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与资助育人体系融合的路径探析

2020-12-19 05:16天津大学刘玉玮
亚太教育 2020年15期
关键词:贫困生困难资助

天津大学 刘玉玮

高校是为国家以及社会培养优秀人才的场所,因此,高校必须要紧跟国家的发展战略,并为国家的发展战略服务。与此同时,高校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内学生的德、智、体、美、劳要得到充分的培养以及锻炼。现阶段,国家的主要战略就是精准扶贫,从而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以及带领下,当代的青年人要懂得用自己的劳动以及勤奋的精神去开创自己美好的未来。因此,面对国家的战略发展目标,高校目前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将劳动教育与资助育人体系进行有效的结合。面对这一问题,本文将主要对劳动教育背景下,贫困学生的劳动情况进行研究,希望通过本文能够对其他高校产生一定的借鉴作用,为劳动教育与资助育人体系的融合做出贡献。

一、高校劳动教育融入资助育人体系现状分析

(一)高校劳动教育工作未普遍开展,群体针对性有待提升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速度迅猛,同时我国的国际地位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国家以及社会对于高校劳动人才的专业素养以及个人修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作为服务于国家战略发展的机构,也要做出相应的改变,增强高校对于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树立学生对于劳动的正确认知。

我国教育部门非常重视劳动教育的开展,并着力为高校提供了大量帮助,力求在高校校园内形成正确的劳动氛围。然而,截至目前,很多高校劳动教育开展的情况都不容乐观,他们对于“劳动教育”的教育多体现于思想上,很多学校都没有采取相关的实践,使得“劳动教育”依然浮于表面,没有深入。现阶段,不少关于“劳动教育”的理论有很多的争论,很多的教育专家都在忙于给“劳动教育”一个具体的定义,这就导致对于“劳动教育”的实践研究较少。与此同时,目前高校内教师的教学形式仍然延续了传统教学方式,教师仍然充当了课堂的主体,使得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同时,很多高校也没有对国家精准扶贫发展战略给予重视,没有认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如果学校对于劳动教育都不重视,那么怎么能够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呢?另外,很多高校也没有培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对于劳动的关注、参与意识,使得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没有意识到改善家庭经济环境最重要的就是靠自己的双手,通过不断劳动与学习,才能够实现家庭经济的改善。因此,本文认为,现阶段高校在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的过程中,还有许多问题值得探讨。

(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能力资助体制还未形成

现阶段,高校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形式主要以“奖、勤、助、补”等直接资助形式为主,这样的资助形式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来说,只能够短暂地解决现在的经济问题,并没有实际长远的意义。目前,以学生家庭为目标的精准扶贫还没有具体的措施,因此,这就需要提升学生劳动意识以及自我承担的观念。各个高校可以通过劳动教育,来培养学生自立自强的意识。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很多高校对于学生自立自强意识的培养是不到位的,同时缺乏一定的指导,高校要将对于家庭经济贫困学生的单纯经济支持转化为培养学生劳动意识,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从劳动教育实践入手,让学生在劳动中懂得劳动的重要性,从而认识到劳动才是改变生活的唯一途径。

(三)劳动教育对家庭贫困学生的培育作用并未得到重视

党和国家的扶贫工作的亮点就是精准扶贫,与此同时,精准扶贫也是我国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路程。资助育人工作在高校中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体系。包括完整的组织方式、组织对象及育人体系。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在新的发展战略下,资助育人工作的内容以及形势也要不断地进行创新,从而使高校也能够紧跟国家步伐,做到资助育人的精准化。教师在“劳动教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教师是知识的传递者,教师应该在日常的教育中不断地向学生教授劳动的意义,从而使学生也能够充分地认识到劳动对于自己未来的作用,进而改变对于劳动的看法,明白世界上没有不劳而获的美事,要想真正地改变家庭的困境,就要通过不断劳动来实现。与此同时,也要告诉学生,只有脚踏实地地劳动,才能够提升自己的能力,才能够实现自我价值。

二、劳动教育融入资助育人体系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对劳动教育体系的构建,参与劳动教育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对大学生开展劳动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他们以后的发展以及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要加强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高校开展劳动教育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意识到劳动对于他们未来发展的重要性。高校可以在开学典礼、开学第一课等重要的活动中邀请劳动模范到校园开展讲座,从而对学生进行劳动的熏陶,从精神层面上改变学生对于劳动的固化认知。

其次,加强课程体系以及高校劳动教育教师队伍建设。课堂是学生日常进行学习的重要场所,在课堂中进行劳动教育能够起到更好的效果,将课程体系进行改革,能够使课堂效率得到有效提升,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劳动观以及人生观。与此同时,教师是学生的领路人,教师的能力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是非常重要的,高校可以将社会能人、工匠艺人、非遗传承人等引入学校,加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与他们之间的对话,使他们能够从根本上意识到劳动必然会带来收获。

最后,高校应加强对劳动教育与资助育人的研究,发现两者之间的切合点,将两者进行有效的融合,从而健全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资助的机制,使他们在接受资助的同时能够提升自己的劳动意识,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以及个人素养。

(二)增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劳动意识和能力

由于家庭、学校教育观念的缺失,使得长时间以来,高校以及家庭对于学生劳动观念的养成一直处于边缘化的状态。在家庭经济较为困难的家庭中也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家长将一切的希望都寄托在了孩子们的身上,认为孩子是改变家庭现状的唯一出路,因此在生活中,家长不让学生做过多的劳动,这就使很多家庭贫困的学生也没有意识到劳动的价值。另外,现如今很多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孩子从小就生活在众星捧月的家庭氛围中,“十指不沾阳春水”几乎成了每一个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常态。因此,本文认为,高校有责任也有义务帮助家庭来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改变学生“小皇帝”的思想。对学生进行劳动的途径有很多,比如可以举办主题为“劳动改变未来”的主体讲座,另外也可以在班级里树立劳动榜样等。通过在班级里树立劳动榜样的方式,学生能够在班级劳动带头人的引领下、在劳动模范的精神下,能够在学校、家庭中逐渐地发生改变,从而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与此同时,本文认为,劳动教育的开展不仅仅能够提升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态度,也能够提升他们的思想道德品质。进而,当他们走进社会时,会受到更多企业的青睐,同时在工作中也会获得更多的机会。

(三)拓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劳动教育平台

高校在做好校内劳动教育的同时,也要积极与校外的企业、组织、个人等进行联络,以合作、共享模式为依托,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开拓更多的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使他们在形成劳动价值观念的同时,也要进行实践的培养。贫困生的家环境较差,如果他们的劳动实践能力也较弱的话,将会给家庭带来更多的挑战。高校通过与校外的企业、组织、个人等进行合作,能够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劳动教育指导、劳动实践实训以及企业实习实践等多种实践机会。这样下来就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劳动实践能力带来了很大的提升,与此同时,也为他们的就业提供了很大帮助。另外,由于贫困生的家庭条件相对较差,当他们来到大学校园,发觉自己与其他同学之间的生活水平差距后,很多贫困生会产生自卑的心理。因此,高校要不定时地对贫困生进行心理辅导,也可以邀请往届的贫困生学生来校进行分享,讲述自己是如何通过自己的劳动与努力来改变生活的,进而给予贫困生力量,让他们相信劳动是真的能够改变命运的。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对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与资助育人体系融合的现状、重要性以及实施策略进行了研究,通过本文的探究我们能够知道,劳动教育、资助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来说,劳动教育与资助教育对他们的成长以及成才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高校应将劳动教育、资助教育进行有效的融合,使劳动教育真正融入资助教育,两轮双翼并驾齐驱,让资助教育以应有的使命和担当服务学生,帮助学生。让劳动教育和资助体系与新时代紧紧联系在一起,让学生担当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任。

猜你喜欢
贫困生困难资助
困难中遇见团队
困难我不怕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选择困难症
美国防部资助研发能垂直起降的无人机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
结对"百千万"情暖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