或创业机会[2]。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下,地方政府起到重要调控作用,如分配机制、管控形式等。对于刚刚步入创业体系中的学生来讲,缺乏一定的创业、择业意识,其对地方政府调控举措存在一定的依赖性。大学生所选择的创业途径相对于乡村来讲,具有多样性、先驱性。尽管学生在前期布置相应的创业体系且投入运行,然而多数地方政府后续支持动力不足,缺乏与之配套的服务体系。还有些乡村政府的发展目标是以大学生创业为载体,期待创业带动就业,以完善乡村社会体系。此种只注重发展利益,而未考虑长远发展目标的方向,令政府后续的资金、制度扶持力度乏力,对于刚刚创业的大学生来讲,会使其对自身创业方向产生怀疑,降低创业动力。部分政府部门的资金扶持力度不到位,甚至部分项目启动资金并未与创业项目同步进行,当大学生创业过程中政府服务机制出现偏差时,则必然降低创业质量。
教育事业作为国家发展的根本,特别在教育改革以来,乡村与城市之间的教育差距逐渐缩短。在高等院校的教育范畴下,只有学习才是“脱农”的最佳路径。多数学生在毕业后,会选择在城市打拼,很少有回乡村创业或就业的想法[3]。从农民角度来看,大学生所带来的影响已经成为乡村邻里的榜样,没有读过书的乡村人民更是从心里敬佩大学生,其固有的观念为大学生打上了城市化、白领化、体面化的标签。为此,大学生返乡创业无论是基于自身,还是乡村体系,都将成为大学生返乡创业的一种阻碍。多数乡村大学生经济水平较低,如家族体系中没有相关创业经验可以借鉴的话,大学生返乡创业相当于一个新摸索、新探寻的过程。因此大学生不仅要靠外部不断营造良好的创业条件和环境,同时也需要不断从内部提升自身的认知和理念。
大学生返乡创业是带动乡村经济发展的一项举措,对乡村固有思想体系的转变起到促进作用,价值巨大。政府在实际运营过程中,应从多方面对大学生创业提供政策支持,如资金投入、税收、市场准入等。特别在近年来大学生基数上升的时期,政府更应该加大宣传力度,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扶持,加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
政府应起到先驱作用,大力支持大学生创业。大学生在毕业后到创业期间,由于社会经验欠缺,人脉与资源等相对来说并不能满足前期创业需求,市场资源掌控率较低、创业资金匮乏等均是学生在创业过程中的绊脚石,增添学生的创业忧虑。地方政府在执行某一项管控举措时,应扩大学生的创业面,对学生登记、注册形式予以简化,为学生开设独立的办公窗口。将国家的各项政策与条例实时同步到必读列表中,令学生明晰国家政策为自身创业所带来的服务,坚定学生的创业理念[4]。
政府应适当减少税收。对于返乡创业来讲,刚刚开设的项目资金流转力度不足,政府部门则应依据创业项目的开展情况,制定层次化、针对化的税收及减免机制。例如,针对科技类、服务类的项目时,依据营业期限依据就业人数等予以一次性的创业补贴;针对园区租赁创业的项目,则可适当降低或免收一定年限的租金;针对符合创业资质的大学生,可适当放宽信贷、降低贷款利率等。
大学生返乡创业的主旨多以经济利益为导向,政府作为创业项目的扶持平台,则应充分调动自身可利用资源,为学生提供独立化、过程化的服务体系,使学生感受到国家及政府的态度,进而更好地为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观念。
首先,地方政府应加大制度举措的执行力度。省、市、县应起到主体作用,对各类数据信息进行统计,加大各项政策执行的监督力度,确保国家政策贯彻落实。政府各个部门之间建立协同化信息沟通体系,尽可能地缩减大学生创业审批流程。分管部门必须执行针对化工作举措,避免出现互相推诿的现象,令大学生创业中的资金审批及时下达。通过此类全过程服务,可有效增强学生的创业动力,使学生在创业过程中秉承着积极向上、不畏困难的精神,提升项目在市场体系中的存活率。
其次,政府应加强后期指导工作。从创业者角度来看,创业过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当创业项目面临着较大风险时,创业者所承担的压力也将逐渐加大。作为初次创业的大学生,其本身社会经验不足,当项目发展遇到瓶颈时,学生本身的创业信念将出现偏差,令预设的创业目标发生动摇,甚至出现退缩的念头。政府在此过程中,应起到积极引导的作用,针对项目开展中所遇到的各类问题,来制定服务措施,如政策实时咨询服务、法律援助服务、资金风险管控服务等,及时解决学生创业项目开展中所遇到的问题。
最后,地方政府部门应积极响应国家号召,针对国家政策变动情况及时对自身的服务体系进行调整,确保乡村服务机制与学生创业体系可达到最大程度的契合。此外,政府管控过程中,应建立集信贷金融、税收机制、服务机制于一体的联动平台,提升大学生返乡创业的意愿,进而为新农村的建设提供有效助力。
从教育层面来看,高校不仅应起到文化育人、理念育人的作用,更要通过相关教育措施提升学生自身的实践能力,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乡村振兴的战略布局,为高等教育院校提出新的教学需求。为迎合新的发展浪潮,学校应建立完善的教育体系,引导学生主动了解乡村振兴模式及为社会带来的价值,以此来提升大学生群体的返乡创业意愿,投身于家乡建设中。
第一,高校应设定与乡村振兴计划相关联的专业。从整体战略布局形式分析,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化工程,涉及到专业知识较为繁杂,如政治类、经济类、通讯类、工农类等都是乡村建设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针对此类定向需求来讲,经济条件、资源条件允许的高等院校,可在所需地区的下级乡村中开设基于“三农”的专业,通过专业技能的培训,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高端型人才。学生在教育引导下,摆脱固有的思想局限,将返乡创业作为职业发展规划中的一种,此类思想方式的转变,令学生更加坚信自身的工作方向,为返乡创业提供长期有效的保障机制。
第二,高等教育院校应建立专业化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过程中,需对原有的专业体系进行改革与优化,应从创业教育的内在需求出发,将人才培养理念融入到专业教育中。在教育实施过程中,创新教育板块必须具备独立的实践化功能,确保学生接受知识的完整性、连贯性。在创建教育实践平台时,可与地方企业合作建立校企化实践平台,为学生创业过程中的运营、管控等提供专业化教育,提升学生的创业意愿。系统的创业教育和训练,可提升学生对自身创业意识与能力的认知度,在实际创业过程中能够正确对自身进行定位,避免出现盲从、冲动的创业行为。间接提升创业质量,为乡村振兴战略工作的开展奠定坚实基础。
综上所述,乡村体系的发展主要是以人才支持为主,只有大量专业型、综合型人才的入驻,才可令乡村发展体系逐渐往规范化方向发展。对于高校及地方政府来讲,两者必须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方案,解决大学生返乡创业过程中存在的阻力,为大学生提供全方位的综合一体化服务。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理念,积极地投身于乡村发展体系中,以此来发挥人才在社会体系中应有的价值,加速乡村的城市化发展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