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平潭第二中学 林爱芳
问题导学法在物理课堂中的应用是指教师以问题的方式使学生对物理知识充满好奇,并主动探究物理概念,寻找问题的答案,以此来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心,最终在探究的过程中总结物理定律,提升自身的物理素养,从而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鉴于此,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从以下三个方面对这一教学策略进行了详细的探讨,希望为一线教师提供一定的教学参考。
概念是物理学习的基础,学好概念才能对物理知识进行深入的探讨。然而由于物理知识具有抽象性,学生在理解概念时往往感到晦涩,掌握起来有些吃力,严重影响了今后的应用。为了帮助学生高效地掌握概念,教师可以利用问题来指导学生进行学习,使学生在问题中消除陌生感,以此运用生活经历来理解概念,分析概念中的关键词语,深化探究,从而为今后的应用创造有利的条件。
例如,在学习“折射”这一概念时,为了让学生对这一概念掌握牢固,并且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充分地加以应用,笔者为学生创设了生活情境并提出问题:为什么在池塘抓鱼时,你明明看到鱼在那里,当你下手捞时鱼就会逃掉?而在你吃饭时,当把筷子放入水中后,常常会看到筷子弯了,当你拿出来之后,筷子完好无损,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通过这些问题的设计,学生能对“折射”这一概念进行深入的理解,从而运用这一概念对生活中的现象进行解释,提升学生的物理技能,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总之,问题导向式教学加深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让更多的学生在问题中培养自身的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物理水平和物理素养。
要想学好初中物理,除了能够理解概念之外,还要对其中的定律进行掌握。定律是多年来由物理学家不断地实验而验证出来的事实,是将物理规律归纳的结果。在教学时,如果只是让学生死记硬背,那么学习效果不但不理想,而且应用起来也相当的困难。所以为了体现教学的实效性,教师可以运用问题来指导学生对这些定律进行理解,从而在原有的水平上归纳定律、运用定律,为今后的成长铺平道路。
例如,在学习“光反射定律”时,笔者运用演示实验帮助学生总结了这一定律。首先拿出一面透明的镜子,之后点燃一支蜡烛放在镜子前,在镜子的另一侧找到蜡烛的影子,并做好标记,之后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镜子一端的蜡烛与镜子另一端的蜡烛之间是什么关系?它们与镜子之间的距离是否相等?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对以上问题进行了探讨,经过测量和比对,发现镜子一端的蜡烛距镜子之间的距离与另一端的距离相等,并且所成像的大小相等。经过探讨之后,总结出平面镜成像的定律。总之,运用问题导学这一策略,使学生在问题中理解了平面镜成像的定律,增强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意识。
物理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所以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一些学生的动手能力比较差,因此在设计实验步骤时常常不知如何下手。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运用问题来让学生对实验进行学习,在明确实验原理的前提下,再进行实验操作,从而在合作中培养自身的创新意识和探究能力,以此完成实验教学的目的。
例如,在学习“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这一实验时,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笔者将同体积的木块和石块的重力进行了测量,记录下来之后,将它们放入水中,并分别将其另一端固定在弹簧测力计上,让学生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之后将另一个小体积的木块的重力也进行了测量并放入水中,让学生将这几个弹簧测力计的示数进行对比。之后,笔者提出问题:是不是密度越大,浮力越大呢?还是说体积越大浮力越大呢?这时学生对这三个实验道具进行了探究,经过计算,得出它们的浮力,之后给出结果,并且探究出影响浮力的因素,最终完成本次实验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可见,问题导学式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总之,问题导学式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具有一定的优势,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认知规律来设计问题的内容,从而发挥其真正的价值和作用,让学生对物理课程抱有希望,经过不断地学习和探究,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提升自身的生活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