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志群 孙贵斌 张义 唐友名
[摘 要]为了适应厦门理工学院车辆工程专业新时期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为地方输送动手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人才,针对厦门理工学院车辆工程专业实践类课程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强化课程融合与校企协作,突出复杂工程问题,构建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亲产业”实践类课程体系,并应用于厦门理工学院车辆工程(卓越)专业。实践探索证明了该课程体系的有效性,该课程体系取得了一系列的教学成果,对地方高校培养“亲产业”人才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实践课程体系;课程融合;校企协作;亲产业
[中图分类号] G6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0)12-0093-03
一、前言
厦门理工学院(以下简称“我校”)作为一所地方本科院校,近年来,为福建省输送了大量的应用型人才,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福建省“十三五”工业转型升级专项规划》指出:汽车制造领域要突破整车设计、发动机、变速箱、汽车电子等关键技术,加快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电机、电控等关键零部件的开发和产业化,打造福州、厦漳泉、闽西北三大汽车产业基地。我校车辆工程专业是适应地方经济发展而设立的本科专业,和国内其他高校一样,作为实践能力要求高的工科专业,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面临以下亟须解决的问题。
1.学校的人才培养过程重理论、轻实践,且传统实践课程在实际实施过程中无法反映企业当前面临的设计或者生产难题,导致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实际需求脱节,学生进入企业后的实践能力偏弱。
2.为了解决学生实践能力偏弱的问题,盲目增加实践课时,但实践课程体系建设与配套不足,具体包括师资力量、实践条件等,且实践教学内容相对陈旧,跟不上企业发展与需求。
3.校企合作更多体现在科研项目的交流上,而人才培养停留于表层,导致企业工程师难以真正参与一线教学,学校教师难以真正参与一线生产,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
基于以上问题,厦门理工学院创造性地提出了“亲产业”的专业建设体系,车辆工程则是我校最早试点“亲产业”办学理念的专业。所谓“亲产业”,即强调大学主动走出去,接触企业并与企业互动,围绕国家尤其是地方产业导向和产业价值实现,进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四大主体职能,并由此形成配套的教学、科研、管理、评价体系以及校园文化等。作为“亲產业”专业建设体系重要因素之一的实践课程体系在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深化改革实践课程体系,培养实践能力与工程应用能力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培养“亲产业”人才的关键。
本文主要介绍厦门理工学院车辆工程专业实践类课程体系的改革方法与实践成效,研究成果可为地方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提供借鉴。
二、“亲产业”的实践课程体系构建
依托“亲产业”的校内外协同育人平台,基于学校“开放式、应用型、地方性、国际化、亲产业”的办学定位,围绕“以就业需求和素质养成”为导向的实践性、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根据实践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在重视培养人才基础能力的同时,重视密切联系企业行业,构建了四位一体的“亲产业”实践课程体系,其内涵包括师资条件“亲产业”、实践条件“亲产业”、课程内容“亲产业”、评价体系“亲产业”,具体如图1所示。
(一)师资条件“亲产业”
遵循“要想培养出‘亲产业的学生,必须先有‘亲产业的先生”这一思路,外引内培建设“亲产业”的师资队伍。首先,多形式、多渠道从相关行业和企业引进工程师或者高级工程师充实专任教师队伍。其次,学校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专任教师主动走出去,深入一线企业挂职锻炼,参与企业实际产品的设计、制造和测试等研发过程,积累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并反馈于教学过程。截至目前,我校车辆工程专业从大小金龙、东风汽车、长安汽车等知名企业累计引进工程师、高级工程师以及具有一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的专任教师14人,其余专任教师均具有累计1年以上企业挂职锻炼经历。最后,学院出台相关政策文件,鼓励各专业聘任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高级工程师担任车辆工程专业兼职教师,进一步充实专任教师队伍;同时,对于部分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实际执行时采用校企双导师制。
(二)实践平台“亲产业”
搭建了“亲产业”的校内外协同育人平台,包括校内实训平台(车辆工程国家级实践教学示范中心、赛车俱乐部)、校外实习实训平台(厦门理工学院-林德(中国)叉车国家级工程教育实践中心、与大小金龙、东南汽车、吉利汽车、比亚迪汽车等省内外知名企业签订了实习协议)、校企联合平台(如福建省客车及特种车辆研发协同创新中心、国家(厦门)环境保护机动车污染控制技术中心、厦门市客车新车型研发CAE与试验检测平台)。
车辆工程专业学生在校学习的不同时间段进入不同的平台完成相应实践课程的学习,同时学校鼓励学生根据自身兴趣爱好加入教师科研课题组、进入开发性实验室或者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通过实际工程应用案例的锻炼,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及视野,学生取得一定的成果后,可以认定相应的学分。
(三)课程内容“亲产业”
我校车辆工程专业实践课程包含校内学习实践课程环节、创新与综合工程素养课程环节以及企业学习实践课程环节,达到“重理论、强创新、拓工程”三个层次要求,具体如图2所示,实践环节学分占比接近40%。在校学习阶段,注重学生理论基础的培养,只有具备专业的理论知识,才会具备基本的创新能力;企业实习阶段,强调解决企业的实际工程问题,以此拓展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
以校内实训平台和校企联合平台为依托,通过理论课程的学习,结合校内学习实践课程环节,为学生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鼓励学生参与各级各类学科竞赛,强调学生创新能力及创新意识的培养。以校外实训平台为依托,通过设置企业实践课程环节,保证学生在企业实习实践累计时间达到一年,采用校企双导师制,拓展学生的工程视野。实践课程主要包括汽车整车及零部件的设计和制造,真题真做,解决企业实际工程问题。企业实践环节中的课题必须具备复杂工程问题的基本要素,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主动将工程问题的复杂性融入教学过程,让学生实现从掌握知识到应用知识,源于实践并应用于实践的过渡。
(四)评价机制“亲产业”
为使企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学院出台了相关的企业调研与反馈制度,专任教师不定期走访企业或者邀请企业一线技術人员到学校座谈,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同时对车辆工程专业培养目标的达成性以及毕业生培养目标的达成性进行定量评价,为培养目标的修订提供指导。这是培养目标持续改进的关键,目的就是使专业培养的学生能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从而达到企业需求与学生就业无缝对接。
在培养方案的实际执行过程中,邀请企业导师参与实践课程的答辩及评分,以解决企业实际问题为导向,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同时,邀请企业具有丰富经验的工程师或者高级工程师来校授课或者做报告,并要求学生撰写心得体会报告或者小论文,企业教师做出相应的评价。学生通过实践课程的学习后进入企业工作,能实现无缝对接,上手快,提高了工作效率。
三、“亲产业”的实践课程体系实践及成效
经过几年的实践探索,车辆工程办学成效逐步显现,以“卓越计划班”为试点,采用“3+1”学习模式,建立了长期有效的“校企生”三方互惠联动机制,主要包括双向选择机制、预就业机制、校企双导师机制,取得了一系列新的教学成果和成功经验。
(一)建立双向选择机制
专业负责人每年会面向学生进行卓越计划主题宣传,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决定是否参加,学院成立考核组,邀请合作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参加,重点考核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从而遴选出30名左右的学生组建卓越实验班,该班级经过三年在校学习后,最后一年进入企业实习,完成企业学习实践课程。
(二)建立预就业机制
学生进入大三学年后,专业负责人根据企业需求,拟定不同企业需求的岗位,并向卓越实验班学生公布,学生根据个人兴趣爱好选择岗位。企业组建考核组,根据岗位要求,全面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拟定录取名单,并签订预就业协议。目前车辆工程专业已和二十余家企业签订了人才培养协议,涵盖了轿车、客车以及工程车辆整车和零部件设计、制造等相关领域。
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后,企业根据学生的工作情况,给予一定的工作补贴,学生在企业实习的过程,也是企业考核学生工作能力的过程,表现优秀的学生,企业会根据学生个人意愿,优先录用并直接转正。通过这种预就业机制,改变了以往企业被动接受、学生被动服从的实习安排方式。学校、学生和企业三方互惠互利,能建立更稳定的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模式。
(三)校企双导师制
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课题来源于企业设计和生产一线,企业和学校共同参与人才培养。企业导师更多地从工程实际的角度,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工程伦理、国家和行业标准、生产实际等方面进行指导,使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在综合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环境等因素的前提下设计、研究、分析针对复杂工程实践问题的解决方案,使用现代工具对复杂工程实践问题进行预测与模拟,理解和评价专业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规律。学校导师更多地从汽车设计相关理论、设计方法等方面进行指导,具体包括在题目专业性、模型建立、仿真软件应用与结果分析、结构改进与优化等方面进行指导。校企双导师共同指导,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从而保证学生和企业的共同利益,这种培养模式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特点。
(四)实践成效
车辆工程专业在工程实践教学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有效推动了车辆工程专业的学生培养工作,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具有良好工程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专业就业率稳步提升,得到社会和企业的好评。车辆工程专业于2016年11月接受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专家组进校考查,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019年6月,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专家组顺利完成对车辆工程专业的复评现场考查,肯定了车辆工程专业的办学特色和办学质量,对车辆工程专业建设取得的成效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认为车辆工程专业定位准确,发展思路清晰,专业特色鲜明,紧紧围绕福建特别是厦门地区支柱产业、新兴产业的实际需求,构建实施了“亲产业”的专业建设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出了一大批国家和地区经济建设及行业急需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四、结束语
本文主要以厦门理工学院车辆工程专业为例,针对实践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亲产业”的实践课程建设体系,并将实践成果应用到了我校车辆工程(卓越)专业,取得了一系列理论研究成果,解决了企业主动参与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问题和在人才培养中驱动力不足的问题,转变了长期以来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唯一主体的现状,使高校和企业成为人才培养的联合主体,实现了“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
由于学生实践能力大幅度提升,进入企业后再培训时间缩短,车辆工程专业(卓越)就业率稳步提升,就业去向大部分面向车辆整车、零部件配套和机械制造等企业,近两年一次就业率和专业对口率均为100%。某中外合资企业的高管对我校毕业生曾做如此评价:“对得上、留得住、上手快、业务强、素质高”,这从侧面可以反映我校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与进步。我校车辆工程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的成效已获得福建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和国家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获奖名称:“亲产业”的车辆工程专业建设体系的构建与实践),这种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做法,可为同类型高校提供参考与借鉴。
[ 参 考 文 献 ]
[1] 黄红武.厦门理工学院建设亲产业大学的理念与实践[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7.
[2] 刘显贵,黄红武.“亲产业”的车辆工程专业特色体系研究与构建[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7):192-194+280.
[3] 张义,唐友名,孙贵斌,等.面向工程教育认证的专业建设持续改进研究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9(32):159-160.
[4] 孙贵斌,周水庭,乔喜伟,等.校企生三方联动互惠的车辆工程专业卓越计划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8(26):39-42.
[5] 孙贵斌,符升平,唐友名,等.校企联合培养卓越人才的管理机制研究:“卓越计划”实践、反思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5(46):8-9.
[责任编辑:陈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