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淼洁,王睿
(浙江大学海洋学院 杭州 310012)
海洋在国家和民族兴衰中扮演重要角色。纵观历史,向海则兴,背海则衰[1]。
2012年,党的十八大正式提出“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为国家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大学生是未来海洋强国的建设者,而涉海专业大学生更是接班人和后备军。在建设海洋强国的背景下,培养并输送更多的人才到海洋领域,是海洋事业蓬勃发展的关键保障,是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支撑。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培养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的海洋人才队伍,是保证我国海洋事业与产业持续、快速发展的基础,也是实现我国海洋强国战略目标的根本保证”[2]。
近10年来,我国亟须培养海洋人才。2010年12月印发的《全国海洋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数据显示,本科以上学历占海洋产业就业人员的比例仅14.2%。纲要指出:“力争用10年左右的时间使海洋人才资源总量翻一番,达到400万人,占海洋产业就业人员总量的比例达到35%……本科以上学历占海洋产业就业人员总量的比例达到30%”[3]。海洋高等教育对于海洋产业的支持与贡献是不足的[4]。因此,推进和发展海洋高等教育,培养海洋专业人才并引导他们投身海洋领域、服务国家海洋战略尤为迫切。
从广义上讲,“海洋领域”指的是一切与海洋相关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的各类产业活动以及与之相关联的活动的总和,包括海洋主要产业、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和其他海洋相关产业[5]。而“海洋领域重点引导单位”,本研究将其定性为与国家战略紧密结合,按照国家、地方、学校等就业政策和文件精神,大力引导和提倡涉海专业大学生就业的重点单位,包括但不限于国际相关组织机构、国家相关部委、国防军工、中央企业、国有企业、高级别学术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等在海洋领域起着统领性、战略性、重要性作用的单位。
本研究综合运用调查法、访谈法和文献法,以浙江大学海洋学院在校本科生、研究生为研究对象,旨在深入了解涉海类大学生就业观的现状、影响因素等。前期采用质化访谈和观察收集原始材料,结合相关理论和研究成果,自行编制量化调查问卷。除性别、年级、专业等人口学变量外,问卷着重测量大学生的就业意向,并从多维度测量就业观的影响因素,包括专业满意度、对导师或任课教师满意度、家庭观念、实习经历等,最后征求了解大学生所期待或推荐的就业指导工作相关措施与对策。
在抽样和发放问卷上,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原则,适当侧重本科生高年级和研究生,共回收有效问卷217份。抽样结果显示,样本的分布较为均匀合理,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代表性,能够较好地反映涉海专业大学生的就业观现状。收集到的问卷数据采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描述统计、相关性分析、回归线性分析等操作。
35.48%的学生有意愿毕业后从事海洋领域相关工作,21.66%表示不愿意毕业后从事海洋领域相关工作,另有42.86%的学生选择“暂时不确定”。对于这42.86%暂时不确定自己意愿的学生,是我们开展相关工作去引导的希望。
在明确表示有意愿毕业后从事海洋领域相关工作的学生中,“有足够的空间发挥自身专长”(67.53%)、“看好相关工作在未来的发展”(63.64%)占了首要的两大原因,其次是“转行心理压力大”(37.66%)、“对海洋领域的无限热爱”(27.27%)、“方便获得前辈的引导和提携”(24.68%)分别位居其后。
在明确表示不愿意毕业后从事海洋领域相关工作的学生中,考察原因发现,“海洋领域相关工作薪资过低”因素占到72.34%,排第一位;“担心未来工作环境艰苦,条件差”占到51.06%,排第二位。
考察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最看重的部分,“薪酬收入和福利待遇”排第一,位居其后从高到低依次排序是:工作环境地域、与个人兴趣或特长的结合程度、行业或单位的发展前景、工作压力。可见,收入、地域等客观因素仍是择业时首要考虑的。而和专业的相关度考虑,被放在最后。
在就业单位的类别方面,大学生的就业意向倾向于高校、科研院所和其他事业单位、公务员、继续深造互联网公司。这和择业考虑时将待遇收入放第一位形成一定的冲突。
2.3.1 对专业的满意度显著影响就业意向
近半数(47.9%)的学生对在读的海洋专业持满意态度;37.8%的学生持一般态度;14.3%的学生表示不满意。数据分析显示,对专业的满意度与将来是否在海洋领域就业的关系,呈显著正相关(P<0.01),即对专业满意度越高的学生更加有意向未来在海洋领域就业(表1)。
表1 “专业满意度”就业意向的相关性
2.3.2 对导师或任课老师的满意度与就业意向不相关
对于导师和任课教师的态度,皆有70%以上的同学表示满意。但对于导师和任课老师的满意度,与从事海洋领域工作意向之间未找到相关性。
2.3.3 家人的态度和从业经历显著影响就业观
调查显示,有94个样本(43.3%)的父母满意其目前所学专业,这94个样本中,46个选择在海洋领域就业,12个选择放弃在海洋领域就业;另一方面,有25个样本的父母对孩子所学专业表示不满意,在这25人中有7人选择将来会投身海洋事业,10人明确表示不会在海洋领域就业。SPSS软件数据分析有力地支持了这一结论(P<0.01)(表2)。
表2 “家人对专业的态度”和就业意向的相关性
94.5%的父母的工作与海洋领域无关,仅有12人(5.5%)的父母是在涉海单位工作,他们对子女目前修读的专业都持满意态度,其中9人已明确表示将来会从事海洋领域相关工作。SPSS软件数据分析同样有力地支持了这一结论(P<0.01)。可见,父母的态度、从业经历较大程度地影响着子女就业意向,这在就业引导工作中的作用不容忽视(表3)。
表3 “父母从事的工作”与就业意向的相关性
2.3.4 对国家战略和社会时事的关注程度显著影响就业意向
34.6%的学生表示非常了解或比较了解“海洋强国战略”,43.8%的学生表示一般,21.7%的学生表示不太了解或完全不了解。数据分析显示,多大程度上了解“海洋强国战略”对于是否从事海洋领域相关工作,存在显著相关(P<0.01),越了解海洋强国战略的人越想从事海洋领域相关工作(表4)。
表4 “海洋强国战略了解程度”与就业意向的相关性
更进一步,31.8%的学生认为在海洋强国战略下,国家海洋领域各项事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55.8%的学生认为在海洋强国战略下,国家海洋领域各项事业“仍处在探索阶段,需要作出许多改善”。
2.3.5 实习经历显著影响就业意向
在参加过实习的108人当中,29人(占比26.85%)的实习单位是跟海洋领域相关的,其余79人没有选择涉海类实习单位,原因主要为个人兴趣、无信息渠道,或者实习只是为了丰富简历,并未考虑具体岗位与专业背景的契合度。在这108位参加过实习的学生当中,一半的学生认为,工作内容与平日所学专业契合度不够,并不能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当中,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同学们想要专业对口实习的需求。
深入分析29位参加过涉海类单位实习的学生,其中有17人对实习经历是满意的,在这17人中,有10人已确定将来会从事海洋领域相关工作,5人暂不确定,只有2人表示不愿意在海洋领域就业。而在另外对此实习不满意的12人中,仅有3人表示会继续从事涉海类行业,其他人皆持否定态度。由此表明,满意度较高的实习经历将对择业意向起到很大作用。
就具体的实习意向来看,不同专业背景之间的差异十分明显。在海洋科学类学生中,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高校和科研机构、涉海类事业单位(如,海事局、渔业局等)和涉海类企业单位(如,生物制药公司等),而海洋工程类的学生最中意的前3个选项分别为其他新兴行业(如,互联网、房地产公司等)、高校和科研机构,以及涉海类事业单位。由于海洋工程类专业知识体系覆盖面较广,一些存在学科交叉的行业,都在选择范围之内。
结合上述调查结果,本研究认为,高校应加强在传播海洋战略、弘扬海洋精神、深化校企合作、细化就业指导等方面的工作,引导和培养涉海大学生服务海洋战略、投身海洋事业。
强化“海洋强国战略”的思想教育,通过各类媒介渠道,传播和宣传国家海洋强国战略,改变大学生及广大民众传统思维中的重陆轻海等固化观念[6]。“传统意识的改变并非一朝一夕所能,这对国家未来发展是极大的桎梏与被动。国家海洋战略的制定与实施,国民海洋意识的建构与提升,都离不开主流媒体的传播和推动”[7]。对于涉海专业大学生,更应大力宣讲和阐释海洋强国战略的丰富内涵和重大意义,“使其充分领悟到海洋安国、海洋富国、海洋兴国作为中国崛起战略基石的意义,以及自己在其中应当承担的时代重任”[8]。
凝聚和弘扬海洋精神,对于海洋学子的培养至关重要。海洋事业不同于一般事业,很多时候是在海边或海上,气候环境复杂甚至恶劣,大洋及深海探索存在高风险性,有时要忍受家庭分离的孤寂与相思,还需承受单一、枯燥的生活等。海洋精神包括深海精神、极地精神、大洋精神等,既是极具专业特性的勇于探索精神,又包含热爱海洋的敬业奉献精神。“投身海洋事业要求人才不畏海洋环境艰苦、脚踏实地地履行职责,为海洋事业献身,最终实现建设海洋强国的目标”[9]。
海洋院校应努力创设更多的优质平台和机会,让海洋学子与海洋领域重点引导单位充分接触,从低年级时的讲座交流,到中年级时的实习实践,再到毕业年级时的专场宣讲或招聘,一步步拉近涉海单位与海洋学子之间的“距离”。在毕业季招聘时,可以从时间上优先接待和邀请海洋领域重点单位来校招聘,从规格上突出海洋领域重点单位的宣讲招聘,给予学生到重点单位求职面试的补助和鼓励等,进一步保障海洋学子在最后择业关头走进海洋领域就业。
从低年级开始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开展细致的职业生涯规划与辅导,目的是树立大学生正确的就业价值观,让学生正确看待专业和就业的关系。专业不等于就业,每个专业的学生都能够找到适合自己就业的具体的岗位或职业。
海洋专业几乎覆盖所有行业和机构、所有类型的职业,如行政管理类岗、技术工程类岗、科学研究类岗等,因此,海洋专业学生,不论自身兴趣是何类型,基本都可以在海洋领域找到自己的立身之处。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团体辅导或个体咨询,尤其是量身定做细化的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内容,从入学时坚定学生对海洋类专业的信心,通过一系列专业引导和教育,培养对海洋的热情和兴趣。在上述完成“专业引导”和“理想信念教育”的基础上,配套开展针对性的就业工作,精准化地整理和推送涉海类单位的就业信息,才更具意义。
总之,在建设海洋强国背景下,海洋院校应大力培养和输送海洋人才,以战略的眼光,通过扎实的具体的工作,培育和输送一批又一批高素质、高质量的海洋科技人才,从而在国际海洋人才的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10],为海洋事业的发展和海洋强国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