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军工程大学 邓 波 郭 鹏 程飞霞
与其他院校交流活动相比,留学生培养具有受训时间长、空间距离近、交流互动深等特点和优势。依托留学生培养这一教育公共外交平台,可以更为全面深入地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和平发展理念、和谐世界价值观,有效提升国家和高等教育的对外影响力和感召力。
留学生工作是培养高端国际人脉资源、拓展国家全球利益的重要抓手,有助于树立良好的中国国际形象、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近年来,一些西方国家为维持其政治、经济、外交优势,实现本国利益的最大化,不惜人力、物力、财力,加紧了对与我国有传统友谊的发展中国家的教育渗透,在国际人力资源方面与我国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没有特色就没有优势,就没有国际竞争力。在愈演愈烈的国际人才竞争中,要更好地为国家外交服务,就必须站在讲政治和战略的高度,坚持中国特色的治学办学这一最大优势,以教代宣、以教促宣,确保留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用,才能真正意义上增强留学生工作的吸引力和宣传力,掌握培养国际人才的主动权。
具体来说,一是注重顶层设计。中国始终倡导和平发展、合作共赢,高等教育建设指导思想与广大发展中国家一致或类似。与西方国家相比,在处理以我为主、宣传政策主张与兼顾需求、强调针对性的关系上,有着巨大的政治优势,能以开放、坦诚和务实的态度,突出中国特色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文化,构建与国际高等教育变革和创新趋势基本一致,与培训对象国经济发展、科教水平基本一致,与留学生接受能力、任职岗位基本一致的我国特色留学生课程体系。二是活化教学内容。按照增进对和谐世界的共同理解、增进对中国国情和发展战略的正面认识、增进对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积极评价的原则,尽可能地使我国经济、社会、科技、民生、教育发展的最新成果进入课堂、进入教材、进入留学生头脑,从而增强授课内容的实用性和时效性,提高教育指导思想与理论的透明度,有效宣传我国负责任大国形象和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教育政策。三是创新组训模式。依靠社会制度的优势和对外友好的传统,能最大限度调动校内外培训资源,在训练场、实验室或实习基地(单位)开设课堂,让留学生直接面对实装或模拟器材,精讲多练,加大实作比例,使留学生学到真东西,掌握真本领。通过中外混合编班施训、中外高级人才学术论坛、不同班次留学生“基础合训、专业分流”等方式,促进中外学生的互动交流,提高教学效益和层次。在华接受过正规教育的留学生,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职业前景广阔,发展后劲足。据不完全统计,已有数百人在本国政界、教育界担任了部长以上的职务,有数十人担任过驻华大使、参赞,还有多人担任了国家元首。他们对中国及中国高等教育怀有深厚感情,支持中国的政策和立场,产生了明显的外交效益学,也在无形中宣传了我国留学生教育水平和质量。
留学生工作本质上是做人的工作。就其特征来说,形态上是教育合作,方式上是教学训练,内容上是跨文化交流。在留学生培养院校这个“小世界”里,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留学生聚集在一起,就是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是开展教育公共外交难能可贵的机会。我们有广交朋友、热情好客的传统习俗和美德。对于留学生这些“送上门”的资源,我们可以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讲究策略方法,注重感情投资,有目的、有原则、有重点、全过程地交朋友。尊重留学生的价值观念、文化传统、宗教信仰和生活习俗,包容多元文化、不同政治理念及学术观点,以开放、透明的态度,向留学生充分展现中国文明、公正、民主、进步、和谐的国际形象,展示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形象,争取大多数人的理解、信任和支持。让更多的留学生在接受中国高等教育的亲身经历中,更好地感受中国的对外政策和我们对他们的真诚帮助,从而真心做好我们的义务而又有说服力的宣传员。考虑留学生礼仪和行为习惯,除留学生培养高校及其所属机构“官方”的友好交往外,还可以倡导高校各级管理人员和教师多与留学生交流;鼓励双方在遵守法规纪律的前提下适当发展友谊,以便于宣传我方的立场和观点。同时,将友好工作延伸拓展到留学生的家属、子女,使他们在异国他乡感受家的温暖,增进他们对中国、对高校的了解和感情,从而进一步支持他们家人在校认真学习,为传播友谊、推动友好共同努力。
留学生毕业回国后,其在华期间所接受的宣传信息将间接传递给其亲友、同事和所属单位,向更大范围散播,形成类似于人际传播理论中的“二次传播”。因此,可通过多种形式,积极主动地利用有利时机,保持他们与母校、与中国高等教育的联系,广泛开展思想、文化和观念的交流。用他们的口宣传我国正面形象和信息,在外国人群中可信度和接受度更高,可以大大加强和持久延续宣传效应。对于能为我所用的人员,要定期、不定期地组织他们“常回家看看”,用真心换取真心,强化他们的中国情结。
留学生培养是提升软实力建设的重要窗口,具有其他宣传方式和手段不可替代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解疑释惑的独特优势,具有很强的渗透力、感染力和影响力。教学也好、交友也好,都是靠文化牵引。留学生教育说到底就是宣传和传播中国教育文化。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与广大发展中国家有着共同的历史遭遇,也面临着实现经济更好发展的共同目标,这是我们深化合作、做好宣传的立足点,值得把工作做细、把文章做足。通过多元化的、留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和形式,对留学生积极施加正面影响,能使我们的宣传清晰易懂、生动活泼,引人入胜,达到“不似宣传,胜似宣传”的效果。通常情况下,留学生对中国的了解不是一张白纸,他们不同程度地受到了西方媒体先入为主、不真实宣传的影响,对中国和中国高等教育存在着一些疑惑或不正确的看法。这在客观上要求我们切实树立公关意识,利用留学生培养平台积极实施教育公关,力争使那些对中国有偏见和质疑的人消除误解,使那些对中国友善的人更加友好。
公关宣传是一门艺术,最成功的公关宣传是让受众对象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宣传。因此,要努力营造让受众对象接受的氛围,树立宣传者的权威性,给受众对象留下公正的印象。内外有别,对外公关宣传不同于对内公关宣传,必须考虑留学生的成长环境、文化背景、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性格禀赋等跨文化差异性,不搞“一刀切”和“大水漫灌”,春风化雨、因人而异、有的放矢地进行公共宣传。遵循留学生工作特点和规律,尊重不同层次留学生群体特殊性,摸清留学生的关注点、兴趣点,用留学生易于接受的思维方法、表达方式和语言风格,循序渐进,平等沟通,适时切入。把握宣传的策略和时机,适时宣传、巧妙宣传,不可强加于人,避免造成搞灌输、搞洗脑的反感和误解,授人以柄。
同时应创新对外公共宣传方式方法,讲究战略战术的运用,既润物无声,触及心灵,又切忌面对留学生宣传时太硬、太直、太露的毛病,做到宜小不宜大、宜隐不宜显、宜实不宜虚、宜散不宜聚、宜细不宜粗。例如,可以在留学生培训的不同阶段、重大节庆日、国内外重大事件发生时间,结合校内外资源,统筹安排参观考察、社会调研、文化讲座、节日庆典、时事研讨、汉语教学、文体活动等,构建与专业课程协调配合的“大文化”课程体系,有机地宣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潜移默化地提高留学生对中国发展模式、发展道路和建设成就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