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委机关保育院 方 新
听课评课是幼儿园教学管理的常态化工作。最近中班组的李老师和裴老师邀请我们观看了两个数学活动,分别是《南瓜娃娃》的第一课时和第二课时。第一课时是理解分合号“∨”表示“两个部分合在一起构成整体”的意义;第二课时是理解分合号“∧”表示“整体可以分成两个部分”的意义。这两个活动都是让幼儿在操作中去完成对“分与合”的认知,在内容和目标上有关联性和可逆性,这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去观察、分析幼儿的思维方式和学习状态,去发现幼儿在相关联的数学活动中发生的深度学习的路径与特点,去分析教师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不断完善教学过程。
在《极富空间》这本书中,深度学习被定义为“在现实世界中创造和运用新知识”,教学从关注书本知识转换到聚焦学习过程,发展和引导学生自己学习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在深度学习中,教师是学生的伙伴,二者为了切合实际的目标而共同探索、紧密相连。依据这一理论,我们对《南瓜娃娃》的两个数学活动是否帮助幼儿实现深度学习进行分析与反思。
第一课时,李老师在开始部分以故事情景导入:“这里有一个南瓜娃娃,派派拿走了这半个,麦麦拿走了那半个(分别指示磁贴),结果谁也没有拼成一个完整的南瓜。他们应该怎么做呢?”(将幼儿导入基于问题的学习)
当幼儿说出要拼在一起后,再引导幼儿说一说“用这两个半脸拼成的南瓜娃娃,会长什么样子?”幼儿根据自己的想象描述该南瓜娃娃左脸和右脸的特征。教师请个别幼儿尝试拼一拼,看看拼出的南瓜娃娃是不是像他们所说的那样(进入猜想、验证)。
在基本环节“认识分合号”的过程中,教师鼓励幼儿发表各自的意见并认识理解:把分开的两半合并在一起,可以用分合号“∨”表示(掌握新知识),再引导幼儿讨论什么时候我们会用到“分合号”。例如:把两半个苹果合并成完整的苹果就可以用这个“∧”来表示(幼儿将生活经验进行联想和迁移,创造性地将新知识运用到现实世界中)。
在熟悉了《南瓜娃娃》的操作规则后,幼儿进入自主选择的分组操作环节,教师巡视各组幼儿的操作。在交流评价环节,教师请幼儿再次演示操作过程,并检查交流:“它们的半边脸找对了吗?这里的分合号,要求我们做什么事情?合起来的完整的脸是什么样的?”(分析两个半脸各自的特征,预测两个半脸拼成的整脸,领悟部分从属于整体的事实)
第二课时是第一课时的延续,教师设计游戏《拼拼乐》让幼儿在愉快的氛围中复习对“∨”的认知,同时引出新的问题:“今天玩切南瓜的游戏,把整个南瓜切成两半,可以用什么符号来表示?”让幼儿认识分合号的新用法:把分合号“∨”颠倒过来“∧”,就是表示要把完整的分成两个部分。(引导幼儿将已有经验进行关联和创新,获取新的知识)
然后是教师和幼儿共同设计深度学习的任务和过程,共同明确操作规则。在自主操作环节,幼儿能够按照自己的想法运用新知识完成学习任务。
两位教师都能准确把握活动的重点,引导幼儿推测“拼出的南瓜娃娃可能长什么样”,将幼儿的注意力成功地引向两个半边脸的内部特征,启发幼儿学习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幼儿在不断观察、思考、猜想、验证过程中,完成了深度学习的任务。
我们发现两个数学活动既有关联又有区别,既有延续性又有可逆性。第一个活动是将部分拼成整体,第二个活动是将整体分为两部分。两个活动在内容上具有关联性,都是认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而这种关系又是可逆的。分合号尖嘴向下时表示要将部分合并为整体,分合号尖嘴向上时表示要将整体分为部分。在这样的操作学习中,幼儿有了深度学习与思考的过程,由对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的认识过渡到对分合号的两种方法的认识与运用,进而去感受并认知“分、合”的可逆性,这是一个由具象到抽象的思维过程,对“可逆性”的感知是一个由低阶思维进入高阶思维的过程。
两个活动中,幼儿始终是学习的主体,动手操作是基本的活动形式,“深度学习任务搭建了学与做之间的实践桥梁”。幼儿通过观察、思考、选择操作、检查、修正、语言表述、提交的过程,来完成学习任务,不断创新思维方式,构建新的经验。整个操作学习的过程,幼儿都是自主的、专注的,有明确而强烈的任务意识,而自主是促进幼儿深度学习的前提。
两位教师创新教学方法,设计了两个好玩的游戏“你来说我来做”及“拼拼乐”,让幼儿在轻松的氛围中开始新的活动,进行语言交流与表达,很好地搭建了幼儿与教师的伙伴关系。
交流环节,有的幼儿总在别人发言的时候插话,教师就会很认真地说:“别人发言要安静地听!请不要插嘴!”(培养深度学习的品质:自律与倾听)
对不爱说话的幼儿,当他们回答得很好的时候,教师会给予肯定:“你都听明白了,还答得这么好!太棒了!”(鼓励幼儿,培养自信)
对于不知如何表达的幼儿,教师会帮助他们梳理表达的句式,例如,“两个半脸合起来就是一个完整的脸”……幼儿就能顺畅地将自己的想法表达清楚了。(培养语言交流能力)
教师在个别观察与指导时,坚持了因材施教,激励幼儿努力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体验通过努力获得成功的快乐。
第一课时的评价教师只重视与幼儿进行学习内容的语言描述与交流,如请幼儿再次演示操作过程,教师引导其他幼儿检查:“它们的半边脸找对了吗?这里的分合号,要求我们做什么事情?合起来的完整的脸是什么样的?”忽视了对幼儿操作过程与作用的评价;第二课时的评价教师停留在浅层,如“哪些小朋友能看懂分合号的新用法?”“哪些小朋友能根据完整的脸和其中的半脸找到另外半张脸?”让幼儿举手表示“会了”“做对了”,仅此而已。
[分析与建议]:两位教师受传统教学的影响,习惯性地将教学内容作为评价的重点,究其原因还是理念更新不够快。“在传统教学中,我们只评价学习内容……学生们就还只是学到那些内容而已。他们应该有去扩展学习内容的自由,并能够找到学习新知识的方法。”——(埃丽尔·婉妮)
教师在评价环节可以拓宽思路,例如,“你是怎么找到南瓜娃娃的另一个半脸的?为什么不找和旁边那一半表情一样的半脸呢?”“今天积极参加讨论并发言的是哪些小朋友?”(引发质疑与思考)
这两个问题的价值在于:一是了解幼儿是否有兴趣并愿意主动参与对“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的讨论,从而发现幼儿在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水平;二是从中班开始培养幼儿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非常重要。幼儿在参与讨论并发言的过程中,在产生思考与质疑、讨论与协商的过程中实现深度学习。幼儿从关注自我走向关注他人、关注“我、你、他”的复杂关系,从认识事物间的浅层关系走向深层,从而实现由低阶思维到高阶思维的转换。
第二课时中,教师对幼儿的操作方式以及思维过程关注不够,了解不全面,所以,当幼儿不能回答分合号的新用法时、当幼儿很难表述清楚自己是如何根据完整的脸和其中一半的脸找出另外一半的脸时,教师没有好的策略来应对。
[分析与建议]:教师主观上认为幼儿们理解能力弱,所以就不太严格要求他们,对他们解释得不够清楚的部分,也不深究,而是表示可以理解。如果教师不要求幼儿们去正确理解“分、合”(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也没有教给他们如何清楚地向别人说明,这会导致理解能力差的学生越来越多。
我们需要在交流中让幼儿将自己的想法、做法、纠结、困难、质疑、尝试以及如何战胜困难等说充分、说具体、说清楚。加利福尼亚州的高科技网络公司CEO 拉里·罗森斯托克曾在访谈中表达了这样的观点:深度学习任务通过让学生发出自己的声音、做出自己的选择来起作用。这些学习任务能够更好地确定学生能够达到的水平,即使对于年纪很小的学生也是如此。
当幼儿谈到成功时,教师应该对他们所付出的努力予以肯定;当幼儿谈到困难和失败时,教师也应该就幼儿的努力程度或方法给出反馈——哪些方法不对和他们现在该做什么。这样做可以让幼儿在自我评价、教师评价和同伴交流中获得互助学习、反思自我、质疑他人的机会,这也能有效支撑幼儿的深度学习并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品质。
幼儿期,是对任何事情都怀有好奇心、都想一试的时期。我们要帮助幼儿树立这样的信心,什么都可以学得会,只要努力、愉快地去做,即使现在能力不行,等长大了,也能像大人一样做的。这样的信心将有益于他们的终身成长,这样的严、信、爱的结合是教育的关键。为了能做到这一点,必须正确地理解幼儿、全面地了解幼儿,需要有毫不犹豫的应对能力。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教师不懈的努力,需要教师有深度学习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意志品质。“实现深度学习的成果并不是那么容易的。……核心的发展方向是让学生和教师都成为优秀的终身学习者,不论是自学还是团队学习。”
通过《南瓜娃娃》两个课时的学习活动,幼儿对“分、合”的概念有了比较清晰的认知。教师通过有趣的方式提出问题,支持鼓励幼儿自主选择和运用猜测、操作、观察、比较等不同的方式获得经验,解决问题。教师还引导和帮助幼儿形成自己的解释并进行交流分享,幼儿始终是愉悦的、快乐的、主动的、积极的,这种积极的体验是推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奠定幼儿终身学习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