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初中数学计算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2020-12-19 05:16福建省武夷山市星村中学王炳旺
亚太教育 2020年15期
关键词:数学计算计算能力基础知识

福建省武夷山市星村中学 王炳旺

一、影响计算教学有效性的主要因素

(一)教学方式的限制

教师的教学方式是制约学生计算能力发展的原因之一。一方面,初中的数学教师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活动以教学为中心,采取“满堂灌”教学方式,占用大量的课堂时间用以讲述教材内容。学生“被动式”学习,习惯了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的学习模式,没有自主学习的意识,缺乏应有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学生的课堂参与感差,思想被禁锢,学习缺乏灵活性、创造性,计算能力得不到有效的提升。另一方面,教师过分关注教学成绩,侧重学生解题思维和应试技巧的掌握,没有重视学生的计算能力,造成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缺乏有效的引导和锻炼,初中数学计算教学效率低下。

(二)学生自身的限制

除教师的教学方式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之外,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对一些基本的概念、定理没有清晰的认知和深刻的理解,也影响了计算能力的提高和计算效率。此外,学生长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缺乏学习热情,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上课走神、不按时完成作业、不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学生的数学思维及推理能力不足,也不利于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

二、提高计算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一)引导学生准确掌握和理解基础知识

初中数学知识的学习是至关重要的,既是对小学数学知识的升华,同时也能为高中阶段的数学学习奠定基础。初中阶段是学习数学基础知识的关键时期,要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想要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以及数学综合能力,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是最基础、最关键的。初中数学知识概念性强,对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要求很高,学生在学习和理解时感觉有困难,教师应该发挥主导作用,对学生的学习问题和困难进行及时了解掌握,增加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依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接受能力开展计算教学,引导学生准确地掌握基础知识。

(二)明确算理和算法

计算在人们的实际生活中运用最为广泛。学生对计算的认识、理解,对运算方法和技巧的掌握都可以看作学生“会算”。学生灵活运用计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可称之为“用算”。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行,初中数学计算教学要求教师既要培养学生“会算”的能力,又要发展学生“用算”的能力。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培养学生数学计算知识的运用能力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是值得大力提倡和发展的。教师要重视计算方法和算理等基础知识的讲解和训练,使学生对计算的基础知识体系有所掌握,能对解决计算型数学问题有更清晰的认知,从而确保解题的准确性。例如,“3X+4=2X-6”这类题型包含了对移项、合并同类项等相关概念的考查,学生基本算法、算理掌握牢固,可以轻松计算“3X-2X=-6-4,X=-10”。

(三)构建具体的计算情境

创设具体的计算情境,是提高初中计算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有不同的定位,对计算也有不同的体验感受。在初中数学计算教学课堂上,教师要有意识地强化学生的计算思维,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教师要结合实际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设计贴合学生特点和生活的具体情境,将枯燥的数学计算概念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现象相联系,创设具体、直观的计算情境,启发学生的智慧,引导学生思考,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能力。比如,学习“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电话费用问题”时,教师可以将数学课堂设计成摊位展示,学生选择不同的销售对象,争做摊位的主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商品实行不同的促销活动,在保证成本的前提下,学生自己计算并确定打折、买赠等促销形式。通过合理的角色转换,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验计算方法的应用,有效地提高了计算能力。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时,教师可创建一个微型的“银行”让学生扮演银行的工作人员,教师扮演客户,设定存钱的情境,要“银行工作人员”帮忙计算当前利率下的利息,并介绍存期满后获得的收益。如此一来,学生不但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而且对利息、本金、利率、本息、期数等专业术语以及“利息=本金×利率×期数”等公式有更加深刻的理解,达到灵活运用的水平。

(四)加强数学计算专题训练

初中数学知识涉及范围比较广,概念、公式、定理繁多且复杂,对学生的数学能力提出了更大的挑战。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计算能力进行专题训练,如此一来不仅能够强化学生的计算能力,还能够为数学知识点的学习提供有效的支持,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融会贯通。有针对性的计算专题训练,能帮助学生快速掌握某一类题型的解题方法和技巧,促进学生在计算类题型的解决中发散思维,有效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例如在整式加减中,题型很多,教师要及时对解题思路加以点拨。如“求代数式值”,学生基于思维定式,直接把字母替换为数字,带入整式中计算,并没有考虑代数式的复杂性。教师要指导学生,面对此类题型,要先化简整式再代入求值才能有效地解题。通过典型例题的点拨和强化练习,可锻炼学生的计算思维,提高计算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五)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在计算教学的过程中,学生计算习惯的养成也是十分关键的。教师要注重学生良好计算思维意识的养成,严格把控学生的计算步骤及过程的规范性,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计算效率,提高学生计算的准确性。首先,在应用题的计算中,教师要提醒学生观察单位是否统一,如不统一要注意换算,以保证后面计算的有效性。另外,完成计算后,学生要对计算步骤进行检查,因为计算的流程是学生思维的具体推进,学生还可以用另一种解题方式来验证答案的准确性。如此一来,学生的计算思维得到有效的锻炼,拓宽了解题的路径,提高了学生的计算综合能力。例如,在讲授“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时,教师提出计算题“7.28-1.5×2.4+2.73=?”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学生拿到题目后直接运算,得出结果10-3.6=6.4。教师要询问学生是否有其他的答案,通过引导帮助学生整理计算过程,从(7.28+2.73)-1.5×2.4 中,发现7.28+2.73 得到10 的错误之处。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和把握算式的特点,找到合适的计算方法,并学会检查校对。

(六)巧用教材提升计算能力

教材是初中数学的主要教学依据,涵盖了系统的数学知识,教材中的例题都具有代表性,旨在考查和提高学生某一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教材中对计算过程没有着重展示,但是在数学的学习中,计算的过程是展示学生思维和运算的过程,教师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数学思维和计算能力的培养,将教材内容活用,以教材内容为依托,多做些拓展训练,进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七)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据调查,通过引导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不仅可以促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提升,还可以让学生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和学习状况,在课堂上尽量采用针对性较强的教学方案,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并发现学习中的乐趣。例如,很多学生都比较容易混淆平方差公式和完全平方差公式,进而在做习题时用错公式,算错结果。针对这个问题,初中数学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寻找两个公式之间存在哪些比较明显的区别,学生经过观察和分析发现平方差公式是两项公式,而完全平方差则是三项公式,平方差公式是两个数平方的差,完全平方公式是一个整式的平方。针对这些区别,教师可让学生进行记忆,以让学生有效区分两个公式。而且学生在对公式进行观察和分析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自身主动性,长此以往,能够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再如,在讲解“轴对称”时,数学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折纸来认识轴对称图形,然后让学生讨论轴对称图形的特性。在此过程中,教师只是起到组织和指导作用,学生才是主体,利用这种教学方法也可以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教师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深入研究教材内容来完成教学任务,并保证课堂教学具有较高的有效性。如果初中数学教师采用的授课方式和日常生活比较贴切,就可以降低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难度,并让学生对数学学习更加感兴趣,进而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八)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很多教师都已经掌握了多媒体技术,并开始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通过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以让学生的眼耳口等器官都调动起来,利用强烈的感官刺激将学生的注意力都吸引到课堂教学中,让课堂教学取得良好效果。例如,初中数学教师讲解“勾股定理”这章时,需要先对勾股定理进行推导,让学生理解勾股定理的原理。如果数学教师只是在黑板上用板书对学生进行讲解,很多学生理解起来就会具有一定的难度,而且由于板书过于枯燥,一些学生听着听着就会分神,自然也就不会有较好的学习成效。这时数学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8 个等面积直角三角形,让这8 个直角三角形进行运动,并和三个边长分别为a、b、c 的正方形拼成两个边长为(a+b)和(a-b)的正方形,然后借助面积公式很容易就能让学生理解勾股定理的原理。应用多媒体技术不仅可以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听课质量,而且还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部分知识,并对这部分知识达到深刻记忆,在以后的学习中如果需要用到这部分知识,就可以迅速从脑海中提取出来。多媒体技术还具有慢放、回放、跳转等功能,如果学生对哪一部分知识不理解,可以利用跳转功能进行迅速跳转,这样就缩减了数学教师反复书写板书的时间,让教师可以将更多时间和精力放在知识讲解上,让数学教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初中数学教师需要注意,在教学中不能过度依赖多媒体技术,应充分考虑实际教学需求,对多媒体技术进行合理应用。

猜你喜欢
数学计算计算能力基础知识
多措并举,提高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
清律的基础知识
浅谈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
掌握基础知识
基础知识:“互联网+”的基本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