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钟山
(榆中县三角城电灌工程水利管理处,甘肃榆中730100)
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对促进农业节水、提高用水效率、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工作,采用高效且可行的手段,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工作。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并非对农业水价进行简单的调整,而是有多方面的考虑。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对节省用水具有积极作用。农业为我国水资源应用较多的行业,占据总量的60%以上,但我国农业用水效率偏低,节水潜力很大。在新的历史背景下,我国社会大众生活质量不断提升,通过节约农业用水来改善生态环境、发展工业势在必行。应通过综合方法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尽量缓解我国用水难的问题。二是对促进农业生产改革具有积极作用。粮食安全与国民生计息息相关,还与国家安全有很大关系。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主要目标便是确保水利维护资金到位,保证水利工程健康稳定运作,促进农田水利高效运用,保证我国粮食安全[1]。三是对促进农业长足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能够切实减少水资源应用量,有助于保护环境,推动农业健康稳定发展。
从20 世纪80年代开始,三电灌区的水价经过多次调整,水价从最初的0.08 元/m3调升到现行0.395 元/m3,目前水价已达到了农民能够承受极限,但是该价格明显低于供水运行成本,从而导致相关单位入不敷出,年年亏损。在水价中,电费占据45%左右的比重。据调查显示,农民能够承受的价格为2151~2439 元/hm2,如果灌水量在6000 m3/hm2左右,那么水价便是0.359~0.406 元/m3。一直以来,高扬程泵站工程的具体操作与运行处在以行政为中心的状态,水费没有按照成本价收。在当前农业结构调整力度较小和农业收益较差的状况下,水商品无法依据市场经济规律收取成本[2]。
三电灌区工程的修建时间是20 世纪60年代初,因为改造资金不足,工程长期欠缺维修,通过几十年的运行,年老失修,导致供水功能下降。另外,田间配套资金匮乏,致使水利工程效益无法发挥出来。相关单位所收取的水价标准显著低于成本水价,只能保证灌区工程简单运行。随着灌区农作物种类的不断变化,灌区工程不配套现象越发严重,导致灌溉面积越来越小。工程老化与配套问题导致灌水费用不断增多,使灌溉成本越来越大。影响农民灌水热情,严重阻碍灌区经济效益提升与农业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基于此形成恶性循环,水费无法实现全部征收,导致相关单位的经济效益减少。
将三电灌区取水许可9800 万m3当作是最高用水总量红线,而水权制度改革确定的年配水量7390 万m3作为农业供水总量控制目标,分解农业水权。将登记在册的耕地面积当作基点,把水权核定到82 个行政村以及27 个农民用水者协会。在健全计量设施的前提下,做到精确配水与终端计量,渐渐落实分作物类型定额配水。
合理应用财政资金,大力改造灌区末级渠系与量水设施,构建一个行之有效的工程体系,实现准确配水。保证灌区末级渠系工程的完好率达标,一般不能低于80%,渠系水利用系数从当前的0.57 提升到0.73[3]。
加强农业供水价格成本监督与审计工作力度,通过提高财政补贴、增加灌溉面积、保证配水量等措施降低灌溉水运行成本,且适当的增加农业水价,让执行水价和运行成本水平相一致。构建分类价格政策,对不同的农作物收取不同的供水费用。在实施定额管理的前提下,构建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推动农业节水工程长足发展。
多种途径筹集资金,比如财政支持、超定额累进加价、落实分类水价、构建农业节水奖励制度以及节水精准补贴制度等。通过奖励种植用水大户与农民用水户协会,加快农业节水技术推广应用,其中比较典型的是垄膜沟播与滴灌,保证农业用水户的热情以及经济效益。另外,积极鼓励农民用水自治,大力调整产业种植体系[4]。
大力建设农民用水者协会,构建基于农民用水者协会为中心的新型农业供水管理结构。另外,制定管理民主、产权明确的末级渠系工程产权制度,把优化以后的末级渠系工程产权交由农民用水者协会,让农民用水者协会变成末级渠系工程的管理主体、完善主体以及产权主体,切实实现农民用水自治的目标[5]。
应在工程改造与体制创新的前提下,渐渐落实骨干水利工程水价加末级渠系水价的用水终端水价。另外,构建行之有效的农业产权制度,其中包含总量控制制度与定额管理制度,实现依据定额用水,全面落实经济激励制度,构建确保工程稳定运行和促进农民用水者协会稳定发展的灌区运行制度,确保水资源得以合理运用以及相关单位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综上分析,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依旧存在几点问题,其中比较典型的是高扬程灌区运行成本高,现行水价已达到农民承受极限;灌区资金投入不足,导致末级渠系配套率低等问题。为了保证农业健康稳定发展,加强对存在问题的分析势在必行,只有找出问题的具体原因,才能制定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保证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有效性,相关部门可以实行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配套完善末级渠系,提高水利用率;完善水价形成制度,逐步实行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建立农业节水精准补贴制度和节水奖励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