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苏:睢宁县睢城街道中心幼儿园)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要在生活情境和阅读活动中,引导幼儿自然而然地对文字产生兴趣,要经常和幼儿一起看图书,丰富其语言表达能力,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兴趣。在幼儿教学中,若能利用幼儿对绘本的好奇心,唤醒他们的阅读兴趣,激活他们的阅读状态,则能促使幼儿全面提升语言和思维能力。在教学中,要引导幼儿从观察开始,逐渐进入想象,并借助表演展开个性化表达,在渐进性表达中提升幼儿的语言能力。
英国早期阅读研究认为,在幼儿时期有50%的语言习得机会来自绘本阅读。所以老师要引导幼儿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从观察开始,掌握高效阅读的方法,走入阅读之门。首先,要鼓励幼儿观察生动的画面和绚丽的色彩,抓住主要人物进行观察,了解他们正在做什么,猜测前因后果;其次,要引导幼儿观察其中的细节,感受人物的心理,试着揣摩人物的性格;最后,鼓励幼儿说说自己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以《愿望树》这个绘本故事为例子,引导幼儿观察作品的封面。首先,关注一下画面的主要内容,体会一下色彩感,鼓励幼儿说说这时候的感觉。“我觉得这幅画色彩很鲜艳,我觉得很好看。”其次,鼓励幼儿抓住图片中的主要人物,看看其在做什么。幼儿很快发现其中的主要人物是小熊:“有一只黄色的小熊,它坐在树干上,眼睛看着天空。”鼓励幼儿展开想象,说说小熊此时的内心活动是怎样的。有幼儿提出:“小熊可能是在等待自己的妈妈,所以它仰头向前方看。”还有幼儿提出:“小熊可能感到很孤独,所以一个人看星星。”在这样的互动交流中,幼儿的口语能力有所提高,同时也激发了阅读兴趣,引导他们走入绘本情境。
不少幼儿在观察的时候只是浮光掠影,并未真正理解作品的内容。所以要引导幼儿分析画面内容,猜测故事情节,感悟人物形象。在观察的基础上,要引导幼儿有序表达。要在适合幼儿心理和生理发展规律的基础上,鼓励他们展开自主交流,这样能为激发幼儿表达和创造欲望奠定基础。
学者金子美铃认为,绘本会在幼儿的内心中形成熏陶和影响,老师不必过度地干预幼儿本性的天真烂漫。的确如此,幼儿有着丰富的想象力,所以要鼓励幼儿从绘本的图片表层信息中“走出来”,积极展开想象,猜测一下故事的后续发展,试着讲述一个自己心中的故事。这样就将思维空间还给了幼儿,他们能展现出个性化的认知。
阅读了《和甘伯伯去游河》之后,鼓励大家说说甘伯伯是一个怎样的人,要结合故事的内容进行表述。幼儿尝试表达:“甘伯伯是一个很和善的人,在掉到河里后也不着急,还带着大家晒衣服,吃点心。”引导幼儿在符合人物性格的基础上展开想象:“那么,如果要你编这个故事的话,你会如何做呢?甘伯伯还会如何招待小动物呢?”幼儿围绕这个主题展开想象,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甘伯伯让所有的小动物都到家里来吃饭,结果将家中的所有粮食都吃光了。可是他一点也不生气,带着锄头就去了田里。此时小动物都来帮忙,用爪子刨地,它们帮助甘伯伯将一年的农活都干完了。”鼓励幼儿展开交流,说说谁的故事最好。
在想象的基础上展开交流,能促使幼儿和绘本之间进行互动对话,也有助于幼儿提升创造和表达能力。幼儿会将观察到的零碎图片信息和自己的生活经验、阅读经验整合起来,形成色彩纷呈的故事情境。久而久之,幼儿就能提升阅读表达水平,养成积极思考的良好习惯。
学者卢梭认为,要让孩子成为孩子,要“呵护他们童真童趣的权利”。若过分追求“高于绘本”的语言教育境界,力求让幼儿总结出其中隐含的生活哲理,反而遏制了幼儿的天性。因此要避免灌输式的教学,转而引导幼儿展开丰富多彩的表演活动,尝试将故事的内容用个性化的方式表现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幼儿自然会将自己领悟的生活哲理融入,他们的语言表达也会更具有想象力。
阅读了《秋秋找妈妈》后,鼓励幼儿展开自主表演,尝试将生活经验融入其中。“大家有没有和妈妈分开的经历啊?想妈妈的时候,心里是什么感觉呢?能否将你的想象融入表演中呢?”幼儿分别扮演小鸟秋秋和熊妈妈,并加入了一些新的台词。“小鸟秋秋心想:这妈妈长得和我一点都不一样,可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能和我一起玩耍,给我烤蛋糕吃的妈妈,就是最好的妈妈。”幼儿还总结了自己的感悟:“如果我的妈妈工作不那么忙,能每天和我一起玩,那就好了。我不需要妈妈给我买贵重的玩具,只要她陪伴我成长。”在表演中,幼儿自然而然地领悟了真正的爱是陪伴,尝试挖掘了绘本的主题思想。
老师要避免过度干涉幼儿的表演,要保持不疾不徐的姿态,让幼儿有时间进行自主思考,将创造性的语言融入表演中。这样能将思考、表达融为一体,促使幼儿完善故事情节,对主题的挖掘也更深入。
要提升幼儿的语言能力,不能揠苗助长,不能用灌输的方法迫使幼儿重复成人的语言,而要引导幼儿展开渐进性表述,一步步提高表达能力,沿着观察、想象、表述的道路,开展一系列的教学活动。随着语言运用的不断深入,幼儿的言语表达能力会一步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