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保国太行山上的新愚公

2020-12-18 07:42宋小芹
中国新时代 2020年11期
关键词:保国山区农民

宋小芹

30多年来,李保国用科技力量帮助百姓脱贫致富,创建了一套完整的山区生态开发模式,探索出了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同步提升的扶贫新路,赢得山区人民的爱戴。

李保国是谁?

他是一位朴素得“比农民还农民”的大学教授,他是一位付出毕生心血带领山区群众脱贫致富的科技专家,更是农民百姓们的亲兄弟!

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李保国很忙。每年200多天,他都奔波在各个山村,从事山区林业技术的开发、研究与推广工作。

30多年来,他在山区推广实用技术36项,累计应用面积达到1826万亩,使11万贫困农民脱贫致富,累计增加农业产值35亿元。

30多年来,他用科技力量帮助百姓脱贫致富,创建了一套完整的山区生态开发模式,探索出了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同步提升的扶贫新路,赢得山区人民的爱戴。

把论文写在巍巍太行山上

1958年2月,李保国出生于河北武邑县的一个农民家庭。1981年,作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李保国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

20世纪80年代,河北林学院、河北农业大学等一批农林院校的教师和科研人员开始走出校门,走向山区,建立产学研三结合基地。李保国响应号召,一头扎进太行山,搞起了山区开发研究。

太行山,西倚黄土高原,北连燕山,南牵伏牛山,绵延400余公里,号称“中华之脊”。它与黄河一阳一阴,孕育了伟大的中华文明。但是,几千年来,太行山却一贫如洗。

脱贫致富,成了山区群众最急迫的愿望。那时,李保国跟课题组的同事们选择了极度贫困的河北省邢台市前南峪村作为开发试点。

前南峪村的山体现了太行山的普遍特点:土层薄、不涵水,土壤瘠薄、有机质少,再加上干旱少雨,基本上年年种树不见树,年年造林不见林。

为了让秃山变绿,李保国与同样从事林业课题研究的妻子郭素萍一头扎进了山沟沟。“山当餐桌地当炕,躺在地上吃干粮”一度成了他们的生活常态。常常是早上5点起床上山,晚上七八点才返回。山里条件差,上山带几个馒头一瓶水就很满足了,夜里甚至只能点柴油灯。

他们踏遍了所有的山头地块,获取了第一手详尽的数据资料。最终李保国提出了“聚集土壤,聚集径流”的方法。1981年,前南峪村在李保國的带领下开始爆破整地尝试;1986年,整套爆破整地技术基本形成,前南峪的树木栽植成活率从原来的10%一跃达到了90%。经过十几年的开发治理,当年“嫁女不嫁前南峪”的穷山村变成了山清水秀,花果飘香的地方。

李保国因势利导,引导群众栽苹果、种板栗。如今的前南峪,植被覆盖率达94.6%,林木覆盖率90.7%,主要树种50多种。万邦珍果园内万亩板栗漫山遍野,新疆薄皮核桃、美国凯特杏、美国红提葡萄、澳洲秋红油桃、大杏仁、欧洲榛子、乌克兰大樱桃以及杜仲、树莓、北海道黄杨和千株玫瑰等在此安家落户。

从前南峪村开始,李保国就把“家”安在了太行山区。“老百姓脱贫需要什么,我就研究什么。”李保国紧紧盯着群众特别是贫困地区群众的急迫需求,确定自己的科研方向。

1996年,李保国奔赴受灾严重的内丘县岗底村。白天,一座山接一座山考察;晚上,反复盘点治理方案。半个月下来,李保国拿出治山计划:一是人均2亩苹果,平均收入2万元;二是人均发展板栗5亩,平均收入5000元;三是人均2只小尾寒羊,平均收入3000元。苹果成为大家的首选。在与岗底村全体干部的第一次见面会上,他庄严承诺:不拿村里一分钱,用苹果产业使村民们富起来!

为此,李保国连续9年吃住在村里,夜以继日实践钻研。为了推行苹果套袋技术,他自掏腰包买来16万个果袋,说“套袋减了产,赔了是我的,赚了是大家的”。

为了让果农尽快掌握好技术,他编写了128道苹果标准化生产管理工序,首次实现优质无公害苹果生产的标准化。岗底的苹果火了,1999年获昆明世博会银奖,“富岗”品牌2011年评上中国驰名商标。

科技之手“点石成金”的奇迹,在太行山区不断上演。

在临城县凤凰岭地区,李保国用10年时间打造出优质薄皮核桃绿色高效栽培技术体系;在平山县葫芦峪,李保国把山区“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技术做成了标准化模块,指导园区连片高规格治理荒山3万多亩,探索“大园区、小业主”的经营机制,创建了河北山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的样板;在南和县,李保国开始了红树莓种植技术的研究,建立了全国最大的红树莓苗木组培中心,打算用3年时间实现年产1000万株苗木。

多年来,只要是农民需要的技术,李保国都不放过。

跟随李保国20年,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李保国的助手齐国辉深情回忆说,李保国始终坚持一个理念:“生产为科研出题,科研为生产解难”。

30多年来,李保国打造了岗底、绿岭、前南峪等16个贫困山区脱贫致富的样板,将荒山化为绿色“聚宝盆”,数以万计农民脱贫,李保国因此被誉为“太行新愚公”。但李保国说:“我把自己最好的论文写在了太行山上,印在了河北山区人民群众的心中。”

“把我变成农民,把农民变成‘我”

脸庞黝黑、笑容憨厚,一身尘土、两脚泥巴,扎在人堆里,李保国和农民没什么两样。

“李老师穿的衣服还没有一些农民的好。有人说他不会讲究,开始我也这样认为。”李保国20年的老朋友、岗底村党总支书记杨双牛回忆起李保国时,讲述了一个让他难忘的故事。一次下地,李保国的衣服被树枝划了个口子,“我想给他换件新衣服,问他穿多大号。他说‘你省点心吧,你把我打扮成上讲堂的教授模样,我咋和农民打交道?我问这有关系吗?他说‘农民不认可你这个人,技术传授就会打折扣。”

一年200多天奔波在田间地头的李保国常说:“给农民讲课,不能把给硕士生、博士生上课那一套搬来,得把你的技术变成农民能理解的、能记住的、能做到的东西。”他专门为农民总结的“口诀”通俗易懂,简单易记。例如,教农民疏花,他讲得很形象:“一棵果树所供给的营养有一定的限量,打个比方,10个馒头10个人吃,一人只能吃一个,谁也吃不饱。如果10个馒头5个人吃,一个人就能吃两个,大家都能吃得饱。”教农民剪枝,他总结的口诀朗朗上口、简单易记:“去掉直立条,不留扇子面”“见枝拉下垂,去枝就留橛”……

把农民變成专家,是李保国的心愿。可要达成这个心愿,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更不是动动嘴皮子的事。“作为一个林业专家,一定要了解农民,给他们听得懂、用得上的知识。”李保国说,农民最讲究眼见为实,要让农民把技术学到手,必须先做给他们看,再带着他们干。长年累月,李保国和农民摸爬滚打在一起,手把手地教他们操作。

太行山板栗集约栽培技术、优质无公害苹果栽培技术、绿色核桃栽培技术等30多项标准化林业技术,在与农技人员的交流中,在农技推广的培训中,通过李保国朴实易懂的话语,转化成实实在在的生产力,许多世世代代在荒山上“刨食”的农民的腰包,由此鼓了起来。

多年来,李保国荣获河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全国绿化奖章、河北省特等劳动模范等多项荣誉,但他最乐见的却是一个又一个农民变成了农业专家。李保国曾说,他一生最得意的是“把我变成了农民,把农民变成了‘我”。

“把我变成农民”,正是李保国“这辈子最过瘾的事”之一。

30多年来,李保国在山里“务农”的时间年均超过200天,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农民教授”。

小平房、透风窗户、煤炉子、玉米面疙瘩汤——这是李保国20世纪80年代在邢台县前南峪驻村搞小流域开发治理时的生活。同他一起生活在这里的儿子,说一口山里话,被村民亲切地称作“小流域”。

“我的足迹踏遍了河北省山区,30年与农民朝夕相处,我与农民结下了深厚感情,我学会了用他们的语言和他们交谈,传播新技术。我根据不同需要举办不同层次的培训班800余次,培训人员9万余人次,示范推广总面积达到了1080万亩。”李保国回忆,在岗底推行果实套袋的第一道工序时,许多村民掌握不好技术要领,自己带着县林业局的技术人员一对一、手把手地教村民们操作,又是拽着胳膊找角度,又是捏着手腕找力度,常常1个小时才能教会1个人。“类似这样的技术培训和技术推广在山区还有很多,我从没有嫌麻烦。”

而在绿岭核桃新品种实验攻关时,李保国为了掌握核桃开花授粉的第一手资料,每天背一个水壶,从上午10点一直盯到下午4点,中午就在现场啃两个馒头,一盯就是1个多月。2003年夏天,正在进行人工干预实验时,突降大雨。李保国用伞给核桃新苗遮住了雨,却把自己淋在大雨中。

“保国自己就是农民的儿子,见不得农民受苦,见不得知识分子脱离群众。”郭素萍说。

李保国变成农民,赢得了农民的信任;把农民变成他,成为懂技术、能致富的农业专家。

“是教师,我就要为学生负责!”

“是党员,我就要为党负责;是教师,我就要为学生负责!”这是李保国的口头禅,也是他教育教学工作的真实写照。35年来,李保国全身心投入教学、科研及农技推广工作,为人才培养、科技发展和农业生产作出了突出贡献。

作为大学教师,30多年来,李保国始终坚守“三尺讲台”,把培养学生作为自己的基本职责。他不仅培养了67名硕士、博士,而且坚持长期为本科生上课。不管有多忙,他都坚持给本科生上课,先后有1000多名本科生听过他的课。有人劝他:“你光带研究生搞科研就超工作量了,本科生的课麻烦,象征性地上几次,剩下的给年轻老师分分就行了。”他坚决不同意,说要从本科阶段开始引导,让学生热爱农林专业。

他把“三尺讲台”和“田间地头”紧密结合,用新的科研成果更新教学内容,他主讲的课程生动、形象,实践性强,接“地气”,深受学生欢迎。他把学生“赶”到田间地头,把所学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在手把手的实践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李保国说:“搞科研就要像农民种地一样,春播秋收,脚踏实地。扎不进泥土地,就长不成栋梁材。”在这种手把手、肩并肩的实践教育中,许多学生取得了骄人的科研成绩。

学生汤轶伟,在读研究生阶段进行了核桃树枝条伤流规律研究。以前核桃树都是冬季修剪,但这样刀口容易流失水分。在李保国的指导下,汤轶伟经过上千次实验,颠覆了冬季修剪的传统做法,将剪枝时间确定在春季发芽前的20天以内,避免了因剪枝时间不当造成营养流失。这一创新成果写进了教科书。

绿岭果业技术总监陈利英是李保国的硕士生。陈利英从李保国老师身上学到的首先是不论学习还是工作,必须得塌下心来认真对待,没任何捷径可走。他回忆说:“2003年年初,李老师带我们到绿岭大四毕业学习。他教我们嫁接,要求我们每人一行,严格按他教的步骤做,否则就考核不合格。当时,小苗不高,我们顶着太阳蹲着、跪着练习,一天下来累得连饭都不想吃。但第二天还得接着干。他的严厉督促很奏效,我们很快都掌握了嫁接技术,达到了熟练工的水平。”

李保国火一样的热情和顽强拼搏的精神,影响着一批又一批学子。

2016年4月10日,李保国因劳累过度突发心脏病,经抢救无效不幸去世。噩耗传来,许多群众自发在村里设置灵堂为他守灵。网络上,上百万人祭奠他,29万多网友在手机微信中为他点亮烛光。

李保国逝世后,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对李保国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批示,指出:“李保国同志35年如一日,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长期奋战在扶贫攻坚和科技创新第一线,把毕生精力投入到山区生态建设和科技富民事业之中,用自己的模范行动彰显了共产党员的优秀品格,事迹感人至深。李保国同志堪称新时期共产党人的楷模,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太行山上的新愚公。广大党员、干部和教育、科技工作者要学习李保国同志心系群众、扎实苦干、奋发作为、无私奉献的高尚精神,自觉为人民服务、为人民造福,努力做出无愧于时代的业绩。”

“李老师走了,但是他还有未完成的事业,还有很多老百姓需要他,我想这也是他生前最大的牵挂。”郭素萍回想起自己的同事、伴侣眼圈湿润,“我一直会秉持着他以前的路子走下去,继续干,一直干到干不动为止,我想我这么干,也是对他最好的怀念。”郭素萍说,与李保国生前一起并肩战斗过的创新团队,正在努力把他生前未竟的事业继续发扬下去。

猜你喜欢
保国山区农民
京剧《大保国·探皇陵·二进宫》流变考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山区修梯田》
山区
邮一堆微笑到山区
邱保国研究员辨证论治不同时期高血压病验案举隅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
也来应对农民征联
小山区留守娃的圆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