芍药是我国传统名花之一,早在3000 多年前的夏、商、周已有栽培。芍药不仅栽培历史悠久,而且还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和药用价值。芍药又名将离、离草、婪尾香、没骨花、余客、犁食、赤芍,属五亚果目、毛茛科、芍药属、多年生草本花卉。
《本草纲目》记载:“芍药,犹绰约也。绰约,美好貌。此草花容绰约,故以为名。”也就是说,“芍药”最初是由“绰约”音转演变而来,因其花大色艳、妩媚多姿、天生丽质,兼具色、香、韵之美,可与国色天香的牡丹媲美,素有“牡丹为王、芍药为相”的说法,从古至今,芍药深受人们的喜爱。
芍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爱情之花,也是七夕节的代表花卉,可以用来示爱。芍药的花语是“美丽动人”“依依不舍”“难舍难分”,蕴藏着害羞,寓意着思念,是富贵和美丽的象征。早在先秦时期,芍药就已经融入男女的情爱故事之中。在《诗经·国风·溱洧》里记载:“洧之外,洵訏于且乐。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芍药。”古代男女交往,互相有看对眼的,就互赠芍药,表达结情之约或惜别之情,故又称“将离草”,用来表达和恋人或挚友即将分离时的依依惜别之情。芍药的开花时间在5 月,不与百花争奇斗艳,因此也代表着与世无争。
芍药花的生长顺应四时季节的变化,春出、夏长、秋收、冬藏,其耐寒、耐热、耐薄、耐肥、耐旱,具有极强的抗逆性,生物学特性体现出顽强的生命力,是中华五千年农耕民族自然生态与精神文明、思想文化的集中表现。
典籍介绍,芍药多生长于山川河谷地带或土丘陵墓之上,主产于浙江、安徽、四川、山东、贵州、河南、云南等地,被列为中国六大名花之一。如今,白芍主产区在安徽、河南、山东三亳之地,以“亳芍药”名扬天下。亳分北亳(山东菏泽、曹县)、南亳(河南商丘虞城)和今亳(安徽亳州),以南亳作为商朝的早期都城,历史悠久。
商朝建都南亳(虞城县谷熟镇),商汤王为攻打东夷,因水土不服,将士及汤王很多人都感染了风寒,伊尹采集南亳当地出产的芍药、桂枝、甘草、生姜、大枣五味药物烹饪成芍药桂枝汤,解救了众将士的瘟疫之灾(流行性感冒)。伊尹(商代杰出的政治家、烹饪家、医药学家)与商汤谈论烹调方法时,曾有“和之美者,阳朴之姜,招摇之桂”的说法。史学家分析,桂枝汤中的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五味药物,均为古代烹饪中常用的调味品,伊尹将这些食物作料组成方剂,用于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其本质仍为饮食之方,这也是中医学中“药食同源”疗法的来源。伊尹改变历代中药服用的方法,创制汤液,极大地提高了药物的疗效,标志着方剂的诞生。
芍药因其品种丰富、花色鲜艳、花形妩媚,故而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在公园里和花坛上成片种植,每到花开时,竞相绽放,可称为花的海洋,场面十分壮观,使人赏心悦目,当你置身于花海中,自我陶醉,流连忘返。由于芍药适应性强、管理粗放,可以沿着路旁作带行种植;也可以单株形式种植花盆中欣赏其特殊品型与花色。因芍药的品种繁多,可选择花朵重瓣品种做切花,或插瓶,或做花篮。
芍药的食用价值早在秦汉时期已被发现。《神农本草经》中有野生芍药的记载。《七发》“熊蹯之臑,芍药之酱”,说芍药制酱可和五味。而清代《御香飘渺录》也有记载:慈禧养颜益寿,常用芍药花瓣与蛋白粉和炸薄饼食用。
芍药的药用价值在秦汉时期就已被发现。司马相如《子虚赋》中记载:“芍药之和具而后御之。”芍药有制毒奇效,可和味去毒。《医学起源》中记载:“安脾经,治腹痛,收胃气,止泻痢,和血,固腠理,泻肝,补脾胃。”
芍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它的药用部分为根部,其主要成分为安息香酸,一般含量为0.37%,以及含有的4.2%葡萄糖和少量盐基性物质(类树脂),在《神农本草经》记载为中品。芍药味苦、酸,微寒,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芍药生川谷及丘陵,可译为芍药味苦性平,主治邪气郁结引起的腹中疼痛,消除血管痹阻,破除体内肿块积聚,治疗身体的发汗发热,具有养血和宫、缓急止痛、敛阴平肝、通利小便、补益元气的功效。
作为全国芍药主产区的河南省通过多年的潜心研究,采用野生赤芍药与当地白芍药杂交培育的集油用、药用和观赏兼用价值的芍药杂交,成功选育出了五彩油芍新品种—“油芍1 号”。“油芍1 号”不仅克服了传统芍药依靠无性分株繁殖的缺点,而且所生产的芍药种子无论从亩产量、出油率和油品质量等方面均高于大豆的2 倍以上,填补了国内外同行业的空白,具有国际领先地位。研发的芍花油、芍花蜜、芍花茶、芍花蛋白粉等系列产品已陆续面市并得到了市场好评。芍花籽油作为新型食品资源,其所含的对人体有益的不饱和脂肪酸在95%以上,对人体无益的饱和脂肪酸在5%以下,各项食用指标都优于牡丹籽油,是目前人类已知的植物油中最好的优质高品位食用植物油,其中亚麻酸含量高达35%,是优质橄榄油的30 倍以上,长期食用具有消除人体自由基、抗氧化、提高免疫力及降低血压、血脂、血糖,抑制癌细胞的发生与转移,具有极高的医疗保健价值和广阔的开发利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