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理论发展规律看改革开放的理论贡献

2020-12-19 13:22韩宏亮于登辉
攀登 2020年3期
关键词:中国化课题改革开放

韩宏亮 于登辉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四川 成都 610071)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指出:“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我们党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1]改革开放对当代中国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对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前途和命运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样,改革开放也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提供了坚实的实践基础和空前的创新平台。放眼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长河,不难发现,改革开放以夺目的时代之光成就了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又一座事业发展和实践创新的不朽丰碑。马克思主义是推进改革开放的科学理论指南,而改革开放又以伟大的创新创造展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伟力,激发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活力,为在新的伟大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崭新的时代课题,孕育了鲜活的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一、改革开放检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伟力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的思想,为改革开放顺利推进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南

马克思主义认为,当“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2]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运动、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运动,是支配人类社会不断前进的两大基本矛盾。正是这两大基本矛盾的内在关联和相互作用,推动了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同旧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情况”[3],不再具有强烈的对抗性。但这绝不意味着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为了继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也有一个不断完善、不断发展的问题。恩格斯曾深刻指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4]也就是说,社会主义制度也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其自身的基本矛盾也是可以解决的,而解决的办法就是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不断改革、不断完善。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思想,是共产党人创制和执行政治路线、推进改革开放的又一块重大理论基石。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在特定发展阶段上的表现形式,是最大国情的集中体现,规定了中国共产党人治国理政的中心任务,“捉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是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社会告诉我们的方法。”[5]

(二)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功雄辩地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科学性

改革开放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曾经具有历史的进步性,但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推进,越来越多地表现出它极大的滞后性和对生产力发展的束缚性,“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路线更是严重偏离了社会主要矛盾。社会迫切需要一种改革的力量。在党和国家何去何从的重大历史关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改革开放被称为党领导的第二次革命,邓小平曾讲:“这场革命既要大幅度地改变目前落后的生产力,就必然要多方面地改变生产关系,改变上层建筑,改变工农业企业的管理方式和国家对工农业企业的管理方式,使之适应于现代化大经济的需要。”[6]显然,邓小平讲的“革命”就是改革,这些观点明确论证了改革的必然性和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把改革建立在对社会基本矛盾和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深刻认识之上,充分体现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改革性质和正确方向。经过40多年改革开放,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不断完善,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发展了生产力,极大地增强了综合国力、改善了人民生活,“极大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7]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和辉煌成就雄辩地证明:“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完全正确的,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是完全正确的,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完全正确的!”[8]

二、改革开放展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时代活力

(一)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宣告了抹黑马克思主义的各种论调的彻底失败

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之日起就受到了各种攻击和挑战。近几十年来,这种攻击和挑战以“马克思主义过时论”“历史终结论”“中国崩溃论”等论调表现出来。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终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遇重大挫折,在中国又一次面临何去何从的重大历史关头,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大肆叫嚣:马克思主义失败了,马克思主义过时了,马克思主义没用了。针对这些居心叵测的种种错误论调,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坚定地指出:“不要惊慌失措,不要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消失了,没用了,失败了。哪有这回事!”[9]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恰恰是放弃了马克思主义。随着冷战的结束,美国学者福山抛出“历史终结论”,认为共产主义道路是条死路,是走不通的,人类历史的发展只有西方市场经济加“自由民主政治”这样一条道路。而中国通过改革开放,成功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模式。在铁的事实面前,福山先生败下阵来,不得不重新修正自己的观点。他认为“‘中国模式’的有效性证明,西方自由民主并非人类历史进化的终点。人类思想宝库要为中国传统留有一席之地。”[10]自改革开放以来,国际上特别是西方国家唱衰中国、丑化中国、不看好中国发展的论调不绝于耳,各种各样的“中国崩溃论”更是粉墨登场,以所谓的看似高明的歪理邪说宣扬马克思主义对中国指导的失灵,竭尽所能或论证或预言中国发展道路会崩溃。但“中国非但没有崩溃,反而综合国力与日俱增,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风景这边独好’。”[11]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功给各种抹黑马克思主义、丑化中国的论调有力一击,以无可争辩的事实宣告了“马克思主义过时论”“中国崩溃论”“历史终结论”等错误论调的终结。

(二)改革开放的壮丽画卷绽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蓬勃生机

理论的生命力取决于理论本身的正确性,更取决于正确的理论转化为伟大实践。40多年的改革开放,“党引领人民绘就了一幅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历史画卷,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奋斗赞歌。”[12]在与各种攻击马克思主义、丑化中国观点的论战中,马克思主义经受了一次又一次严峻考验和重大挑战,不仅没有被打倒,并且稳固站在道义和理论的制高点,穿过茫茫历史时空,至今依然光芒四射,这本身就充分展现了马克思主义的顽强生命力。邓小平讲:“打不倒,并不是因为大本子多,而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的真理颠扑不破。”[13]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集中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坚持和发展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动摇”的社会主义,又是被发展实践和时代探索不断赋予其鲜明实践特色、独特理论特色、突出民族特色、浓厚时代特色的社会主义。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创新理论武器指导下,以改革开放为最显著特征、最壮丽气象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催生了创业的热情,为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提供了广阔舞台和巨大空间。在坚决进行伟大斗争、持续建设伟大工程、不断推进伟大事业、全力追逐伟大梦想的宏伟征程中,党团结带领人民和紧紧依靠人民取得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四大根本成就,建立了彪炳史册的历史性功绩,“以不可辩驳的事实彰显了科学社会主义的鲜活生命力,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始终在中国大地上高高飘扬!”[14]

三、改革开放为理论创新提供了丰厚的实践土壤

(一)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根本源泉和强大动力

马克思主义因解决实践课题而创立,因解决发展着的实践课题而不断发展。在实践与理论的相互联系中,实践始终是起决定性的因素和方面,它从根本上决定了理论创新的方向和高度。以解决实践课题的需要而不断推动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规律和常态。马克思认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15]马克思关于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重大唯物论思想,为改革开放实践中推进理论创新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指导。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事业,是一项崭新的伟大事业,它引起了经济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由于改革开放实践的不断推进,当代中国原有的经济体制发生了深刻变革,简单的社会结构产生了深刻变动,敏感的利益格局经历了深刻调整,滞后的思想观念催生了深刻变化。40多年所经历的这种空前的社会大变革、大调整、大发展,在给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社会进步带来巨大活力和丰厚回报的同时,也催生了诸多矛盾和问题,带来了这样那样的风险和挑战。许多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都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所不曾遇到过的。正是改革开放这一伟大社会革命为马克思主义继续中国化提供了实践课题,在解决实践课题中马克思主义不断得到发展,不断概括出体现鲜明中国特色、独特民族特色、浓厚时代特色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发展和丰富集中表现为努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这“三化”的深度、广度、高度既取决于中国共产党人的主观创造,更取决于改革开放的推进给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实践课题。实践课题的提出和解决始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根本动力。

(二)改革开放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崭新的时代课题

习近平总书记说:“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16]不同时代总有不同的课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成为当时共产党人要回答的时代课题。围绕这一重大时代课题,提出了建设什么样的经济体制,如何更好处理效率与公平之间的关系,如何更好认识和摆布经济发展与精神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如何把握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等一系列具体实践课题。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对新的时代课题的探索中,持续思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随着对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教训的深刻总结,特别是面对改革开放和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出现的新矛盾、新挑战,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如何建设党的时代课题愈来愈凸显出来。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对这一时代课题的探索回答中不断深化对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党的十六大以后,在对中国发展实践的深入总结中,在对发展突出问题的探索回答和实践化解中,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成为新的时代课题,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治国理政实践中深化了对发展规律的认识。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改革的伟大实践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重大时代课题,“这就是必须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7]。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对这一时代课题的创新性回答中不断深化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

四、改革开放孕育了鲜活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一)改革开放的创新实践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没有经历过今天的生活,“绝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列宁同样也不能承担为他去世以后五十年、一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的任务。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18]改革开放以来,一个又一个事关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时代课题,需要以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己任的中国共产党人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作出创新性的回答。实践提出课题,实践也造就回答时代课题的时代伟人。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作出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在领导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立足于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以创新精神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接过事业发展的接力棒,在世界社会主义遭遇重大挫折的历史背景下,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不动摇,立足于解决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重大时代课题,集中全党智慧,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着眼于新的发展实践,回应新的发展要求,立足于解决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一重大时代课题,深化对发展规律的认识,创立了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全面审视和研判国际国内历史大势,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统揽“四个伟大”的新形势、新要求,统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以巨大理论勇气和宏伟政治眼光进行艰辛理论探索,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当代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飞跃所形成的伟大理论成果,这一成果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指导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继续发展和完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鲜活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符合中国国情、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这一植根于中国大地的伟大理论成果具有显著的创新性、无比的科学性、突出的实践性,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立场、方法的基础上不断前进和不断发展,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做出了独创性的理论贡献,极大地提升了党治国理政和加强执政党建设的水平和能力,指导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巨大成就。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要始终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以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有效的举措、更加扎实的作风,奋力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更大辉煌。实践发展无止境,理论创新也永无止境。理论创新必定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认识发展规律的必然表现,更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永恒课题。全面深化改革催生的时代课题将继续呼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创造。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一场接力跑,每一代共产党人都有自己的使命和担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责无旁贷的历史责任。”[19]当代中国共产党人要以舍我其谁、责无旁贷的担当,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魄力,以锲而不舍、革命到底的韧劲,着眼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实践,着眼于统揽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进行理论创新,在解决实践课题、发展问题中检验理论、丰富理论、创新理论,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新境界,不断续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前进的新辉煌,“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20]

猜你喜欢
中国化课题改革开放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我的微课题研究
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
不忘的初心 永恒的课题
擦亮初心:党员干部的终身课题
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和前行的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