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华
儿童在生活或游戏中的奔跑、跳跃,都充满着学习的意味,当儿童沉浸在某个事物中的时候,就开始了属于他们自己的项目研究。在课程游戏化引领之下,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机关幼儿园教育集团成立先行班,以先思先行的方式探索小组项目研究的课程实践。
所谓项目研究,指儿童在教师的支持、引导下,像研究人员一样,围绕某个问题进行研究,大胆假设、理解意义、建构认知。
项目研究建议在小范围内组成团队,一般以4~6 人为最佳。由于人数较少,每一个儿童都非常重要,他们的想法都可以呈现,而教师也能观察到每个儿童,有更多的时间和儿童进行讨论。
有时候,项目的产生更多源于儿童的偶发兴趣、生活中的偶发现象、儿童的一个愿望或一个期待,但是一旦儿童将该项目确立之后,他们会对项目的研究做一些短期计划或设定一些可达成的小目标。这些目标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每个项目活动的展开不断激发生成性的活动目标。
基于项目发生的讨论、探究从哪里开始?从生活、游戏中来。儿童所有的观察、感知、理解,都来源于他们身处的社会生活中接触到的信息,而游戏又是儿童为未来生存进行的预先演练行为,学习就是儿童为了未来生存所从事的预备工作,这三者是密不可分的。
教师不能为了管理上的便利,或是为了课程实施的方便,将一个小组的项目硬生生、简单粗暴地变成一个班级的共同项目。儿童的学习小组也有其流动的自然性。不同时候、不同儿童因情绪、态度的不同,彼此之间会时而接近、时而疏远、时而分开、时而聚合,这种自然的状态应该得以保持。让小组的社会生活拥有长久的生命力,不要出现太多被安排,这是教师“无为”智慧的体现。
决定一个小组活动是否值得追寻探究,或者说这个小组研究是否有确立价值和意义,教师要思考:这个项目后期有哪些可能发展的方向?这个项目谁将进行思考,儿童还是教师?对于儿童来说有充分玩的乐趣吗?儿童的探究有动力吗?
根据探究内容的需要灵活选定研究现场,比如研究树叶的小组有可能就要到户外。安全肯定是永恒的前提,在安全的前提下,保持开放性是非常有意义的。不要局限于整个教室的环境中,也不要局限于幼儿园里,可以到研究所需要的实际场景里去。
教师要借助问题实现儿童内在思维的发展、自我独立意志的建立,支持儿童自我理论的建构。相比较看得见的结果,教师更要关注每一个过程中给予儿童什么样的支持,要贴合儿童的节奏。在执着于探究本身时,深入领悟什么对于儿童才是重要的。
小组探究活动何时开展?这没有固定的时间,要根据班级的具体情况而定。可以是区域时间,也可以是游戏运动时间,甚至是生活时间。我们为儿童的探究提供了充足的时间,调整一日作息时间,化零为整,让幼儿拥有更多活动的自主权,建立有意义的联结。
小组反思讨论会是针对上次开展过的研究活动进行的,一般以圈谈的形式开展。找一个安静的空间,师生围坐一起,所要呈现的理念就是“教师和儿童平等”,要让儿童畅所欲言,诱导儿童思考不同的观点,进行辩论,从而推进高阶思维的发展。反思讨论会是培养儿童语言表达能力的绝佳契机,语言在情境中自然而然地生成。
在整个小组活动的过程中,教师的支持可以是隐性的,帮助儿童深入持续地探究下去,或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或提供一些材料。这样无声的支持,通常需要观察、激发、记录、再激发、再观察……一个灵活的循环,起点永远是观察,通过观察之后,教师会发现儿童发展的可能。
有时候,一个话题聊着聊着就不知道扯到哪里去了,进而导致整个活动很难开展下去。在小组活动无法进行下去的时候,是继续等待还是重建小组,成为我们要思考的问题。但儿童的想法往往就在一瞬间,或许是在某个不经意的环境下被触发,所以我们应该相信儿童,留给儿童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这也是心理学倡导的“酝酿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