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艳萍
(太原工业学院 思政部,山西 太原 030008)
文化是民族的基因和精神血脉,是国家软实力的核心,是人民的智慧结晶。“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1]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发展的主力军,是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中坚力量。当前部分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缺少认知、对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认同感不高,崇尚西方外来文化,产生了错误的文化观。研究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缺失状况及培育对策,对于抵御西方文化的渗透、传承中华文明、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以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2]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在不同场合谈到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在庆祝建党9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3]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网络上各种文化和负面信息快速传播,西方文化和意识形态不断渗透,加上学校课程设置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人文素质课程欠缺,这些都对我国大学生的文化认知产生了严重冲击,造成了部分大学生文化意识薄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心不足。
1.对中华传统文化整体认知匮乏
五千年辉煌灿烂的文明史,孕育了内涵丰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资源。“中华文化沉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4]调查显示,大学生基本认同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但是并未特别关注,传统文化知识很少,没有深刻领会其核心内容和发展脉络。部分大学生分不清我国历史上不同朝代的更替顺序,对中华礼仪、民族音乐、诗词曲赋知之甚少,对儒家、道家、法家等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和精髓了解很少,对中华传统文学名著一知半解,“四书五经”“二十四史”“经史子集”等更是鲜有涉猎,对刺绣、木版年画、皮影、面塑、捏面人、草编、刮痧等民间艺术和民俗文化只是感到好奇,但并无传承意识,对戏曲更是兴趣寥寥。在新媒体时代,抖音、快手、斗鱼直播等短视频和直播平台深刻影响了大众生活,大学生更喜欢娱乐化的短视频和媚俗的直播,对中华优秀民族文化却缺乏兴致。同时,各高校为了适应市场需求,设置的传统文化和人文素质课程较少,特别是理工类院校和高职院校更少,大学语文在许多高校只是选修课,很多学生没有系统深入地学习传统文化,根本不了解中华优秀文化的价值观意蕴。有些学生更多看到的是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怀疑甚至否定中华文化,武断地认为中华文化迂腐过时,对其发展前景也较悲观。
2.对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关注不够、认同感不足
五四运动以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形成了伟大的“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革命精神,多数学生对此了解,基本认同和肯定革命文化。但是在经济全球化和网络新媒体环境下,多元文化融合激荡,西方各种社会思潮严重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和理想信念,加之当代大学生生长在和平安定的时代,是改革开放成果的享受者,物质生活优裕,远离革命战争年代。受社会环境的影响,一些学生不能深刻理解人民英雄用鲜血与生命铸成的革命精神,对红色革命文化淡漠、不感兴趣、缺乏深刻认识,更重视物质享受,不愿意吃苦和艰苦奋斗。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正全方位崛起并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中形成了独特而优秀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包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5]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励着中华儿女奋发向上。但是当代大学生伴随着动画动漫和游戏长大,又处在新媒体时代,智能手机普及,课余生活丰富多彩,喜欢玩网络游戏、看短视频、看直播和综艺节目,有时间谈恋爱,却不关心新闻、时事政治和国家大事。很多学生不喜欢上思政课,不能科学认识和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很少去主动学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谈不上深刻认识,甚至不能准确描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和中国梦的思想内涵,不清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说明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关注少,认同度不高。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面前,一些学生首先想到的是个人利益,缺乏为祖国、为社会、为人民奉献和奋斗的精神和集体主义优良传统,没有崇高的理想信念,过分追求物质利益,知行不一,不能真正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的学生甚至质疑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认同西方的民主自由和政治思想。
3.对外来文化盲目崇拜
随着我国和其他国家的各种经济合作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西方文化和意识形态不断渗透,加上大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也对西方文化和历史发展等逐渐熟悉,同时互联网的开放和自由使获取信息非常便捷,新媒体和网络平台上充斥着的各种负面信息、多元文化、西方娱乐方式和生活方式,都影响到大学生的文化价值观,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大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自信。拜金主义、消费主义、享乐主义、娱乐至上、自由主义、利己主义、个人至上等腐朽思想对大学生产生了恶劣影响,拜金、炫富、诈骗、贪图享受、攀比等丑恶现象在生活中频出。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心理和思想不成熟,社会阅历少,辨别和判断信息的能力弱,对社会问题认识不深,同时又对新鲜事物很好奇,容易受到西方错误的价值观、政治倾向和腐朽生活方式的侵蚀。最常见的现象就是大学生对外来文化盲目认同,偏爱西方文化,在节日选择时更喜欢过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感恩节、复活节等“洋节”,而对中华传统节日不重视、感觉没意思,只对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少数几个节日的由来有一定了解,对重阳节等一些传统节日知之甚少。很多学生推崇西方的休闲娱乐方式和生活方式,“哈韩”“哈日”,追捧韩国的服饰、发型、穿着打扮、说话语调和方式,热衷韩剧、日剧、日本动漫和欧美音乐,对美国大片趋之若鹜,却不爱看国产片,喜欢苹果手机、崇尚国外奢侈品,认为进口货更好,爱吃肯德基和洋快餐,盲目赶时髦,过于追求浪漫和时尚。
针对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缺失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必须从多方面积极探求有效路径,培育和提升大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1.打造优质的新媒体文化教育平台和资源,用优秀文化占领网络传播主阵地
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发展,大学生经常使用手机登录微信、微博、QQ、短视频平台和客户端,便捷地获取文化知识和资讯。但是网络上大量的碎片化知识、虚假信息和假新闻,影响了大学生的深度阅读和准确全面地理解信息,在面对新媒体上多种文化时存在选择迷惘和困惑,缺乏鉴别和判断能力,容易被错误内容误导。在微传播时代要充分利用新媒体受大学生喜欢、超越时空方便快捷地传播信息的优势,建立健全一批优质的文化教育网络平台、手机端App、微信公众号,占领文化传播的网络主阵地,宣传主流文化。要创新文化传播的形式,深入挖掘我国优秀文化的精髓和价值,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传播技术和网络优势,用生动活泼的形式讲好中国故事,吸引大学生。要创作大量反映革命历史、英雄事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影视节目、宣传片、纪录片,发布在各大网站、微信公众号、客户端上,特别是要在近年来受到社会大众关注的短视频网站上进行展播,传播主流意识形态。当前,一些专家学者在“今日头条”“西瓜视频”等自媒体平台上开设个人账号发布短视频和演讲,解读重大理论问题、国内外热点问题和时事政治,吸引了众多受众,效果很好。此外,国家有关部门也要加强对大众网络传媒的监督管理,抵御不良外来文化的侵袭,营造清朗健康的网络空间,为增强文化自信创设良好的网络环境。
2.持续推出优秀的传统文化类节目和文化产品,传播灿烂的中华文明
近年来,一些传播中华文明的传统文化类节目,如“中国诗词大会”“诗书中华”“汉字风云会”“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汉字英雄”“国学小名士”“中国民歌大会”“朗读者”等,在舞台上大放异彩,深受人民群众的欢迎。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实施中国经典民间故事动漫创作工程、中华文化电视传播工程,组织创作生产一批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具有大众亲和力的动画片、纪录片和节目栏目。”[6]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善于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资源宝库中挖掘题材,精心设计,并注重传播艺术,运用丰富多样的表达方式,持续推出大量接地气的优秀传统文化类综艺节目,制作生动形象的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短视频、小故事、动漫动画,创作人民喜闻乐见的展现中华灿烂文明的文艺作品,把我国优秀文化的思想精髓、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融入寻常百姓的生活,引导人民群众在休闲娱乐中学习文化知识,感受传统文化的深厚魅力。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环境
高校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一是要重视“隐性教育”,将中华文化元素融入校园环境。要在教学楼、图书馆、实验楼、宿舍楼、学生文体活动中心等校园建筑物中悬挂放置历史名人雕像画像、名人简介、国画、书法、名言警句等,让大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时时耳濡目染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陶冶情操,提升文化品位。二是要增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及相关文化素质课。高校应完善课程设置,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和国学经典选修课、通识教育课,多举办有关传统文化和中西文化的学术讲座,让学生系统学习和充分了解中国文化知识,比较不同文化的差异,增强文化鉴别力,提高文化素养。还可以增加剪纸、陶艺、刺绣等民间工艺选修课,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丰富课余生活,提高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三是要开展丰富多彩的传承先进文化的校园文化活动。要多组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相关活动,如中华古诗词讲座、经典古诗文赏析、中华古典诗词诵读竞赛、中华古诗文写作比赛、中华经典诵读、汉字读写活动、猜灯谜活动、“我与中国梦”主题演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微视频和摄影作品大赛、志愿者服务、公益活动等,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引导学生,丰厚大学生的文化生活。此外,还要结合传统节日和各种纪念日开展相关活动,帮助学生了解这些节日的由来和内涵,普及传统文化知识,丰富文化体验。
4.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和实效性,充分发挥思政课培育文化自信的主渠道作用
高校思政课是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主渠道,但却不被学生重视,实际教学效果不佳。要改变这一状况:一是要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注重授课艺术,转变传统的注入式、满堂灌的教学理念,综合运用提问式、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情境教学、案例讨论、主题演讲、经典诵读、读书报告、讲故事说哲理、时政大家说、哲理漫画哲理剧创作、思维导图创作等多样化教学方法,用通俗易懂的话语、生动鲜活的案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和中国故事阐述抽象深奥的理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不断提升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和理性看待社会问题和中西方不同的意识形态,坚定理想信念。二是思政课教师要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文化实践活动。要带领学生去革命教育场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博物馆、历史文化古迹等场所参观学习,了解革命历史和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抚今追昔,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情怀。此外,还要结合本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在实践中感受祖国的发展和进步,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同。
当代大学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接班人。在当前多元文化激烈交锋交融的背景下,在西方文化的迅速渗透侵蚀和网络新媒体的影响下,要增强文化软实力和民族凝聚力,传承创新中华文明,确保国家文化安全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拓展思路,采取有效措施,培育和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