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东 何宏莲
摘 要:传统敬老文化的内涵包括以诚敬的态度供养父母、听从父母教诲及事君如亲等方面。在乡村中培育敬老文化是乡民理解和认同精神养老的思想道德基础,是构建乡村精神养老模式的理论导向,有利于形成精神养老文化氛围、提升全民道德意识、培育乡村老人精神自养心理和能力等;乡村家庭结构的改变、乡村生产方式的变迁及现代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的交融淡化着乡村中的传统敬老文化,带来乡村老人精神困扰增多、乡村空巢老人和孤寡老人缺少心理慰藉等精神养老难题。在乡村中培育传统敬老文化:要培育乡村敬老文化人才,深入挖掘传统敬老文化资源;发展乡村宣讲队伍,加强乡民传统敬老文化教育工作;政府履责,做好网络舆论引导和监督工作,转变乡民养老观念;树立敬老乡贤形象,提升乡民责任意识;更要助力家庭农场和乡村产业,吸引外出农民工回流等。从而为新时代乡村精神养老建设提供人才和文化助推力。
关键词:传统敬老文化;乡村精神养老;培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0)09 — 0128 — 04
传统敬老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培育传统敬老文化是建设新时代中华精神文明的重要抓手,是培育社会主义文明乡风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推动力,对新时代乡村精神养老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当前由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负面影响,人们对物质养老的关注要远大于精神养老,对老有所养理解片面,侧重物质供养,忽视对老人心理健康、精神诉求等精神方面的理解,乡村老人尤其空巢老人的精神需求未能满足,这是乡村老人出现生理和心理疾病的一大诱因;传统敬老文化在乡村中呈现淡化趋势,人们对现代都市文化的了解远大于对传统敬老文化的了解,带来一些只养不敬、只物质供养不精神供养的养老现象,给乡村家庭和老人带来未解的精神难题。根据马斯洛的精神层次和精神需要学说,结合乡村振兴实际,更应关注乡村老人的精神养老,养敬并重,使老人度过安详而愉快的晚年。培育乡村中传统敬老文化是切实路径选择,但据知网显示,国内近年来此方面鲜有研究,应认真梳理乡村精神养老的文化培育策略,深入挖掘传统敬老文化的功用和内涵,加快乡村精神养老建设步伐。
马可、张丽华(2014)在《中国老年学杂志》中详细概括了敬老文化的内涵,认为可概括为:“以诚敬的态度供养父母”、“听从父母的教诲”及“事君如亲”〔1〕三个方面;对此,夏辛萍(2016)做了补充,认为传统敬老文化不仅以孝文化为内核,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应赋予敬老文化以积极老龄化内涵,表现在老年人具有的独立性和社会参与性两方面〔2〕。然而,乡村老人具有不同于城市和城镇老人的特征,要培育有利于乡村精神养老的传统敬老文化,还要结合老年人的精神特征等因素,探索一条适合我国精神养老发展的具体路径。
一、培育传统敬老文化在乡村精神养老中的价值体现
在人民物质养老需求得到基本满足的宏观战略背景下,乡村文化匮乏及乡村养老中忽视老年群体精神诉求的特征,已成为乡村精神养老领域突出的症结,培育传统敬老文化、改变乡村社会敬老观念和行为,对提升乡民精神养老认同和理解程度、构建乡村精神养老模式、形成精神养老文化氛围及培育乡村老人精神自养心理和能力具有重要现实价值。
(一)培育敬老文化是乡民理解和认同精神养老的思想道德基础
培育传统敬老文化是乡民理解和认同精神养老的思想道德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3〕,中国传统敬老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乡村振兴和精神养老建设中,起到教化乡民、传递思想、培育道德的作用,是乡民理解和认同精神养老的思想道德基础。如《礼记》中就充分表达了孝文化为核心的传统敬老文化思想,认为“礼”可以培育孝文化,比如提倡祭祀之礼,就是为了让人们不要忘了先祖,对先祖尊敬即“孝”,这里把孝和敬划了等号,还将敬老文化的涵义由孝敬父母延伸为孝敬祖先,把敬老的内涵由狭义的个人范围延伸到广义的社会范围,这在《祭统》篇有鲜明的阐述。以追溯历史缘由的方式培育传统敬老文化,比之干巴巴的道德说教更具实效性,可激起乡民极大兴趣和高度认同感,使乡民理解和认同孝敬一词的由来和历史演变,起到净化心灵、培养道德及敬老愛老的作用,是乡民理解和认同精神养老的思想道德基础。
(二)培育敬老文化是构建乡村精神养老模式的理论导向
培育传统敬老文化是构建精神养老服务模式的理论导向。传统敬老文化有着以孝文化为核心的深刻内涵,更有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发展的时代性,在脱贫攻坚收官之际,敬老文化的内涵则更加贴近乡村老人群体的精神需要和心理诉求,乡村老人在摆脱了物质贫困后,更加渴望得到子女的心理慰藉及精神的自我实现,敬老文化的内涵与精神养老的要求显然具有内在一致性,培育敬老文化可以使人们从文化的角度反思养老理论的客观性和实用性,更前瞻和客观的审视现阶段养老的现状,从更深层、更宏观、更具学理性的视角把握精神养老模式,某种意义上讲,传统敬老文化的培育是构建乡村精神养老模式的理论导向。
(三)培育敬老文化有利于形成精神养老文化氛围,提升全民道德意识
培育传统敬老文化有利于形成精神养老文化氛围,提升全民意识。“文化兴则国运兴”〔4〕,对于乡村文化的构建和培育也是如此,城市经济社会先进于乡村经济社会,导致乡村文化相较于城市文化更显弱势,在乡村中培育传统敬老文化,有利于对乡民进行熏陶和教化,弥补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教育资源及人才队伍不足带来的窘境;有利于培育乡村文化自信,形成别具一格的乡村文化风貌;不仅如此,传统敬老文化对乡民的熏陶和教化,能够使子女们懂得精神养老的内涵和培育意义,缓解乡村老人心理诉求和精神需求得不到满足的现状,减少老人心理疾病和生理疾病的发作率等,更有助于乡村和谐家庭氛围的构建,久之,则形成敬养并重的优良精神养老文化氛围,有助于乡村精神养老格局的产生和发展,提升全民道德意识及社会各界人士对精神养老的认同。
(四)培育敬老文化有利于培育乡村老人精神自养心理和能力
培育传统敬老文化有利于提高乡村老人精神自养心理和能力。一方面,敬老文化在乡村中的传播和弘扬,熏陶着青年乡民,使他们更加懂得孝敬的内涵,养敬并重的进行对父母和老人的物质养老和精神养老,使子女和老人的关系不再僵化,提升老人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这不仅可以减少老年人孤独心理,而且在子女的帮助下,可以很大程度提高老年人的自主意识,使他们摆脱对子女的依赖心理,更加独立、快乐的度过晚年生活。另一方面,培育传统敬老文化不仅可以对青年和中年乡民产生教化,更能对老人产生精神熏陶和影响,使其变得更能理解子女,充分、独立的参与进乡村社会活动中来,满足自我的心理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培育他们自己精神自养的心理和能力。
二、新时代乡村精神养老中传统敬老文化淡化的困境
总体的看,相比于城市老人,乡村老人有其独特的特征,体现在工资和保障少、生活方式单一、文化水平不高、与子女交流少及空巢独居现象多等方面。物质养老得到基本保障后,乡村中养老的突出矛盾转移到精神领域,培育乡村传统敬老文化是培育乡村精神养老意识、建设乡村养老格局的切实路径选择,而现阶段,乡村中传统敬老文化却呈现逐渐淡化的态势,给乡村精神养老带来难题。
(一)传统敬老文化淡化及成因
1.乡村家庭结构的改变淡化传统敬老文化
传统乡村家庭结构是以家族为核心,家庭人口结构十分复杂,出现三代甚至四代同堂的状况屡见不鲜,然而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以来,现代乡村家庭结构多为一家三口,二孩政策落地实施后出现一些一家四口的家庭结构,一个屋檐下只存在父辈和子辈的结构在乡村中占绝大多数,有少部分三代同堂的现象,乡村家庭结构变迁导致家庭重心由老人向孩子过渡,老年人和孩子的父母均极溺爱孩子的现象时有发生。另一方面,部分家庭中成员外出打工后,老年人逐渐沦为孩子的保姆,家庭结构失衡,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照顾,老年人甚至觉得溺爱是理所应当,从而导致孩子不懂得敬老爱老,传统敬老文化被逐渐淡化。
2.乡村生产方式的变迁冲击传统敬老文化
生产方式属于经济基础,马克思经济学说科学的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乡村手工化生产方式向大型机械化的转变,是影响乡村传统敬老文化的重要因素。其一,乡村生产方式转变为大型机械化生产,很大程度解放了乡村家庭的人力资源,青壮乡民可以外出打工,导致与老人分居两地的现象存在,部分子女工作忙不顾老人的现象常有发生,“给钱即敬老”的观念带给老人精神负担,冲击着乡村中的传统敬老文化。其二,乡村比之城市,不仅公共设施存在差距,务工机会和岗位相较城市和城镇有显著不足,乡民在家外出务工机会少,务工需求得不到满足,只得外出前往城市和城镇,从而近年来出现了一些“农民工进城热”和“乡村空巢”现象,子女不能早晚尽孝,抑制了乡村中敬老实践行为的产生,制约着敬老文化的发展。
3.现代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的交融制约传统敬老文化发展
经济社会的发展速度和质量,影响着不同文化的交融。基于农耕经济社会基础上的乡村文化相较于城市文化,呈现“田园诗”般缓慢发展的态势,随着城乡一体化和合村并镇等系列政策的有序落地,其与城市文化交融程度加深,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乡村中传统敬老文化的发展。其一,城市文化的快节奏因素影响着乡民的生活方式,制约敬老文化的发展。乡村老人的生活习惯和思维习惯缓慢,与中青年形成鲜明的对比,导致二者生活方式差异显著,在一定程度上,使二者产生心理距离与精神隔阂,久之,部分不敬老行为出现,个别乡民认为给老人吃饱穿暖就代表孝敬,甚至更有个别打骂呵斥老人的现象出现,制约着乡村中敬老文化的发展。其二,城市文化中逐利的意识形态因素影响着乡民,制约敬老文化的发展。乡民们在维持生活的基础上,追求更多的利益,导致工作忘了问候老人的现象屡见不鲜,老人也习以为常,并高度认同这种行为,认为子女赚钱养家糊口是正业,不仅中青年乡民忽视老年人的孤寂心理和抑郁精神倾向,老人们也常常忍受精神孤独,有时忍受不了就会向同龄老人排解,但也未必奏效,久之,在城市文化的负面影响作用下,养而不敬的现象增多,制约着乡村中传统敬老文化的发展。
(二)传统敬老文化淡化带来的精神养老难题
在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的有效接轨基础上,乡村老人物质养老得到基本保障,但精神出现困扰、缺少子女的心灵慰藉等精神养老难题日益突出,不得不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1.乡村老人出现精神困扰增多
其一,乡村敬老伦理淡化,导致老人精神困扰增多。乡村传统家庭结构改变,家庭中传统敬老伦理文化随之淡化,家庭中老人的话语已经不再代表绝对权威,家庭中经济结构决定了青壮年比老人更具话语权,老人家庭地位降低,部分子女经常忽视老人的意见和建议,从而导致部分老人产生愤懑思想,长期得不到良性沟通,导致精神孤寂。其二,乡民敬老观念受现代文化负面影响而淡化,导致敬老行为减少,老人精神困扰增多。现代经济决定现代人的观念,部分乡民受逐利性文化影响,认为给钱即孝敬,注重物质供养远大于精神供养,不愿与老人沟通,导致乡村老人精神困扰增多。
2.乡村空巢老人及孤寡老人缺乏心理慰藉
乡村空巢老人和孤寡老人屬于乡村中的特定群体,在国家政策扶持的基础上,物质养老已经得到基本的满足,但部分乡村空巢老人向往子女和晚辈的心理慰藉与需求得不到满足的矛盾突出,缺乏关怀诱发心理疾病的现象增多。培育传统敬老文化、挖掘传统敬老文化在新时代乡村精神养老中的功用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任务。
三、新时代乡村精神养老建设中敬老文化的培育策略
(一)培育乡村敬老文化专业人才,深入挖掘传统敬老文化资源
近年来,随着党和国家脱贫攻坚工作组织和驻村工作队伍等发挥作用,乡村人才短缺的问题已经得到基本的治理,但乡村中仍缺乏懂得传统敬老文化、扎根乡村研究精神养老实际问题的专业人才,缺乏对传统敬老文化资源的深入利用。
要培育敬老文化专业人才,首先,高校需发挥作用,培育一批青年敬老文化人才。抓住青年这一主力军,做好课堂教育工作,加强高校的传统敬老文化培育力度,使青年了解传统敬老文化的内涵及功用,吸引青年,使其主动研讨乡村精神养老建设与实际问题,并树立其扎根乡村的报国之志,改善乡村敬老文化专业人才不足的现状。其次,做好乡村养老服务单位的培训工作,使他们充分意识到精神养老的内涵和意义,树立自觉学习敬老文化的责任心与求知心,促进旧有观念和工作习惯的改变,提升工作绩效;建立健全乡村基层组织的评价标准,组织基层干部定期与非定期考核,将敬老文化的学习和掌握程度放入干部履历和绩效考核中,以提升专业水平。再次,抓住乡村教师队伍。做好乡村教师的培育工作,使其认识到学习和培育传统敬老文化的功用,鼓励其在教育教学中渗透和培育敬老文化等;还要在物质资源和生活水平上给以优待,鼓励其扎根乡村,立足精神养老实际做好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等。最后,乡村基层政府履责,充分整合利用乡村人力资源。特别是要引导好乡村中闲散劳动力资源,做好思想疏通和专业培训,选拔懂得乡村实际、专业素质优良的人才,解决其生计问题,使其在党的领导下,积极发挥其精神养老基层办事功能。
(二)发展乡村宣讲队伍,加强乡村传统敬老文化教育工作
要发展乡村宣讲队伍,加强乡村传统敬老文化教育工作,首先,乡村基层党组织要发挥好模范带头作用,深入乡村,纵深开展调查,了解敬老文化培育和精神养老现状,根据实地情况,制定文化培育方略。其次,重点做好乡村中青年的教育工作,在其头脑中培育敬老意识,使他们能够自觉履行责任,还要培养他们敬老的行为习惯,并从中青年乡民群体本身培育一批敬老文化宣传人员。再次,在乡村基层党组织和政府有关部门的监督和带领下,宣讲队伍制定实施细则并落地实施,如采用对乡民发放敬老爱老宣传册、走访和流动宣传等形式,全面培育乡村敬老文化。最后,在乡村基层党政组织的引导下,宣讲队伍要充分利用好乡村书屋和图书室。乡村宣讲队伍在乡村书屋引进图书时,可积极向有关部门报备,并积极进言献策,多引进一批关于传统敬老文化的书籍和杂志,并设立专栏,同时,定期为乡民订有关敬老名人事迹的报纸,联合乡村书屋,定期举办敬老文化研讨会等活动,增进乡民学习热情。
(三)政府履责,做好网络舆论引导和监督工作,转变乡民敬老观念
网络舆论涉及全民意识形态,是国家意识形态建设的反映。党和国家也高度重视网络舆论和网络安全,习近平曾多次谈及网络意识形态的重要性,不仅如此,2015年到2020年的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的普法宣传教育中就包含网络舆论教育,2016年《网络安全法》等法律法规陆续出台也说明网路舆论的极端重要性。弘扬敬老文化,转变乡民养老观念,使其意识到我国新时代养老现状,并使之高度认同我国精神养老建设和发展,都离不开传统敬老文化的网络舆论引导和监督。做好网络舆论引导和监督,其一,需要政府有关部门密切的关注群众意见和建议,成立网络专用对话平台,积极聆听群众心声,做好精神养老的意见和建议的收集归纳;其二,做好政务公开,将最有价值的、最代表群众心声的建议报备上级有关部门审议,积极响应精神养老意愿。其三,政府有关部门需密切关注乡村精神养老现状,根据现实情况,塑造乡村中敬老的网络正面形象,用敬老文化影响和熏陶大众,转变乡民敬老观念。其四,在政府有关部门监督带领下,利用微博微信设问、有奖问答功能,组织乡民参与讨论,促进乡民养老观念形成和发展。
(四)树立敬老乡贤形象,提升乡民责任意识
传统敬老文化在乡村中的培育,一方面,要充分挖掘古代乡贤资源,发挥敬老文化人才和乡村宣讲队伍的作用,专业人才充分挖掘传统文化中敬老人物事迹,结合乡民文化和知识水平,挖掘敬老乡贤事迹,编撰富有生动性的故事,在宣讲队伍宣讲过程中,要力求脱离道德教条的说教,力求生动有趣,吸引乡民自发的学习敬老文化知识,潜移默化之中培育乡民敬老行为,树立乡民敬老责任意识。另一方面,要深入挖掘现代乡贤文化资源,在乡村基层党政组织的领导下,宣讲队伍在与乡民交流过程中,要广泛搜集和整理现代乡村中发生的敬老先进事迹,利用传统和现代媒体进行广泛宣传,为乡村敬老行为和精神养老树立敬老榜样。
(五)助力家庭农场和乡村产业,吸引外出农民工回流
乡村中培育传统敬老文化的关键在于凝聚人力,必须吸引外出农民工回流。以经济学的视角分析,农民工外出的根本原因在于外出务工机会大,更能满足乡民生活所需。《乡土重建》中,费孝通将传统乡村比作“损蚀冲洗下的乡土”,归纳出工业不发达等乡土损蚀的原因,提出培育乡村工业、自力更生的重建乡土资本的乡村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创想〔5〕。吸引外出农民工回流,势必要发展乡村产业和助力家庭农场,解决回流农民工的生计问题。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战略实施以来,乡村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发展,乡村中家庭农场得以初步发展,极大程度促进了外出乡民的回归,但从城乡社会学视角分析,乡村企业和家庭农场仍处于发展的阶段,人力需求与乡民需要二者仍需得到更好的平衡。其一,乡村基层党政组织要积极带领乡民寻求致富出路。不仅要不断尝试家庭农场新形式,更要因地制宜带领乡民尝试培育家庭农场新物种,还要发挥职能,使党的惠民政策长期落实落地。其二,政府有关部门发挥作用,给乡村企业以技术支持和资源倾斜。广泛利用新技术,创新农产品和农副产品的加工和销售方式,利用网络技术手段,创新多渠道宣传方式。其三,根据现行政策,大力支持乡村中小微企业和小商贩的发展,如支持乡民在乡村中摆摊赚钱等多种方式,在产品运输、加工、销售上给予政策支持。其四,乡村基层组织要积极引导农民工返乡,使各项惠民政策充分落实落地,解决好农民工在乡村的生计問题,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同时吸引外出农民工回流,解决乡村人口“空巢”、精神养老及文化培育之结。
〔参 考 文 献〕
〔1〕马可,张丽华,张健明,曾瑞明.传统敬老文化对现代社会精神养老的借鉴〔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19):5620-5621.
〔2〕夏辛萍.积极老龄化视野下敬老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及老年人参与志愿者活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6,(23):6022-6024.
〔3〕〔4〕《党的十九大报告》编写组.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5〕费孝通.乡土重建〔M〕.长沙:岳麓书社,2012.
〔责任编辑:杨 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