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峡市农业技术推广站 王云玲 周建方 史丽兰 陈永华
三门峡市位于豫西丘陵山区,素有“天然药库”之称。近年来,三门峡市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发展道地中药材种植,推广高效栽培技术,使中药材产业稳步发展。目前,中药材产业已成为当地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
三门峡市横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全市地形地貌复杂,海拔垂直落差大,小气候多样,天然中药材分布广、类型多。全市共有各类中药材1225 种,其中,植物类991 种、动物类169 种、矿物类8 种,中药材总储量1.3 万t,是全国重要的中药材产地之一。
卢氏县是我国野生连翘适生中心区域,其色正、瓣大、壳厚、有效成分多、药用价值高,卢氏连翘属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渑池县是豫西丹参核心产区,经国家检测机构检验,渑池丹参酮含量0.46%~1.23%,超过国家药典0.2%的最低标准,属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灵宝市是国家杜仲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灵宝杜仲属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
为解决根茎类药材采收难题,全市在丹参、黄芩、苦参等药材生产上推广机械化收获技术,采挖效率大大提高,采挖成本明显下降。如采挖每667 m2药材需投入人工成本510 元,采用机械采挖每667 m2成本为260 元,成本是人工采挖的一半。
长期以来,全市中药材种植多为零星分散种植,经过近几年的发展,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目前,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4.17 万hm2,其中,人工栽培丹参、柴胡、黄芩等2.17 万hm2,连翘仿生态种植2 万hm2,药材总产量5470 万kg,总产值6.7 亿元。
三门峡市属典型的旱作丘陵区,坡耕地面积大,耕种困难,土壤瘠薄,种植常规粮食作物收入低。由于中药材耐旱耐瘠,适于丘陵旱薄地栽培,每667 m2收入在2000 元以上。卢氏县双龙湾乡在荒山荒坡上栽植连翘,平均每667 m2收益3000~4000 元;渑池县、陕州区部分乡镇栽种丹参、黄芩、柴胡等根茎类药材,平均每667 m2收益2500~3000 元。
全市现有药材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82 个,生产加工企业8 家,药材购销门店100 多家,参与药材购销的农民2000 多户,基本上形成了产供销一体化的产业发展格局。中药材产业不断向二三产业延伸,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能。灵宝市依托杜仲药材产业龙头企业,种植杜仲0.33 万hm2,杜仲皮、杜仲叶及系列产品年产量达2400 万kg,实现销售收入2.6 亿元,安排就业400 多人,树下发展杜仲鸡、猪、食用菌等相关产业,促进了各个产业的融合发展。
全市的连翘、杜仲、丹参育苗技术比较成熟,种源与苗木质量基本可靠,其他大多数药材种子从外地调入,存在着种源不明、种质退化等现象。
由于药材大多配伍使用,全市制药企业除个别品种直接从产地调入外,大部分品种从药材市场采购,本地药材仍以原料或初级产品出售,精深加工较少。
优化种植结构,合理品种布局,由非适生区向适生区调整,由多品种分散种植向优势品种规模种植方向调整。三门峡市在卢氏县、陕州区的张汴乡、张村、宫前乡、店子镇,灵宝市朱阳镇、苏村、寺河乡,建立2 万hm2连翘仿生态种植基地;在渑池县天池镇、陈村、果园乡,卢氏县官道口镇、杜关镇、横涧乡及陕州区西李村、观音堂镇建立0.53 万hm2优质丹参基地;在灵宝市朱阳镇建立0.33 万hm2杜仲生产基地。
充分利用全市绿水青山好空气的自然资源,强化管理,发展绿色药材产业,将药材生产与荒山绿化结合起来,采用仿野生生态种植方式,在荒山荒坡上栽植连翘、杜仲、山茱萸等药材。在生产环节上,施肥以有机肥为主,施用充分腐熟的农家肥,推广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采用最小有效剂量,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做好农膜等投入品的回收利用,控制土壤污染。
制定优惠政策,鼓励药材加工企业、专业合作社积极参与药材产销加一体化工作,搭建产销对接平台,推进外地药材收购企业、加工企业与产地的产销衔接;与药材加工企业和药材市场建立广泛合作,开展订单种植、合同收购。延长产业链条,发展药材精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
抓好卢氏连翘、灵宝杜仲、渑池丹参和柴胡等药材品牌建设,加大宣传推介力度,提升品牌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