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自萍
小学语文新课标指出:“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听说读写的能力。”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内化的吸收;写作是运用,是外化的表达。阅读教学中适时地进行读写结合训练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符合学生的写作心理。我们把读写结合分为两种不同的性质,一种是外在的,即学完一篇课文后,摘抄其中的好词佳句,学习作者的写作顺序,并在习作中运用好这些词,或仿写文中句子的写法。另一种是内在的,即学完一篇课文之后,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和写作特点。这种边读边写,学用结合的做法,有利于知识的巩固,更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一、以读为主,反复熟读,品读领悟
阅读是理解吸收,写作是理解表达。阅读和写作有机结合,才能做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们学习课文时,不仅仅是学习故事,体味情感,更重要的是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如《两茎灯草》通过描写严监生临死时仍惦记着节省灯油这个典型事例,表现了他极其吝啬、爱财如命的特点。《他像一颗挺脱的树》对车夫祥子的外貌尤其结实健美的身体进行了细致的描写,表现了他旺盛的生命力。而课文《摔跤》则是通过对小嘎子一连串的动作描写,表现出小嘎子的机灵。《刷子李》通过对曹小三观察师傅刷墙时从崇敬到质疑,再到崇敬的心理变化的描写,从侧面反映出刷子李的高超技艺。综合对以上对几篇课文的学习,我们可以从中领悟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通过描写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活动等来表现人物特点,也可以选用典型事例或描写周围人的反应来表现人物特点。就可以让学生运用这些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进行写作训练。课间十分钟,观察一位同学,试着用这些方法写一写他。还可以让同学们选用典型事例来介绍家人的特点,如爱唠叨的妈妈、勤劳能干的爸爸、乐于助人的姐姐……在语文教学中渗透这样的读写结合写作训练,相得益彰。
二、诵读体会,进行仿写
郭沫若说:“于无法之中求得法,有法之后求变化”这就是我们提倡的仿写。教材中的课文都是专家名师精挑细选之作,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情感因素,最重要的是它们语言丰富、生动规范,布局谋篇独具匠心。在指导学生读课文的同时灵活地品读这些句子,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学习课文《松鼠》,首先就要让同学们明确这是一篇文艺性说明文,采用打比方、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对松鼠的性格、外形、行为、生活习性进行了生动形象的介绍,让我们仿佛看到了一只乖巧可爱、驯良的小松鼠。再让同学们读读课后选自《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对松鼠的介绍说明。将二者进行对比,感受说明文语言风格的多样,有的平实如《太阳》,有的活泼生动形象如《松鼠》,但无论哪种风格描述都要准确、清楚、有条理,還要采用恰当的说明方法,突出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谨性。通过对比,让学生学习把一种事物介绍清楚的说明方法,再进行仿写。选择身边的一个事物,试着运用多种方法来说明它的特征。如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塔高368米,大约有120层楼那么高,它的外形像一个待发射的火箭。学生可采用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来介绍说明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的特点。这样的读写结合,举一反三,为同学们写作能力的提高奠定了基础。
三、思维拓展,想象补空
学生思维拓展延伸是指引导学生把课文内容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这既是对课文更深层次的理解,又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一种方法。读写结合的方法很多,可以对课文中一个简单的句子进行扩充和发挥,可以给课文续写,也可以填补课文内容的空白点。如《草船借箭》全文每次都是“诸葛亮说”,只有一个地方是“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雾散了就回去。”诸葛亮在笑谁?又在笑什么?让学生默读课文,把你思考的答案写出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这段话,感受人们那种激动、兴奋的心情。这样的读写结合,一方面增加了学生练笔的机会,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另一方面,写是由读物而生,写能有效地促进对读物的理解,达到读写相长的目的。
四、精读感悟,学习写作方法
新课标要求学生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在大量的阅读学习中,学生就学会了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学习以物喻人、借景抒情、动静结合、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学习课文《狼牙山五壮士》就要让学生在精读的基础上思考:课文是怎样点面结合描写战斗场面的?文中既整体描写了五位战士痛击敌人时的英勇无畏,又注意通过细节描写刻画了五壮士面对强敌、毫不畏惧的英雄形象。再如课文《开国大典》,写阅兵式时,既从整体上写了受阅部队经过天安门广场时整齐威武的情景,又注意通过细节描写展现各个方阵的风采。这不仅让我们感受到阅兵式的庄严隆重,还让我们领略到各个队伍的特点。请同学们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写一个活动场面,如大扫除、足球赛、接力赛、文艺表演等,提醒同学们既要注意整体描写,又要注重个体刻画。读写是互相联系,互相促进,密不可分的。
五、注重引导学生的创新能力
语文课程中学的基础科目,包含听、说、读、写四个方面,而写作却是语文课程的精髓,是展现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方面,也是养成属于自我写作风格的关键阶段。教师作为引路人,要注重引导学生的思路创新。如《花之歌》是花的自述,读来很有趣味,诗歌运用第一人称,采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花的高洁、无私奉献、坚持追求光明的决心与行动。让同学们进行仿写,有同学会说:我是生日时的一句真心问候,我是病房里的一句温馨祝福;有同学会说:我是母亲节送给妈妈的真挚的爱,我是七夕节联结你我的那根红绳。多么富有创意啊。然后让同学们自由发挥,仿照课文写一写自己喜欢的事物,如草之歌、树之歌、水之歌、雪之歌……打开学生的思路,引导创新,一首首优美的诗歌就如泉水涌出来。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还有许多习作资源,等待着我们去开发和利用。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习作教学,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读写的训练,抓住读写结合的最佳训练点,将训练落实到实处,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