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东学院 胡 伟
进入新时代,立德树人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有了这一先进的教育理念引领,我国的教育工作者对思想政治工作更加重视,更好地担负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但是思想政治工作并非只有抽象的理论与空洞的说教,而是应当有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课程思政便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课程思政要求把学生所学的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相结合,彼此之间通力合作,构建起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育人体系(即“三全育人”体系)。
2020 年5 月,教育部颁布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提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课程思政建设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明确了课程思政建设目标要求和内容重点,要求科学设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结合专业特点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将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建设全过程,提升广大教师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建立健全课程思政建设质量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有力保障。《纲要》还明确要求对学生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精华及其时代价值,教育引导学生传承中华文脉,富有中国心、饱含中国情、充满中国味。《纲要》为当前及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的高校课程思政提供了行动指南,并指明了切实可行的实施路径。
根据《纲要》的精神,高校的课程思政不应当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纳入课程思政的范畴,作为课程思政的重要组成部分,焕发崭新的活力与生机。由此,不管所学专业是什么,当代大学生都有义务和责任自觉地学习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这是新时代的要求和召唤,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应有之义。特别是对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格外具有必要性,这是由专业的性质和培养目标所决定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是为了培养国际汉语师资而设置的新兴本科专业,直接服务于国家的“一带一路”倡议,专业所培养学生毕业后就业的主要方向是成为国际汉语教师,肩负着向全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崇高使命,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的主力军,在这一领域扮演着无可替代的重要角色。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所培养的学生要能够承担起如此重要的使命,就需要不断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其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的诸多方面都发挥着自身的独特作用,具体来说包括师德塑造、知识培养、文化教学等几个方面。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人的德行培养,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言警句。如“德不孤,必有邻”(《论语》);“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大学》);“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资治通鉴》),等等。在“德”与“才”二者的关系上,中华民族历来以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为圭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滋养人的内心灵魂,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在塑造理想人格方面起到了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道德品行对于一个人来说非常重要,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基础与根本。从事教书育人工作的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道德品行方面有着比一般人更加严格的标准。“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向来都是社会对教师这一特殊群体的基本要求,尤其是对于国际汉语教师来说,加强自身的师德修养更具有非比寻常的意义。国家汉办《国际汉语教师标准(2012 版)》中职业道德与专业发展对国际汉语教师应当具备的教师职业道德做出了明确要求:“认识并理解职业价值,树立并维护职业信誉,遵守法律和职业道德规范。”国际汉语教师教学的地点往往是其他国家或地区,教学的对象也以外籍人士为主体。因此,国际汉语教师不仅代表着教师本人的形象,同时也代表着祖国的形象,对自己的一言一行必须格外慎重。对于全球各地的汉语学习者来说,国际汉语教师是他们交往最多甚至有可能是唯一接触的中国人,因此国际汉语教师成为祖国形象的代表与化身,发挥着“民间大使”的独特作用。国际汉语教师为人师表的光辉形象对于塑造中国国家形象无疑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基于此,无论将国际汉语教师的师德修养上升到什么样的高度,都是毫不为过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关于君子人格修养及师德修养的经典论述,应成为国际汉语教师用以立德修身、加强个人修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精神财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体系庞大,浩如烟海,其中蕴含的知识财富都值得国际汉语教师认真学习与传承,以不断丰富和发展自身的知识体系。单以中国古代“小学”(即传统语言文字学)而论,其中的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等方面的知识对于健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的汉语知识体系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是由于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之间是“源”与“流”的关系,现代汉语中的文字、语音、词汇等方面的现象往往需要用到古代汉语的相关知识来解释。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学好“小学”知识,不仅有利于健全自身的汉语知识体系,而且在对外汉语教学方面也能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掌握一定的文字学知识对于汉字教学也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讲解“香”这个字的时候,可以写出这个字的小篆,说明它是“黍”和“甘”这两个字的合意,以利于教学对象准确地理解字义。再比如,我们了解到“古无轻唇音”的语音现象之后,就能明白朝鲜半岛的学生在唇齿音“f”发音中产生偏误的原因,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加强这一方面的语音教学。成语教学被看作对外汉语词汇教学难以逾越的障碍,许多成语均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国际汉语教师要想进行好成语教学,也离不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入了解和掌握。
与此同时,国际上的汉语教学界与汉学界之间也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二者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比如国外的高本汉、藤堂明保、白乐桑等许多进行汉语教学研究的学者,他们本身就是著名的汉学家,在汉语教学与汉学研究两个领域均有着非凡的建树。为了能够与国外的汉语教学界及汉学界更好地进行交流与沟通,也需要我们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所培养的国际汉语教师在中国传统的哲学、文学、史学、语言学等相关领域具有一定的造诣,能够与国际汉语教学界、汉学界进行较好的交流和对话,力争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这自然也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与滋养。
众所周知,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一体两翼,缺一不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离不开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国家汉办《国际汉语教师标准(2012 版)》明确要求,国际汉语教师要“了解中华文化基本知识,具备文化阐释和传播的基本能力”,具体表现为:“了解中华文化基本知识、主要特点、核心价值及当代意义;能通过文化产品、文化习俗说明其中蕴含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交际规约、行为方式;能将文化阐释和传播与语言教学有机结合;掌握相关中华才艺,并能运用于教学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因此,广大的国际汉语教师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成为传播中华美德、中华文化的主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是其精神内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灵魂;文化产品、文化习俗、中华才艺等则是它的外化形式,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象化的展示。国际汉语教师要进行好文化教学,既要掌握一定的中华才艺,同时也要理解和把握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精神内涵,只有内外兼修、形神兼备,才能够做好对外汉语的文化教学,从而为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国际汉语教师进行文化教学的宝贵资源,必须充分地加以开发和利用。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在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均有特殊的要求,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等中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需要据此重新规划设计科学合理、符合实际需要的人才培养方案,并且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