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俊芳
(榆中县三角城电灌工程水利管理处,甘肃榆中730100)
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会消耗大量的水资源,这就需要改造水利工程灌区,降低水资源消耗量。当前我国水利工程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相关部门和技术人员要注重节水问题,建立完善的节水改造方案,充分保护和节约水资源,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节水灌溉对比传统的灌溉技术,能够结合当地植被和地理气象条件等,合理利用土壤内部水分,保障作物生产质量;利用工程和农学等技术适当灌溉土壤,保障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促使植物充分利用降水和土壤水分,降低植物蒸腾作用,避免发生水分流失等问题。当前我国灌溉工程不断推广利用防渗、喷灌等技术,通过微喷灌技术达到节水效果,具有很强的针对性[1]。
如果人们不合理利用水资源,会快速降低水量,直接影响到灌区。如果无法满足农作物供水需求,会直接降低农作物产量,农民收入也会因此下降。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工灌溉存在较多不足,既降低了整体工作效率,又埋下了安全隐患,因为没有均匀地分配水资源,导致利用过程中存在较多问题[2]。
我国很多灌区建设时间比较长,因为技术水平落后或者缺乏充足的投入资金,影响到水利工程运行效率,无法满足实际工作需求,无法充分灌溉大面积农业。此外,因为没有长时间利用配套的基础设施,存在严重的腐蚀问题,在后期应用过程中不断出现各种问题。
在水利工程发展过程中,灌区节水改造工作非常复杂,需要经过漫长的时间,且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等。很多灌区节水改造技术比较复杂,在实际改造过程中无法停水,这样会进一步降低整个工程进度[3]。
榆中县位于甘肃省中部地区,县区范围介于东经103°49′15″~104°34′40″、北纬35°34′20″~36°26′30″,西靠兰州市城关区、七里河区,东邻定西市安定区,西南与临洮县交界,北隔黄河与白银市相望,东北与会宁县、靖远县接壤,全县南北长92 km,东西宽54 km,总灌溉面积2.73 万hm2,有效灌溉面积2.032 万hm2,是一个农业大县,蔬菜种植、花卉种植以及特色农作物种植在该区已形成规模,反季节蔬菜远销省内外。全县共辖8 个镇15 个乡、4 个社区,268 个行政村,总面积3301.64 km2,现有耕地7 万hm2,山旱地6.92 万hm2。
为了改善各灌区输水条件,提升各灌区管理水平,提高水的利用率,减少输水过程中的水量损失,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遏制各灌区灌溉效益衰减的不利局面,使有限的水资源发挥出最大效益,使农作物得到适时、适量灌溉,促进农作物增产,实现灌区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榆中县实施高效节水灌溉示范项目建设是十分必要的。
要提高灌区水资源利用率,就要完善灌区管理制度,改善传统的测水装备,优化水费收取方式,保障灌区节水改造工作。应加大力度管理和监控水源,落实环境保护工作,满足人们的用水需求,避免浪费水资源[4]。
一是引进智能装备。随着我国经济水平和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灌区开始利用各种科技产品,在灌溉过程中融合人工智能等技术,可以保障农作物水分吸收效果,同时根据作物需求,选择针对性的灌溉模式,保障节水效果。应发挥先进科学技术和AI 技术的作用,优化灌溉设备和节水机械,实时监测土壤水分,根据水资源和水电工程等需求,优化可变水量和节水效果。以施工现场实际情况为基础,合理设置机械开挖和操作点,综合利用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等,实时采集水利工程信息。同时,系统地分析数据,高效开展水利工程供水工作,优化再利用水资源。
二是应用灌溉调控技术。每种作物的生长周期都不相同,工作人员可以在灌区利用调控技术,根据作物生长周期,合理调控水量,保障作物生长的稳定性,进而有效节约水资源,保障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三是加大调控力度。为了保障人们日常用水,相关部门可以在主干渠道上落实分水工作。同时,加强管理力度,提高灌区覆盖面,合理筹划,协调发展水利工程。在水利工程施工阶段,应全面分析工程情况,出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
针对水资源渗漏问题,施工单位需利用衬砌技术提升灌水渠道的质量,改造配套的建筑物和渠道系统,适当增加水量设备,避免因为水渗漏问题而出现经济损失。同时,加强沟渠改造,土地平整工作关系到水利工程质量,可以节省工程时间,提升整体工程效率。测量人员应根据设计方案开挖边线,实时核对开挖断面,及时清除施工范围内的杂物,在线外整理好排水沟。利用推土机完成集碴和剥离工作,发挥装载机的辅助作用,利用挖掘机直接挖装,利用反铲挖装沟槽的土方和边坡边缘,再人工配合修补边坡部分。此外,改造局部湿润灌溉工作,降低水分蒸发量,使土壤水分利用率大幅度提升。
我国需要加强培养专业人才的力度,优化人才市场。政府部门可以加大力度补贴工程资金,吸纳更多的技术人员,建立专业的技术团队。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培训活动,提高设计团队的活力,使整体设计水平不断提升[5]。
只有不断优化水利工程灌区节水改造技术,才能提升农作物含量,提高节水效率,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