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纺织服装业经历了近70年的发展历程,已成为河南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的组成部分。但由于产能效益不高、产品创新不足,河南纺织服装企业发展后劲不足,对河南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逐渐减弱,因此新时期加快河南纺织服装业转型升级,推动纺织服装业高质量发展对于实现河南振兴、中原崛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随着沿海开放地区的经济总量上升,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优势在不断降低甚至消亡,由产业发展成熟的东南部地区转向劳动力数量充裕、价格较低的中西部地区产业转移拉开了帷幕。纺织服装产业不仅能带动地区经济增长,由于河南人口基数大还能够起到“六稳”“六保”的重要作用。河南纺织服装业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4个阶段:起步阶段(1953年至1978年),产品产能量化阶段(1979年至1999年),产能全面发展阶段(2000年至2010年),品牌高速发展阶段(2011年至今)。河南纺织制造发展重点在计划经济时期,河南服装制造在1979年至90年代末、2000年至2011年这两个阶段得到了快速发展。纺织服装产业发展快的地区,地方经济发展也快。纺织服装业基于合理的产权结构,灵活的经营方式,在河南省经济结构所占地位愈发重要。
1.纺织服装企业国内贸易增速明显。河南纺织服装生产企业数量已超过2.3万家,产值千万元以上规模以上企业近1400家,亿元以上规模近20家,总资产达3300亿元,从业人员达到65万人。全省规模以上纺织服装企业总资产达2370.21亿元,实现主营业务收入为2946.21亿元。截至2019年初,河南纺织服装产业总产值稳保全国排名第六。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全省纱线全年产量345.88万吨,布匹全年产量20.06亿米,化学纤维全年产量56.12万吨,服装全年产量13.34亿件。纺织服装及家庭用品批发业产值661.6亿元,增长9.5%;零售业产值956.78亿元,增长10.1%。全年互联网上零售额121.6亿元,同比增长31.3%。
2.纺织服装企业对外贸易稳步增长。2019年河南省纺织服装业积极应对复杂外部国际环境,缓中趋稳,稳中有进,实现了产业经济的稳步增长。河南纺织服装对外贸易基本以代工、来料加工为主,2017年以来年均增长6.6%,2019年底进出口交货值居全国第8位,中部六省第3位,增幅居全国第11位,中部六省第4位。
3.纺织服装业品牌数量持续增长。2014年至2019年,河南纺织服装企业不断激发提升质量和培育品牌的内生动力,逐步把企业市场竞争的重心由低价胜出引导到提升质量溢价与品牌效应上来,培育了12家全国服装分类百强企业和一批著名品牌,孕育中国驰名商标7个,河南省著名商标45个,河南省名牌产品25个。
4.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式发展初具规模。2009年河南政府出台政策,确定了180个产业集聚区,其中以纺织服装为主导产业的集聚区27个,2010年推出20个河南示范产业集聚区(包含纺织服装类两个),截至2019年全省达到近40个产业集聚区,加快了河南省纺织产业集聚、集约发展。
目前,针对地理区位特点和传统特色产品,河南形成了一批特色鲜明、结构优化的纺织产业集群。安阳市主打婴幼儿童装、针织内衣产品,年产各类服装21488.3万件;商丘市主打纺织、针织服装产品,年产服装45094.4万件;鹤壁市主打时尚快销产品,年产服装31222.6万件;周口市项城定位医用职业服装,年产职业服装29474.3万件;郑州市仅女裤一项年产13106.93万条,女裤产业叫响全国。在产业集群的带动下,郑州市被中纺联授予“中国女裤之都”,2018年安阳市北关区柏庄镇被授予“中国童装名镇”称号,邓州市穰东镇被授予“中国服装名镇”称号,郑州市中原区、安阳市北关区被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设立“产品质量提升示范区”。
5.河南纺织服装业产品质量与科技含量不断提升。2019年纺织服装产品国家、省级监督抽查和执法检查数据显示,全年抽查17种类314家企业生产的330批次产品,合格率为87.4%,比2018年上升2.2个百分点,没有出现区域性、大规模、系统性的产品质量安全事故。企业产品设计研发、生产技术、销售路径等的科技含量不断提升。一是企业生产技术升级,全省先进生产装备更新比重达到70%以上;二是产品研发设计更新速度提高50%,每年2~5项新产品国家标准、地方标准、行业标准申报实施;三是加快“互联网+”实施步伐,纺织服装企业把发展电子商务作为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如信阳市光山县通过“电商+扶贫”模式,培养农民“触网”创业,2019年全县“双十一”线上羽绒服装产品销售订单达30余万单,线上销售总额破千万元大关;郑州市逸阳服饰有限公司打造网络营销团队,2019年“双十一”销售额达到3000万元。
(一)纺织服装业劳动力不足问题凸显。河南省纺织服装产业规模居全国第6位,前五位的省份均为东南沿海省份,全国纺织服装产业在朝内陆转移,河南虽然承接产业转移,但是青壮劳动力外流现象十分突出,出现技术工人年龄偏大,员工数量越来越少,要素成本越来越高,竞争能力越来越低的现象。
(二)纺织服装企业产能效益下降。河南省纺织服装业发展面临着产值下降、投资无力、盈利降低、外贸减少、资金断裂的局面。一是河南省纺织服装企业产值总体在有序增长,但在全省工业总产值的占比逐步下滑;二是区域性工资上涨导致劳动力成本增加,工人工资在生产成本中的比重大幅上升;三是虽然2017至2019年连续3年来纺织服装行业的利润水平逐年提高,但是受到原材料价格和劳动力成本双重压力,多数企业销售利润率始终处于温饱线水平;四是受国外订单缩减影响,企业议价能力不强,出口预期存在不确定性;五是2015—2019年,河南省加强对重点产品、重点产业区域的支持力度,但是纺织服装行业作为传统行业在总投资中的占比增长缓慢。
(三)纺织服装企业质量管理制度不完善。2019年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和河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组织开展的纺织服装产品国家、省级监督抽查和执法检查数据,反映出河南纺织服装生产企业的质量管理能力有着非常大的提升空间。全年抽查的330批次产品,不合格发现率为12.6%。主要原因是:中小规模企业产品质量控制制度不完善,执行原辅料进厂验收制度和方法不到位;利益驱动导致部分企业质量意识不高,放松对原材料(面料)的产品质量检验环节,采购质量难以控制;企业整体缺乏专业产品质量检验人员和相关设备,不具备必要的检测能力,为了节省资金成本,产品未经第三方权威机构检测,直接使用面辅料供应商提供的产品技术参数进行标识标注,把随意印制的产品质量标识悬挂在产品上上市销售。
(四)纺织服装产品综合创新能力不足。一是企业自主品牌建设能力不足。企业参与品牌建设数量较少,例如在安阳市北关区获得河南名牌、河南知名商标的品牌企业只有3家,占集群企业总数比例为0.04%。河南省2019年获得国家级和省级荣誉的10个品牌中,亿元产值的大型纺织企业和服装企业获得荣誉7个,产业集聚区获得荣誉3个,中小型企业和其他企业没有获得。二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绝大多数企业没有专业技术人员,更没有开发团队,生产工艺停留在初级阶段,生产装备滞后,设计研发能力不强,自主开发能力不足,有些产业集群整体还处于家庭式、初级发展阶段,缺乏应对新时期、新环境、新机遇、新市场的核心竞争力。目前,仅有部分纺织服装企业和部门联合原省质监局、省纤维检验局、河南省工程学院、中原工学院参与制修订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特色产品、专项产品的相关标准暂时空白,没有形成以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为主体,地方标准、联盟标准、企业标准为补充的全省纺织服装标准体系。
(五)纺织服装业融资渠道不畅。银行和企业信息不对称,银行对企业的全面信息不容易掌握,直接影响信贷资金扶持政策的落地;银行在优质客户的选择和培育上存在一定困难,河南纺织服装产品中40%属自主品牌发展,60%属代工、来料加工,企业的经营受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影响极大,加上纺织服装企业很多都是模仿发展,规模、产能、产品、模式大相径庭,企业相互间的差异微乎其微,金融机构难以区分培育;企业取得抵押担保比较难,催生出企业相互保和连环保的担保方式,容易连带造成企业资金链断裂;企业资金状况紧张。企业资金需求缺口较大,有银行贷款的企业占75%,其中通过借贷满足资金需求的占8%;基本达到需求,但存在缺口的占61%;不能达到需求,存在较大缺口的占31%。
1.加快建设质量统计体系。加强质量效益探索研究,建设科学反映质量提升成果的数据信息库,建立以产品质量综合指标、质量竞争力指数、质量工作满意度、质量技术基础等为主要内容的数值体系,将质量数据纳入经济和发展统计公报中。完善质量统计调查制度,提供围绕产业发展、反映产业发展真实面貌的产品质量分析报告,建立质量信息发布制度,定期发布区域性质量竞争力指数,将市场监管部门打造成为“权威发布机构”,建立集线索采集、信息共享、资源发布、在线互通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
2.加快建设质量诚信体系。大力推进企业质量信用体系建设,结合信用体系评判标准,搭建反映企业生产、产品流通、客户服务、环境质量信用资源互通的共享平台。完善生产企业产品质量信用记录、流通企业征信记录,完善企业质量评价体系,推进分级、分类管理。完善激励和惩戒机制,联合各部门实施严重质量失信联合惩戒。推动企业对质量主体责任的全面认知,清楚了解失信后果,鼓励企业公开承诺产品质量,自愿发布产品质量信息和质量信用报告,强化企业自觉承担质量主人翁意识。
3.加快建设质量法治体系。完善质量法制监督机制,牢固树立依法治质、依规治质的理念,坚持运用法律、法规处理质量品牌提升中的矛盾和问题。严格质量监督执法。加强全面质量监管,加大产业链上游治理力度,深入开展质量执法,严查彻查大案要案,严厉打击各类违规违法生产行为。加大处罚案件信息透明度,强化舆论震慑力。加大举报投诉处置力度,结合举报投诉、风险排查、监督抽查、舆论曝光等渠道反映的突出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执法打假行动。加大消费品领域执法打假力度,加强对婴幼儿服装、儿童服装、学生服装等领域产品以次充好生产、假冒伪劣销售、违禁用品添加等行为的查处。加大市县市场和乡村市场的执法打假。加大技术手段在执法打假中的应用,不断提高执法效能。同时做好普及质量法治教育、质量法规宣传、质量事故维权,打造学法、用法、守法的良好产业新气象。
4.加快建设标准化体系。积极实施标准化战略,按照河南省产业发展现状,划分产品种类,依托产品主体,构建由政府主导制定的标准和市场自主制定的标准共同构成的新型标准体系。完善管理体制,创新工作机制,组织实施企业标准领跑者制度,加快培育标准创新型企业,支持企业将创新成果、管理经验转化为标准。加强标准馆藏和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构建标准云平台,推动标准信息资源交换合作。加快人才培养构建标准工作坚实基础。把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与标准有机结合,精简强标、整合地标、培育团标、发展企标。加大实施和监督力度,开展效果评估。围绕“一带一路”建设实施、经济全球化合作,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区域标准和地方标准制定,提高应对竞争的能力。
5.加快建设检验检测保障体系。围绕产业区域结构分布情况,树立支持产业发展、打牢品牌基础、保障产品质量的理念,支持和鼓励有条件的检验检测机构面向社会开放。在产业集中区域,推动建设集检验检测、计量、培训、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平台,为产业集聚区、孵化园区、企业等提供质量技术支持。加快融合政府、部门、企业、社会等多源质量技术基础信息资源向社会开放共享。加强对检验检测机构进行分类指导和监管,推进技术机构资源整合,优化资源配置,扩大检验检测能力,提高检验质量,规范内部管理,完善激励机制,推进检验检测认证行业与“互联网+”的结合,提升服务水平,提升公信力,创建国内技术机构知名品牌。
1.加强政府引导与支持力度。一是坚持市场决定与政府推动相结合,强化质量主体责任,不断激发企业的内生动力,把企业市场竞争的重心由低价胜出引导到提升质量和培育品牌上来。二是各级市场监管部门积极围绕当地实体经济发展,推动地方政府主导实施示范区建设,建立地方党委领导、政府引导、企业主体、部门联动的质量工作机制,形成有利于产品质量提升示范工作的政策环境,推动郑州市中原区、安阳市北关区、商丘市夏邑县、信阳市光山县、邓州市等创建纺织服装产品质量提升示范区。三是坚持以企业为质量提升主体,支持河南省纺织行业协会、河南省服装行业协会和河南省家用纺织品行业协会开展产品质量提升示范企业创建活动。在主要地区,根据当地纺织服装产业特点,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大力培育能够发挥引领作用的示范企业。四是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实施质量简政放权。五是市县级政府以扶贫助困为工作重心,围绕“用工荒”“招工难”“用工贵”的现实问题,完善返乡务工激励政策,加快“产业扶贫”的政策落实,发掘务工留守人员的劳动力价值,解决闲散劳动力与劳动力不足的供需矛盾。六是培育和引进专业技术人才,各级政府加强质量品牌人才队伍建设,形成质量人才分层级的工作思路。
2.不断完善社会服务网络。一是强化质量中介服务,加强质量管理、计量标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信用评价、质量维权、行业组织等其他类服务机构建设,推动产业服务市场化;二是倾力打造年轻化、专业化、国际化、市场化的新兴行业组织;三是引导行业协会、检验检测机构以及认证机构加强合作,降低质量安全风险;四是健全质量投诉处理机制,运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完善质量投诉信息平台,充分发挥12315投诉热线的作用,畅通质量投诉和消费维权渠道;五是鼓励地方商会、科学学会、行业协会等社会团体积极提供技术、标准、质量管理、品牌建设等方面的咨询服务;六是构建全省重点地市公共服务质量监测网,发布公共服务质量监测报告;七是聚焦辅料、物流、售后服务等关系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实施服务示范引领计划;八是完善服务质量发展指标,实施服务业质量提升行动;九是建立一个能够运筹品质提升、品牌宣传、企业服务、市场推广等广泛资源紧密合作的服务平台;十是鼓励培育从业人员做一个懂政治、懂经济、懂产业,专业专家型的行业工作者。
在政府层面:一是出台区域纺织服装产业相关费用的扶持减免政策;二是出台支持区域纺织服装产业发展优惠企业的税收政策;三是针对纺织服装企业产品质量提升专项服务资金的投入。在金融机构层面:一是银行加大针对纺织服装企业的信贷力度;二是通过企业质量信用体系,完善银行信贷数据,实现精准放贷,产融互赢;三是建设“互联网+纺织服装产业+金融产品”的共赢模式,调动产业活力,实现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良性循环;四是面向纺织服装产业集聚区,制定“政策扶持+金融支持+产业落实”的产业金融扶持方案,调动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1.强化企业创新能力。一是加速纺织服装生产制造设备的更新换代,适应新时期产品产能的需求;二是巩固升级企业设计研发人员、专业技术人员、核心骨干人员的专业技能,提升新环境、新业态、新需求下的消费者满意度;三是加大纺织服装装备制造业资金投入、技术攻关、产能创新,助力纺织服装企业完成自动化改造,提升效率;四是纺织服装装备制造业固定资产折旧优惠扩展至全部制造业,相关政策的落实落地有力地支撑着制造业迈向更高质量发展;五是加强数字经济和装备科技的深度融合,引导企业加快转型升级,强化中国制造的供应链。
2.提升品牌竞争力。一是夯实品牌建设基础。逐步树立“河南制造”“河南品牌”和“河南服务”安全诚信优质的新形象。发展壮大一批品牌形象突出、服务平台完备、质量水平一流的产业集群和知名品牌示范区,打造培育河南省知名品牌、中国知名品牌,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势品牌企业。二是鼓励建设自主品牌。以发展成熟的产业聚集区为重点,政府引导,行业牵头,出台相关政策加大奖励力度,鼓励园区企业增强品牌建设,支持企业加大品牌建设投入,建立品牌管理体系,引导企业诚实经营,信守承诺,维护良好品牌形象。联合有关部门,做好河南省品牌价值评价发布以及知名品牌年度发布工作,培育更多河南企业进入中国品牌价值百强排行榜和重点行业品牌价值50强排行榜。三是实施政府质量奖励制度。鼓励各级政府开展质量奖表彰,不断完善省长、市长、县长质量奖评选机制,把质量奖打造成代表河南质量、河南品牌的名片。加强与行业主管部门沟通,完善评价标准,逐步扩大评选范围,树立质量发展标杆,推广标杆经验,强调标杆引领。完善各级政府质量奖配套激励措施,加强财政、税收、土地、金融等部门的协同,联合出台激励性优惠政策推动品牌升级。积极推广中国质量奖、省长质量奖、市长质量奖获奖企业的发展之路。
1.建立科学的企业质量管理机制。鼓励指导规模以上企业编制《质量、环境、安全管理手册》,用于质量管理体系覆盖的企业各级领导、各职能部门、各生产环节,以保证质量、环境、安全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和持续改进。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建立以八项基本原则为基础,要强化质量文化建设,创新质量培训模式,把质量意识、责任意识植入思想,融入血脉,使质量意识成为全体企业人员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树立系统质量发展观,摆正和处理好质量与生产、质量与效益、质量与民生的关系。精准有序扎实设计质量优化方案,实现人财物有序流动,产供销有机衔接,内外贸有效贯通,把产品质量观念所创造的利益价值提升到最高点。
2.建立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企业建立并坚持“人力资源管理控制程序”:明确规定各岗位工作人员任职要求,确保应聘者能够满足岗位需求;编制员工培训计划,进行质量意识、专业技能培训,增强质量和顾客意识,特殊工作环节要持证上岗。
3.建立专业的企业决策机制。企业管理层必须注重管理创新,最大限度挖掘人、财、物等资源要素潜力,构建适应我国经济高速度发展时代要求的新型管理模式,对标国内外成熟一流企业找差距、补短板,强化正向激励,加强软硬件设施建设,加快智能化、绿色化、专业化“三大改造”,实现信息化与企业管理深度融合和创新应用。加强风险管理,建立健全风险管理体系、重大投资决策责任制度,探索建立风险准备金制度、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和预警机制。
4.加强企业质量文化建设。培育先进质量文化,树立全面、全程和全员的质量发展理念,动员企业员工广泛参与,形成政府法治、企业自治、社会共治的“大质量”治理格局。实施以质取胜经营理念,将求真务实、持续改进、开拓创新、追求卓越的品质精神融入企业文化当中,转化为企业员工的行为准则。引导企业员工牢固树立“产品一次交验合格率≥98%,产品出厂合格率100%,顾客满意率90%以上”的工作信念,倡导科学理性、优质安全、节能环保的工作理念,努力形成企业追求品质、员工关心品质、社会崇尚品质的良好氛围,提升质量文化软实力。
5.优化薪酬管理方案。基层员工、中层人员、核心员工的工资水平设计要拉开档次且与产品质量挂钩,以薪酬、奖金、津贴、福利4个部分执行分段设计、量化计数形成方案。以合理的薪酬制度,把企业战略转化成对员工的期望和要求,引进并留住优秀人才,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让员工感觉到劳有所得、爱岗敬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