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山家训:涵养当代家庭教育生态

2020-12-19 04:34康长春
关键词:傅山治学家训

王 娟,康长春

(1.吕梁学院 历史文化系,山西 吕梁 033000;2.吕梁市离石区英杰中学,山西 吕梁 033000)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谈到家庭、家教、家风的问题,要求重视家庭教育,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而家训是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重要方式和载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应取古代家训之精华,为当代家庭教育所用。

傅山(1607~1684年)[1]119,山西阳曲人(现属太原市),字号众多,常用者为青主。傅山于学无所不通,富有“学海”之称。他留给后世的无尽瑰宝,在其作品《家训》及教育子孙的诗文中可窥一斑。傅山《霜红龛集》中专设《家训》一卷,包括训诫子侄的《训子侄》《文训》《诗训》《韵学训》《音学训》《字训》《仕训》《佛经训》诸篇,以及为孙子写的《十六字格言》[9]。这是傅山对子侄、孙两代傅家晚辈倾注的心血与为山右傅家留下的传家良训,也是傅山留给后世的家庭教育之道。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界对傅山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研究日渐宽广,围绕傅山生平及其交游[2]、书法[3]、武术[4]、医学[5]、金石鉴赏、美学、诗文[6]、哲学、宗教思想[7]等方面形成了大量的研究成果;郝树侯[1]、魏宗禹[8]等学者并撰写了傅山人物传记,对研究傅山具有重要的资料价值。然而,学界对于傅山家训的系统研究却较为薄弱。

有鉴于此,本文以傅山家训为对象,抛砖引玉,希望引起学界对傅山家训乃至山西家训文化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视与研究。

1 读书治学

1.1 珍惜禀赋,沉潜蓄势

《训子侄》位居《家训》首篇,可视为傅山对儿子傅眉、侄子傅仁乃至傅家后代读书治学进行的宏观指导。文中傅山称赞子侄“以中上之资,尚可与言读书”,要求他们趁精神健旺之时,“自爱其资”,专心致志、读书尚友,“待笔性老成、见识坚定”之时,以成著述之志。[9]669-671全篇体现了傅山家训读书治学的整体思想,饱含着傅山对晚辈的殷切希望与鼓励:希望后代能够立著述之志,珍惜禀赋,沉潜蓄势,厚积薄发。

文中傅山以自己的读书经历为例,叹惜自己资性优良,却未曾闭门十年读经史,以致著述之志不通畅。后又遭逢明清鼎革,时局变迁,购书读书不易。傅山慨叹自身现已不具备实现著述之志的条件之余,希望子侄能够引以为戒。

傅山提出“著述须一副坚贞雄迈心力”。在傅山看来,著述非常人所能行,因此他们先要锤炼笔杆、坚定见识,炼就一副坚贞雄迈的心力。因为非如此,不足以著述。傅山希望他们能够“自爱其资”,读书尚友,待“笔性老成、见识坚定”之时,实现著述之志。

1.2 安身立命,融合开新

《文训》中,傅山以《性史》《左传》为例,一反一正,教育子侄读书为文时应有安身立命之所,方可融合开新。

第一,安身立命。傅山以己作《性史》的成书与天亡此书引出话题,紧接其后提出文章应有安身立命之所(寄托、归依之处),并以《左传》为范例。整体看来,《文训》篇既是傅山指导两个子侄如何写作文章,也是教育他们作人、养性的方法。傅山一方面自诩《性史》“深论孝友之理,于古今常变多所发明”[9]671,另一方面又言“皆反常之论”[9]672,天不存此书。傅山的这种矛盾心理既源自用心佳作的惨遭丢失,也是傅山用作品代自己、以示自己的生不逢时,悲伤与自我劝解之情溢于言表。文章之不合时,实是人之不合时;文章需安身立命之所,实是人需安身立命之所。而《左传》就是傅山找到的为文、为人之寄托、归依之处。他希望后人能够将《左传》作为一个安身立命之所,希望他们读《左传》不仅仅为了明经科考,而是要细细体悟书中的道理,以之来涵养品格与心性,学习其中的做人、养性的道理。

第二,融合开新。傅山言,《左传》中犯教伤义者一看便知,而铺张组织、奇妙深奥等处,即使已有很多古人的注解与诠释,然而用功读之,仍然能够有自己的见解。依傍还是不依傍,熏习还是变化,都需要自己决定。对《左传》的重视,既是傅山对傅家治《左传》家学传统的继承与发扬,也是傅山对子侄读书方法的指导。傅山告诫后人,读书时要有自己的决断,对于前人注解,既可依傍也可有所变化。这种读书方法既不要求一味创新,盲目排斥他人成果;也不要求因循守旧,墨守成规;而是要求读书之人能够在深解文意的基础上,做出自己的理性判断,融合开新。在今天看来,这种教育方式仍是非常有益。

1.3 详略有别,不忘家国

《训子侄》中,傅山为子侄开列了阅读书目,并对读书方法做了细读与略读的区分。就内容言,傅山所列书目中经史子集样样涉猎,范围广泛。就方法言,有细有略,主次分明。其中,经书以及《史记》《汉书》《战国策》《左传》《国语》《管子》、骚赋,皆须细读;其余则随性之所喜,略读即可。从中可见,傅山要求后辈读书时既要广泛阅览,也要详略有别,同时给予他们充分的自由度。

傅山专就史书做了特别交代。傅山提出,金辽元三史只可视作记录割据政权历史的载记,而非正史。这当然与傅山的政治追求与民族主义情怀有关,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但也反映了傅山对后辈的教育,不仅仅是纯粹的为读书而读书,而是希望他们能够铭记历史,不忘家国。

1.4 文章天成,不避艰险

傅山治学崇尚自然、真诚,既不刻意雕琢;也不趋易避难,反对死板;既重视已经成文、流传很久的古人观点,又能跳出书本、超越书本,看到书本以外的事物,从而对文、诗、音、字等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重要成就,而这也正是傅山希望傅家子孙能够做到的。这在傅山《家训》中,表现为文章天成,不避艰险。

第一,文章天成。在具体的诗文写作中,傅山教育后辈,希望他们用功于日常的积累与磨炼,不要一味追求造作诗文。《诗训》中,傅山选取杜甫、韦应物、谢道韫、王维作为诗人的代表,强调好的诗歌并非一意雕琢所成,而是“理明义惬,天机适来,不刻而工”[9]675。《音学训》中,傅山提出读书之声死,说话之声活,歌曲之声牵就。傅山认为,字书中之读音,皆是死法,可以用其读书,但天然的口音并不在其中。傅山希望后辈能够融入生活,从生活中获取活着的读音。《字训》中,傅山提出写字无奇巧,反对“天倪造作”[9]678;追求正法,“正极奇生,归于大巧”[9]678。

第二,不避艰险。《韵学训》中,傅山非常有针对性地讲了诗韵中的险韵。险韵指险僻难押之韵,韵脚少,字也比较生僻,一般人常避之不用。但唐代韩愈却喜欢用险韵炫奇。傅山认为,作诗不能怕用险韵,而应烂熟,就像上平声的前几个韵一样。

1.5 兼学博采,力争透彻

前文已述,傅山要求读书要经史子集样样涉猎。而在《佛经训》中,傅山又特别就佛经、《周易》、《老子》等的优胜之处做了阐述。

《佛经训》中,傅山提出,儒家向来视佛经为“异端”,回避不读;但佛经中往往有“直捷妙谛”,凡是儒家朦胧不好问答之处,佛经都“粉粹说出”,使人当下透彻、有所抉择,而不是“骑两头马”,不知所从。傅山又说,不可做“菩萨隔阴之昏”(大乘佛教中,菩萨是修行到很高程度、地位仅次于佛的人,但一经投胎,也会忘记前世之事),还需向《周易》《老子》寻找“归根复命”处。[9]682-687

从以上内容可见,傅山认为做学问不必拘泥于儒家,佛经也有其可取之处,甚至是补儒家经典不足之处。同时,傅山又告诫,学问必须有落脚之处,否则无论如何博学,都是无用的。而这个落脚处,傅山认为是《周易》与《老子》。两个例子合到一起,傅山实际是在强调:兼学博采,力争透彻。傅山虽学尊儒家,但并不一家独尊、排斥异端。他希望子侄能够学习佛经、《周易》 《老子》中的透彻之处,做学问具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

2 仕途经济

自隋唐科举制度以来,读书为官论,兴盛不衰。仕途经济,成为古代许多读书人的终生所求。傅山教育子侄时也提到了这个问题。《仕训》篇中,傅山通过探讨仕与时、志、气之间的关系,表达了对仕途经济的看法。

第一,“仕”与“时”无关。傅山认为,不论时势是否合适,都不应轻易出仕。因为即使生逢其时,君臣、同僚却不一定皆是同道之人。

第二,“仕”依凭的是“志”。傅山认为,是否、能否出仕,关键要看志向能否实现。志不得行,就不可暂处朝堂。

第三,“气”为“仕”的最差之举。“气”,可理解为骨气、血气、勇气、意气等。傅山认为,仕宦时,若不得已只能靠一口热气、一腔热血为国效力,那么,这样的仕宦对国事未必有益;即使因此身亡,也仅是理所应当的“酬君”(报答君王)而已。在傅山看來,以“气”报国,是做官为仕的最后、最差一招,不得已而为之,不值得提倡。

第四,“仕”字不可轻言。傅山言:“仕之一字,绝不可轻言。”[9]681他认为,古往今来、唐虞以后,君明臣良能有几个?即使得到君主赏识,能够不被猜疑嫌忌、保持始终的又有几个?傅山认为,为官之人能够由始至终为君主赏识重用,就如裴度得遇唐宪宗,才符合“仕”之义。裴度(765~839年),山西闻喜人,为将相二十余年,辅佐唐宪宗实现“元和中兴”。然而古往今来,这样的事例,少之又少。因此,“仕”之一字,于傅山而言,包含无限希冀与失望,不能轻易说出口。

以上为《仕训》的简要内容。从中可以看出,对于是否出仕,傅山最为看重的是志向能否实现。傅山设想了一个较为理想化的官场生态:君主英明,臣僚同心,抱负可以施展,志向有处安放,这才是他认可的仕途经济之所。傅山希望后代之“仕”是孔孟之仕,心怀天下,匡主益民,而非蝇营狗苟,尸位素餐。但傅山主张仕之不易、志之难以实现,于是提出读书之人可于书中求志,并说这不失为清贫之家的风貌。这或许正是傅山为何用大半篇幅的家训教诫子弟如何治学的原因所在。

3 心性品格

《十六字格言》作于1679年,是迈进古稀之年的傅山送给莲苏、莲宝两个孙辈的肺腑之言。十六字分別为:静、淡、远、藏、忍、乐、默、谦、重、审、勤、俭、宽、安、蜕、归。仅仅十六个字,既是傅山对后代心性品格的教育,也可看作是傅山人生智慧的浓缩精华。原文每字下皆有傅山简单的注释,近人孟肇咏也曾逐句加以漫笺[10],都是理解十六字格言的有益资料。

《十六字格言》中的心性品格主要包括两个方面:读书之性与处世之性。

3.1 读书之性

《十六字格言》其中五字:静、乐、勤、蜕、归,明确与读书治学相关。在此,傅山要求后代:①静,读书要心在读书地,静心钻研,专心致志,心无旁骛;②乐,以读书为乐,以《论语》首章《学而》所言之乐为乐;③勤,勤奋不懈怠,一字一义不知之处,都要向人请教或者翻阅典籍,不能有“姑且”之心,得过且过;④蜕,做学问应不断变化,知识应不断更新,“如蝉蜕壳”,才能有所长进,而非自我禁锢思想、默守章句;⑤归,学应有所归,博而后约,傅山提倡做学问要不拘泥于正统、博览群书,但博综并不是最终归宿,而应由博返约,做好精简、提炼等统整工作,从而使学问有归宿、有着落。

归纳起来,傅山在《十六字格言》中将读书之性概括为五个方面,即:读书需静、读书为乐、读书勿怠、学有所变、学有所归。

3.2 处世之性

《十六字格言》其余十一字为傅山对处世之道的品性要求:淡、远、藏、忍、默、谦、重、审、俭、宽、安。①淡,淡泊利欲;②远,远小人与远处着眼、近处求之;③藏,不卖弄小聪明;④忍,对眷属小嫌、外来欺辱,要不断地反省自身,从而成就自我,此处取《孟子·离娄下》“三自反”章义(三自反以待横逆);⑤默,谨言慎闻;⑥谦,不居功自傲,取《周易》谦卦义,德行很高,但能自觉地不显扬;⑦重,庄重有威仪;⑧审,审慎思虑,大到出仕隐退,小到应酬接待,较为复杂,因此要求是没有失误即可,至于日间言行,则要静夜自审,改革前非;⑨俭,生活俭朴,不饥不寒即可,有志者则即使饥寒在身,也不能生求取之心;⑩宽,宽容大度,否则“损性致病”,伤害自身;安,勉而不强,努力却不强求。

《十六字格言》中,傅山用了十一字,对一个人的处世之性做出要求,反映了傅山要求后代不仅要学会读书,更要学会修身立德、为人处事。这十一字没有讲忠孝仁义的大道大德,却事关人生的多个方面:言行起居、待人接物、摄政任职等。

综合来看,《十六字格言》是傅山对后代心性品格的整体要求,在傅山《家训》中占有重要地位。

4 傅山家训对当代家庭教育的涵养价值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11]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发表关于新时代家国之基的重要讲话。家庭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力量。家庭教育中存在诸如急功近利、简单粗暴等问题,需要引起反思与主动寻求改变。[12]优秀的传统家训文化,可作为当代家庭教育的重要涵养器。[13]傅山家训,就是一个好的例证。

傅山家训以治学为主,穿插人格教育。从篇章构成,即可看出傅山家训别具特色。他很少言及治家理财等家庭事务,也无忠孝节义等儒家人伦,却大部分涉及书法、音韵、诗文等治学方面,这在历代家训中并不多见。这充分体现了傅山对晚辈寄予的厚望,希望他们能够延续“山右傅家的文种”。但这并不表示傅山只重视子孙的学问。在以治学为主的傅山家训中,处处穿插着对子孙品性修养的人格教育,教读书也是教为人。而《十六字格言》,更是对心性品格的专门教诫。因此,在傅山的教育中,读书与为人是紧密交融的教育共同体。

傅山家训在强调读书治学的同时,处处穿插着对后代的人格品行教育。这值得引起当下重视知识技能的成长,却忽略美好心灵塑造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深思。知识技能与人格品行,不仅不是矛盾体,而且可以相辅相成,共同促进一个人的成长。在傅山的家训中,二者就实现了很好的结合。一个人品学兼优,才是当今乃至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才能让一个人获得更远的发展、创造更大的价值。当下的家庭教育者,应该向傅山学习,引导被教育者磨炼品性、沉潜蓄势、厚积薄发,而不是追逐一时的考试成绩。

傅山家训以己为例,循循善诱。傅山在家训中,较少刻板的说辞与长辈的训诫,而是多从自身的经历出发,循序渐进引入主题。《训子侄》中,傅山自述:二十岁时,读《文选》 《京都》诸赋,先辨字,再点读,三四次就能够上口,并略微吟诵;二十二岁时,读其兄选定的五十三篇文章后,古今文章都能够一目了然;但这样的记忆力只维持了六七年,三十岁以后就减去五六成,四十岁以后则减去八九成,随看随忘。傅山以己为例,意在强调专心读书的重要性。以傅山之资性,尚且慨叹未曾闭门十年专心读经史,慨叹记忆力的衰退。而资性一般的傅眉、傅仁,自然更当知晓闭门静心读书的持久性与重要性。

《文训》中,傅山以自己写作《性史》的过程为例,告知后代文章应有安身立命之所。傅山自述曾做《性史》,其中深论孝友之理,并于古今常变多有发明之处。具体写作过程是,搜集《二十一史》中应在《孝友传》却未入者、在《孝友传》却不足以作为道德行为标准者、并兼以近代以来自己所闻所见者,在以上三方面的人事中选择去取,费时两年,几成完稿。可惜该书在战乱中被毁。傅山通过自己的事例,娓娓道出文章应有高远的追求与寄托,既达到了说教的目的,也教导了文章的具体写作方法。

傅山以己为例、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无疑更具有亲切感与说服力,更易引起共鸣,从而使被教育者从他的读书治学经历中吸取经验教训。这在今天的家庭教育中,也值得学习和深思。在家长制的古代传统社会,傅山尚能做到以自己的成败经验作为后辈成长的垫脚石。提倡民主平等的今天,家庭教育者更应该放低姿态,以自己的经历为教育的素材,言行示范,而非一味地强制要求。

正是傅山懂得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与身为长辈的责任,于是他专门写作《家训》教育后代。正是傅山懂得读书的重要性与难处,于是他在《家训》中为文字、音韵、诗词等专设篇章,一一教导,并且既教读书内容,亦教读书方法。也是傅山懂得人的品性素质的重要性,于是在《家训》中时刻引导后代涵养心性,循序渐进地带动他们以优良品性专注于读书学问,进而达到读书为人的良好境界。当然,傅山也知晓家长威严对后辈的压力与束缚,于是他在《家训》中以平实的语言娓娓道来,并且不吝展示自己的失败经验,为他们提供参考借鉴。傅山家训提供的家庭教育之道,对当今的家庭来说仍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无论是传统社会还是当代中国,家庭始终是国人安身立命之所,家庭教育也一直是国家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家训作为古代家庭教育的重要载体,蕴含的思想十分丰富。在当代,承继中华民族优秀家训文化与思想,有助于守护现代家庭美德,涵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国民的道德自觉。因而,学界应该立足于时代要求,整理并研究诸如傅山《家训》等传统家训文献,合理借鉴其文化精髓,从而完成中国传统家训文化的现代建构,促进当代家庭教育的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傅山治学家训
傅山的“四宁四毋”
从《中庸》治学观浅谈党史学习的方法
张载家训不只是横渠四句
传统家训里的廉政观
王国维《广韵》批校与治学精神
三坊七巷 名人家风家训馆
分期付款
家训伴我成长
清·傅山论书句
清·傅山论书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