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国平
(安庆市桐城市生态环境分局,安徽 桐城 231400)
引言:近年来,随着建设美丽中国战略目标的推进,体制改革背景下的规划环评升级带来了新的发展思路,逐渐从环境污染源治理转变为产业布局优化与结构升级,从环境污染治理与保护角度出发,实现生态与发展相协调的发展之路。现阶段随着规划体制改革的推进,规划环评升级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为切实保障绿色生态文明建设发展,需提高环评工作质量。
在规划体制改革背景下,五年方针更改为五年规划,围绕2018年10月19日首届“中国发展规划研讨会”中所讲述国家规划体制改革任务进行分析,规划环评升级逐渐取得一定成效,但在实际发展中,仍存在一定问题。
《环评法》经过2016年与2018年多次修订逐渐完善,但并未结合规划体制改革进行相应内容补充,对于政府各改革部门的规划环评工作并未展开细化管理。在规划体制改革中,主要强调降低规划数量、改革规划编制、界定规划功能、健全空间规划、推进市县“多规合一”及规范规划程序,其中规划环评升级作为促进可持续发展与建设美丽新中国战略的重要工作,应实现《环评法》与体制规划的相适应、相协调。例如在规划体制改革中,强调明确现阶段规划内容过于繁杂,已出现重复规划、产能过剩问题,在全面整合规划类型时,将林业规划、城市群规划等取消编制,这又导致了与林业规划环评出现矛盾,导致规划改革的推进受阻,同时无法实现规划环评升级,此外,在规划环评的有效工作中应规范相应的规划环评报告书,但在实际规划环评报告书规范中,并未体现环评的各个方面,导致林业规划等环节并未切实纳入环评范围,为规划体制改革背景下的规划环评升级工作带来困扰。
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要求社会发展规划均需开展规划环评,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中指出规划需分为“一地三域十个专项”,在规划体制改革中指出需实现“多规合一”,旨在促进规划效率与保障国民经济计划,合理根据规划项目进行规划环评工作,如工业开发区需结合“十个专项”进行工业规划环评。在实际社会发展规划中,因社会公共资源的不可分割,社会个体发展为环境保护带来较大影响,但因企业生产私人成本与社会规划成本的区别,导致规划环评执行力度存在一定问题。
在规划改革中强调,为保障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加大社会公众参与程度,听取民众意见,同时《环评法》的改进优化过程中,公众参与范围逐渐加大。但在实际规划活动中,未确保规划工作效率,大部分公众参与流于形式,并未切实发挥其效用,同时因各改革部门的独立运转,无法实现部门间的有效沟通,导致公众参与调查结果无法应用到社会规划中,另外因规划具有一定专业性质,特殊规划存在保密性质,导致规划信息公开受限[1]。在切实推进规划改革进程中,选取六个市县进行试点改革,通过制定《规划编制条例》确定社会公众参与力度。近年来在信息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下,新时代、新技术的结合并没有有效提升公众参与的有效性,甚至某些地区仅进行流于表面的调查问卷发放,对调查结果未展开回收分析,并未实现基层人民的公开与访谈,使社会公众无法切实参与到社会规划项目中,导致社会规划与环评规划缺乏合理性。
在规划环评的“一地三域十个专项”中,因产业规模与类型差异,导致开展规划环评工作存在难度差异与技术差异,在规划环评技术导则中对各项产业并未实现技术细分与指导,开展规划环评时,跟踪评价是较为重要的工作,但在《环评法》中并未进行产业划分与技术指导,现阶段规划评价体系仍停留在传统层面。另外因各项社会规划存在差异,规划环评目标具有不稳定性,导致规划编制单位与环评技术服务机构开展环评工作时,无法实现动态化、系统化管理。
面对新形势下规划环评升级所暴露出的各类问题,在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中应不断进行解决与优化,全面促进建设美丽新中国战略目标的实现。
在推行市县“多规合一”发展中,应结合政府与地方的协调发展,实现规划环评工作的各方联合,由于规划环评的复杂性与多变性,需结合各区域特点与规划方向实现特别专项编制,同时要规范专项规划的审查与思路方法评定。地方规划是与社会发展较紧密的联系,在实现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等多种规划中,应结合地方规划开展环评,在“一地三域十个专项”中具有十四项规划类型,因此为切实保障发展规划的未来可持续发展,需结合地方整体规划实现规划环评。除此之外,在实现专项与地方联合规划时,需结合生态保护部门执行方针进行审查与论证工作,加强各项规划之间的协调性发展,实现发展方向、总体布局、环境保护、风险评估等多项工作的协调稳定发展[2]。
对于各类规划的评估具有较全面的方式,如事前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价、费用效益评价、财务评价等,事中的规划环境影响跟踪评价、规划评估等,事后的绿色发展评价、考核评价等[3]。在实际应用中,各评估内容与结果具有独立性,在新形势下,应结合规划体制改革,实现各类评价的共享与融合,将基础数据进行共享,并在共同技术指导下完成整体规划环评监管,立足生态文明建设与未来长远发展,不断完善规划环评升级。此外为确保规划环评有效性与升级优化,应拓宽完善监督监管渠道,在传统渠道外结合新时代发展特点,实现网络监督。
在规划改革内容中指出,在规划前期研究阶段通过公开招标形式将社会公众的力量运用到社会发展规划中,并由环境社会各界为发展规划提出建议,在《环评法》优化中,逐渐扩大公众参与度。在实际操作中,应杜绝各类流于形式的合作参与,可通过公众座谈会、实地走访调查并记录等方式进行面对面沟通,另外在现代信息化社会,可结合移动终端进行规划信息公示并听取公众意见,如微博、微信、电子邮件等社交平台,通过留言形式进行意见交流。此外可运用大数据与云计算,实现社会公众意见收取与分析,结合新技术完善社会公众参与形式。通过听取群众意见,极大地提高采纳民意的效率。结合规划环评专家与地方政府的整体规划,实现三方联合,通过沟通实现规划环评的协调统一,实现共赢
通过应用现代先进科学技术,实现规划环评的高效发展。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等技术不断完善下,结合时代背景实现规划环评智能化发展。除上述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形式开展社会公众意见分析外,还可运用智能AR形式开展发展规划模拟,并结合AR技术完善规划环评升级,通过佩戴AR眼镜形式完成规划环评的分析与管理,进一步深化规划体制改革与规划环评升级。
结束语:综上所述,由于近年来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一系列逐渐恶化的环境问题。进入“十三五”后尤其近3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工业的绿色发展。国家层面已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中华民族持续发展的大计,要求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作为基本国策。[4]。在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理念下,需把握规划体制改革契机,针对现有规划环评升级问题展开讨论与分析,真正推进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进程。在现阶段社会产业发展中,人们逐渐加强了环境保护意识,因此可以联合社会力量完成规划环评升级,切实保障改革进程,建设美丽新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