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小华,陈秀琴,顾彬彬
(1.南平市建阳区农业技术推广站,福建南平354200;2.南平市建阳区植保植检站,福建南平354200)
马铃薯又名洋芋、土豆等,原产于南美洲安第斯山区,传入中国已有近400 a的历史。马铃薯块茎含有大量的淀粉,能为人体提供丰富的热量,且富含蛋白质、氨基酸及多种维生素、矿物质,尤其是维生素含量在所有粮食作物中最全,丰产性好,适应性广,是全球第四大重要的粮食作物[1]。南平市建阳区位于武夷山南麓,属中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冬短夏长,气候宜人,温差大,雨季集中,光热资源丰富。年均气温18℃,无霜期282 d,年均降雨量1 700~2 400 mm,年均日照1 802 h,适宜在冬闲田种植一季马铃薯[2,3]。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饮食结构发生了改变,市场对鲜食马铃薯需求量大增[4]。建阳区每年冬种马铃薯约600 hm2,总产量可达1.1万t。闽薯1号系福建省龙岩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共同选育的马铃薯品种,2008年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闽审薯2008011),适宜在福建省种植推广。2018—2019年引进闽薯1号[5]在建阳区试种,取得平均产量24 180.0 kg/hm2,平均产值达5.8万元/hm2,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因闽薯1号具有高产稳产、食味品质优、薯块芽眼浅、薯形光滑美观以及适应性广等优点,商品价值高,深受当地农民的欢迎,值得示范推广。现将闽薯1号的产量表现、特征特性及丰产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2018年引进闽薯1号在南平市建阳区莒口镇马伏村、后山村等地进行试种,面积5.2 hm2,平均鲜薯产量为23 816.0 kg/hm2。2019年扩大示范种植,在莒口、水吉、漳墩等乡镇进行示范,面积20.6 hm2,平均鲜薯产量为24 544.0 kg/hm2。2 a平均鲜薯产量为24 180.0 kg/hm2,平均产值达5.8万元/hm2。
闽薯1号属中熟鲜食马铃薯新品种,休眠期较长,在建阳秋薯留种的休眠期一般65~70 d,春薯留种的休眠期一般55~60 d,出苗至成熟期87 d左右,株型开展,单株主茎3~4条,株高40 cm左右,出苗率95%左右,叶片、茎绿色,有落蕾,薯型长圆形,薯皮黄色、光滑,薯肉淡黄色,单株结薯7个左右,丰产性较好,大、中薯率较高,芽眼浅,商品性较好,食用品质较优。
选择管理方便,土层深厚疏松,排灌方便,富含有机质的沙壤土种植,前茬种植水稻的冬闲田,由于实行了水旱轮作,马铃薯的丰产效果较好。秋冬季水稻收割后即可进行深翻晒白,同时开好“三沟”,即环沟、十字沟和畦沟。旋耕前,田地先均匀撒施商品有机肥18 000~22 500 kg/hm2,再用机械旋耕打平。起畦前,每公顷田地均匀撒施复合肥600 kg、辛硫磷等地下虫药30 kg,然后再整畦,按畦沟130~140 cm标准起畦,畦面宽75~80 cm,畦高30~40 cm,沟宽25~30 cm,每畦垄中间开一小沟槽备用。
闽薯1号要选用脱毒的种薯。播种前先将精选后的种薯放在室内避风处摊晾1~2 d,确保种薯发芽早、出苗齐。然后将经过处理后的块茎堆放于室内通风处,堆高2~3层,每层加盖细沙土5~10 cm,温度保持15~18 ℃,并保持一定的湿度,催芽7~10 d,萌芽后即可进行切块播种。切块后的种薯单块重20~30 g,每个切块种薯要有1~2个健壮的芽眼。种薯切块前切刀要用70%酒精或0.5%高锰酸钾溶液消毒5~10 min,并准备2~3把切刀轮换使用。一般60 g以下种薯可整薯下种,60 g以上种薯自下而上切成30~50 g的薯块,再用草木灰粘伤口,一般经2~6 h切面晾干愈合后即可进行拌种,拌种按照种薯、甲基托布津、滑石粉100∶0.1∶1比例混合拌匀,做到种薯表面分布均匀。由于闽薯1号休眠期较长,除了要进行催芽外,60 g以上种薯切块后还要将顶芽、侧芽和尾芽不同部位的种薯块分开种植,确保出苗整齐,便于管理。
据查证历史气象资料,冬季建阳常有不同时长的霜冻期,对马铃薯苗期的影响较大,为防霜冻,早栽宜采用地膜加拱棚的双膜方式栽培。由于闽薯1号休眼期长,露地栽培既要避开霜冻期的影响,又要确保丰产稳产,选择适宜的播种期很关键。经实践,建阳区冬种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确定在12月上中旬播种。
根据闽薯1号长势强苗势旺、株型开展、单株结薯数多、中大薯率高等特点,可适当稀植。生产上一般采取双行播种,种薯经药剂拌种处理均匀后放在垄上的小沟槽内,按照20~25 cm距离分两排均匀放过去,再人工用小锄头把种薯种在沟槽两旁,深度6~8 cm。按照株距20~25 cm,行距30 cm左右的株行距,需准备种薯2 250 kg/ hm2左右,种植67 500株左右。种植过程中还要避免种薯与肥料直接接触,以免出现烂种和烧苗现象。
结合闽薯1号需肥特性和土壤肥力状况,椐据块茎前、中期生长快速,需肥量大的生长规律,施肥上应掌握“攻头、保中、控尾”的原则,按照N、P2O5、K2O质量比例为1∶0.5∶1.5施肥。种薯种后,把复合肥和地下虫药均匀条施在垄上小沟槽中,一般每公顷施用复合肥900 kg、地下虫药30 kg,施后立即盖土,然后把沟里的土清理干净并培在垄上盖住肥料和虫药,使垄面平整。培土后隔1~2 d,在出苗前每公顷选用60%丁草胺乳油1 500 mL,对水600~750 kg,均匀喷雾畦面,喷后再用黑色地膜覆盖。试验表明,地膜覆盖栽培,可提高地温,保持土壤水分,防除杂草,马铃薯可增产25%~30%。冬季马铃薯播种发芽期处于干旱季节,因此要及时灌1次跑马水,保证土壤湿度,以满足马铃薯的出芽和正常生长需要。出苗后,如遇干旱还要灌1次跑马水,保持膜底土壤湿润。到了成熟期,田间水分不宜过多,避免田间烂薯和贮运时烂薯,特别是后期如遇雨季还要注意及时开沟排积水。
采用畦面覆盖地膜栽培技术生产的马铃薯,出苗后要及时进行抠苗。一般马铃薯开始出苗至50%薯苗顶膜时进行抠苗,到苗齐一般要检查并抠苗2~3遍,才能确保出苗及时整齐。早栽的抠苗后可再加一层拱膜防霜冻。
马铃薯苗期主要有地老虎、蚜虫等虫害,出苗后每公顷可用50%辛硫磷乳油1 000倍液喷雾防治。在苗长至25~30 cm时,根据实际情况,喷施一遍防疫病的药,发生初期,及时拔除中心病株,每隔7~10 d,喷施1次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8%雷多米尔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中期再喷施1次,具体时间可根据田间长势和天气情况而定。
当马铃薯地上茎停止生长开始发黄时,即表明马铃薯已成熟,可以收获了。马铃薯收获应选晴朗干燥天气进行,收获前1~2 d割掉茎叶,收获过程要尽量减少马铃薯机械损伤,并要避免在烈日下长时间暴晒变绿影响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