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丹,郝 飞,何 黎
(1.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云南 昆明 650022;2.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皮肤整形美容中心,重庆 404100)
皮肤细菌感染可发生于HIV 感染的任何阶段,是最常见的机会性感染之一,据报道HIV 感染后有48.6%可以合并细菌感染,其中皮肤细菌感染占13.3%[1]。播散性细菌感染及脓毒血症是HIV/AIDS患者常见的死因之一,HIV/AIDS 患者合并细菌感染性皮肤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临床进程及临床表现与非HIV/AIDS 患者不同,HIV/AIDS 患者合并皮肤细菌感染皮损受累面积广,非好发部位也可累及,病情重,进展迅速,治疗效果差,迁延难愈,易复发。
最常见的致病菌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它可引起毛囊炎、脓疱疮、臁疮和皮肤脓肿,其程度严重、易复发,使发生葡萄状菌病、深部软组织脓肿和坏死性静脉炎等机会显著增加。HIV/AIDS 患者混合细菌及耐药细菌感染较多,尤其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感染日益增加,发生率高出非HIV 感染者近6 倍。如有皮肤破损,金葡菌、化脓性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可导致蜂窝织炎,以及菌血症。铜绿假单胞菌也可导致毛囊炎和感染性溃疡。
HIV 感染结核的概率是普通人的26 倍,其中皮肤结核占肺外结核的1%~2%[2],结核可发生于HIV 感染的任何阶段,但免疫缺陷程度决定活动性结核的表现,当细胞水平较低且结核分枝杆菌载量较高时,结核病症状不典型或症状较少。当细胞计数<200cells/μl 时,皮肤结核容易入血,表现为严重的系统性疾病,出现高热和脓毒血症,病情进展迅速。皮肤结核最常见的类型是寻常狼疮、瘰疬性结核、丘疹坏死性结核疹,但溃疡性皮肤结核、播散性粟粒性皮肤结核比较非HIV 感染者更为常见。
其他非结核分枝杆菌,包括鸟-胞内分枝杆菌、嗜血分枝杆菌、龟分枝杆菌等感染也不少见,但患者临床症状轻微、或不典型,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可引起红斑、丘疹、结节、溃疡、毛囊炎、蜂窝织炎及深在结节等多种表现,一旦患者出现无痛性溃疡、结节或斑块,合并发热、腹泻、消瘦,要警惕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HIV 感染很少合并麻风。
杆菌性血管瘤病可见于艾滋病晚期患者,表现为多形性红色或紫红色血管性丘疹、结节或溃疡,皮损数个或数百个,也可表现为皮下无痛性结节,类似表皮囊肿,同时也存在于许多其他组织中,包括淋巴结、骨、脑、呼吸系统、胃肠道、心脏瓣膜和骨髓等。其病原体是巴尔通体属的革兰阴性杆菌,皮肤活检及特殊染色可确诊。
淫乱螺旋杆菌可引起的综合征,包括发热、菌血症及复发性慢性蜂窝织炎,类似结节性红斑,在男男性行为者中携带率为10%[1]。
HIV 合并梅毒感染的概率很高,特别是男男性行为者,据统计可以达到50%以上[3]。HIV 患者在一期梅毒阶段,表现为可有多个硬下疳、同时溃疡面更大更深,在二期梅毒阶段丘疹鳞屑性皮损是常见的典型表现,可以同时合并硬下疳,HIV 患者容易发生神经梅毒,由于免疫功能的改变,HIV 感染合并神经梅毒难以治疗、容易复发。恶性梅毒是一种罕见的临床表现[4],与HIV 感染密切相关,其临床表现为非典型的皮肤溃疡和播散性病变以及发热、头痛等系统性病变,往往会延迟最终诊断。HIV 感染后免疫功能的改变会影响梅毒血清学反应,表现为驱梅治疗后RPR/TRUST 滴度下降水平小于非感染患者,其中有大约20%的早期梅毒患者在充分治疗后(6 ~12)个月,RPR/TRUST 下降水平很小,但是没有再感染或复发的现象,这个时候就称为“血清型梅毒”,HAART治疗患者或者当细胞计数<200cells/μl 时,更容易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