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上海大学附属小学)
《小学自然单元教学设计指南》提到,单元教学是统整单元内所有课时目标、各个教学要素的主要手段,是对教学内容做“结构化”处理的主要抓手,也是落实核心素养的重要手段。目前,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备受关注。这虽然是改进教学方式的一项举措,但若缺乏中间的支撑环节,对于自主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就会产生“动机鸿沟”现象。基于此,在单元视域下对教学内容结构化梳理,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本文以沪科教版自然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物质的溶解”为例,探讨单元视域下指向深度学习的教学内容结构化梳理的路径。
笔者基于核心素养,根据《上海市小学自然学科教学基本要求》(试验本),围绕单元教学目标,以本单元关键内容作为结构框架,对“物质的溶解”进行了教学内容结构化梳理。
单元教学内容框架共有单元课题、单元课时、课时内容及对应要求等四部分。教师在进行预习备课时,可以运用结构化梳理的方法。教学内容的梳理框架能够让教师对整个单元的教学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对课时内容的知识结构和关联性了然于心。在此基础上,还能够进一步梳理同一主题下相关的单元,确定本单元在这类主题中的地位和作用,帮助教师了解教材知识结构。例如,虽然从二年级“物质的状态”到五年级“物质的变化”,都是围绕“物质的变化”这一内容编写的,但具体学习内容与要求体现了学生的认知和思维从低阶到高阶的转变。又如“水的三态变化”与“物质的溶解”虽然不是同一阶段的授课内容,但都涉及酒精灯的使用,其中“水的三态变化”教学中涉及让学生初步认识并学会正确使用酒精灯;而“物质的溶解”实验中则涉及酒精灯的使用,体现了技能学习水平的提高。这些都是教师在平时的备课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思维与知识上的“隐性”关联。
基于教学内容结构化框架,笔者遵循目标导向、互动性、可操作性三大原则,在空中课堂的基础上,进一步设计了单元学习活动,作为空中课堂的补充和反馈。“物质的溶解”共分为三个课时,分别是溶解、溶解的多少与快慢、食盐的提取。每个课时包含具体的关键内容,针对这些内容设计不同的学习活动,如讨论、实验、调查等。例如《溶解》一课的补充学习活动是(1)讨论:什么是溶解;(2)实验:分别找到3种容易溶解和不容易溶解的物质;(3)调查:溶解在生活中的应用。《溶解的多少与快慢》一课的补充学习活动是(1)思考:是否所有的物质溶解的量都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2)讨论:加快方糖溶解的方法有哪些?(3)实验:“色素溶解大挑战”。《食盐的提取》一课的补充学习活动是(1)思考:“海水煮盐”的本质是什么?(2)讨论:加快水蒸发的方法。(3)调查:我国著名盐田、盐湖的资料。不同的学习活动对应不同的交流方式,交流主要借助“晓黑板”平台。对于概念类、讨论类问题,学生可以用打字或发送语音的方式回答;对于调查类问题,学生可以利用网络资源搜索并分享;对于实验类活动,学生则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完成并将自己的实验过程或作品上传到讨论区。
单元评价的目的主要是帮助学生了解单元学习的情况,发挥评价对学习的诊断、改进和激励作用。在制定单元评价目标时,要依据单元教学目标,根据学习活动内容确定评价的观察点和评价维度;评价的工具则是利用“晓黑板”平台的“点赞”和“评论”功能。以“物质的变化”第1课时《溶解》举例说明。对于学习活动“讨论什么是溶解”,评价的观察点是能说出什么是溶解,理解“不容易溶解”和“不溶解”的区别,评价维度是学业成果;对于“实验:分别找到3种容易溶解和不容易溶解的物质”学习活动,评价的观察点是能够亲自动手做实验并学会观察溶解的现象,能够说出3种容易溶解和不容易溶解的物质的名称,评价维度是学习兴趣;对于“调查溶解在生活中的应用”学习活动,评价的观察点是举例说明溶解在生活中的应用,能够体会溶解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此时评价维度侧重学习兴趣。
在使用“晓黑板”平台进行线上教学时,评价的方式以师评、互评为主。对于学生的积极发言,答案基本正确的则直接点赞,如果有不完整的则会在对话框里进行提醒。对于经常出现的问题或者讨论时分歧较大的问题则会统一点评。借助网络工具,学生不仅可以分享自己的发现、作品、成果等,还可以说出自己的想法,大胆质疑他人。将“讨论”设置成互相可见,在无形中可以促使学生展开深入的探讨,加强了学生互评的及时性和实效性,为学生提供了自主评价的空间。这样的互动方式,拓宽了学生交流的渠道,开辟了评价的新领域。
单元视域下教学内容结构化梳理对教师明晰知识的产生过程,审视单元内的学科知识,建立知识之间的本质联系,洞悉其来龙去脉,并强化对学科知识结构的整体认识,促进知识间的融会贯通具有重要作用。基于教学内容结构化梳理的单元学习活动和单元教学评价,对于在课堂教学中落实“以发展学生科学核心素养为主旨”“落实深度学习”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