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翌秋,程 远
(长春中医药大学,吉林 长春 130117;2.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吉林 长春 130021)
初诊:刘某,女,47岁,2019年6月26日。
主诉:头痛反复发作20余年,加重3天。
现病史:患者于20余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部胀痛,左侧为重,自行服用去痛片后症状减轻,此后头痛反复发作,遇情绪激动、经期、寒冷时头痛加重,每次发作性质类似,部位不固定,用热水洗头、汗蒸后,症状有所减轻。期间多次行头部MRI等理化检查未见异常。就诊时自诉每月平均头痛时间约为20日,症状较轻时每日约服用一片半去痛片,严重时每日约服用8-9片痛片,需卧床休息,严重影响工作、生活,平均每月服用去痛片天数达15日左右。去痛片、针灸等治疗效果不明显。3天前因与人争吵,情绪激动致头痛症状加重,为求中医药治疗遂来我门诊就诊。现症:头痛,腰背疼痛,乏力,纳可,眠欠佳,大便干,3-4日一行。舌质胖大色暗,苔白腻,脉濡细。
中医诊断:头痛--风湿夹瘀证。
治法:祛风胜湿,活血通窍。
处方:柴胡20 g,川芎30 g,防风15 g,葛根15 g,白芷20 g,羌活10 g,白芍20 g,蒺藜20 g,菊花15 g,细辛3 g,吴茱萸5 g,肉苁蓉10 g,炙甘草10 g。7付,水煎服,每日1付,早晚分服。嘱患者尽量减少服用去痛片,服药期间禁饮酒,避免头痛诱发因素。
二诊:2019年7月3日。患者头痛症状减轻,大便略干,1-2日一行。其余症状与初诊无明显变化。患者正值经期,痛经,量少色暗,有血块。舌质胖大色暗,苔白微腻,脉细。前方去柴胡,调整羌活用量10 g,加桂枝10 g,益母草20 g,干姜5 g,大枣10 g。7付,水煎服。
三诊:2019年7月10日。患者头痛症状较前好转,腰背疼痛有所改善,乏力减轻,睡眠改善,大便日一行。舌质胖大色暗,苔白,脉细。前方去干姜,调整葛根用量30 g,吴茱萸10 g,川芎20 g,加天麻10 g。7付,水煎服。
四诊:2019年7月17日。患者自诉头痛发作频率明显减轻,约每月7日左右,多为经期或情绪激动后。头痛发作时间缩短,服用去痛片次数明显减少,严重时服用一片半到两片去痛片,腰背疼痛好转,二便调。舌质暗,苔白,脉细。前方加枳壳15 g,地榆10 g。7付,水煎服,继续巩固疗效。嘱其减少去痛片使用,避免头痛诱发因素,以防复发。
患者以头痛反复发作多年为主症就诊,伴腰背疼痛、乏力等症状。查其舌脉,属外感风寒湿邪,内有瘀血阻络之象。患者汗出当风,或久居湿地,风寒湿邪内侵,壅塞经络,气血不畅,故见头身疼痛,湿邪困遏气机,故见乏力。久病入络,故见病情反复、舌质暗。方中川芎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乃血中气药,为治气滞血瘀诸痛症之要药;羌活祛风胜湿,善治太阳经头痛;白芷散寒祛风,善治阳明经头痛;细辛祛风止痛,善治少阴经头痛;柴胡疏肝解表,善治少阳经头痛;吴茱萸散寒止痛,善治厥阴经头痛;正如《丹溪心法·头痛》曰:“头痛须用川芎,如不愈各加引经药。太阳川芎,阳明白芷,少阳柴胡, 太阴苍术,少阴细辛,厥阴吴茱萸。”[1]防风、葛根发表解肌;菊花清利头目;肉苁蓉补肾助阳,润肠通便;芍药柔肝止痛;益母草养血调经;干姜温中散寒;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祛风胜湿,活血通窍之效。本方应用大量风药,取“巅顶之上,惟风药可到”之意,重在清利头目,使邪去而病解。现代医学对于头痛的治疗手段十分有限,尤其是急性期的治疗主要以对症治疗为主,包括非甾体类抗炎药物、曲坦类药物、麦角胺类药物等,尽管这些药物经过大量临床研究,得到广泛认可,成为指南中推荐使用的药物,但由于这些药物在市面上易于获取,使用的患者缺乏相关用药的正确指导,不规范的用药往往对病情起到了适得其反的作用,使很多患者对这类药物产生了心理依赖,每于头痛时即服用此类药物,然而短期内多次的服用并不能改善病情,甚至加剧病情,给身体带来更多伤害。中医药在头痛的防治上有明显优势。头痛的中医病因病机复杂,正如《医碥·头痛》云:“头为清阳之府,外而六淫邪气相侵,内而六府经脉之邪气上逆,皆能乱其清气,相搏击致痛”。[2]现代医家对头痛治法有很多不同见解,本案总结了程远教授治疗药物过度使用性头痛的临床经验,为偏头痛的治疗,尤其是难治性偏头痛的治疗提供了宝贵的诊疗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