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城厢幼儿园 黄丹红
探究是个人发现问题后,主动地从多方面探讨、寻求答案,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探索活动过程中的“质疑”即是探索活动展开中的“发现问题”,使幼儿产生许多自己的想法,不受成人认为的某些因素的影响,促使幼儿以自己的“理论”去思考和解决问题。在活动中,成人在幼儿“兴趣”“质疑”的基础上,提供富有“野趣”“挑战性”的探究环境,让幼儿的探究行为在“兴趣”和“野趣”中自主生成,在“质疑”和“挑战”中不断行进,在提高探究意识、培养探究精神的过程中,为幼儿探究能力的形成打下基础,让幼儿的探究激情得到及时张扬,学习潜能得到充分展示。
第一,集体式野趣活动氛围浓。集体式野趣活动一般由教师或家委会发起并组织。我们带领幼儿走进丰收的田野,让幼儿近距离地触摸劳动工具,亲手拾稻穗、扎稻草人、种小花、挖番薯,为爸爸妈妈烤上一只小鸡腿,觅童真、拾童趣,体验着无限的激情与快乐。
第二,分组式野趣活动易组织。分组式野趣活动一般由部分家长或单个家庭发起并组织,相对于集体式的野趣活动具有灵动、易组织的特性。为此,本着优化家庭资源的原则,我们建立了友好小组。鼓励每组成员积极地、不定期地开展各类野趣活动。
第三,个性化野趣活动更灵活。家长针对自己孩子需要生成的野趣活动。例如,杰杰从小和爷爷奶奶生活在楼塔农村,野趣活动一直是他的最爱。他的父母坚持一个月带儿子回一趟老家,不为别的,就为了和儿子一起踩泥巴、寻青蛙、走小溪、抓石蟹……一家人其乐融融。
第一,创设自主的平台,争做环境的主人。环境的创设要与幼儿的发展相适应,要适合幼儿的兴趣、能力和学习方式,这样才利于幼儿走近和融入环境中,自由、自主地活动。在野趣活动的实施与指导过程中,我们发现宽松、和谐、自由的环境最有利于开启幼儿的交流,促成幼儿与同伴、与教师、与其他成人,甚至是陌生人之间的交往、合作、分享,以激发幼儿参与的热情、探究热情、思考热情。
第二,激发探究的兴趣,体验探求的快乐。幼儿在宽松、自由、舒适、真实的大自然中进行探究,其情绪更加轻松、愉快。我们在开展野趣活动中,正要引导幼儿在这样的环境中充分发挥探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家长的耐心倾听、启发性的引导和积极参与,都能成为幼儿克服挫折、勇于探究的催化剂,对幼儿的探究产生推波助澜的作用,使幼儿在对野趣活动的探究中体验成功的快乐,继而积极投入新的活动。在野趣活动的实施中,幼儿的探究能力在野趣活动中得以发展,自我价值得以体现。野趣活动的探究价值也在这良性循环中不断提升。
第三,开启有益的交流,修正幼儿的“理论”。幼儿对事物的认识,常常会依据自己已有的经验,当他们的思维没有受到限制时,他们会创造出自己的“理论”。在野趣活动中,交流和讨论对于幼儿来说十分有意义。他们在与同伴的对话过程中不仅影响了同伴,也受同伴的影响。而幼儿那些起初非常简单的,非正式的直觉理论,一旦与别人的结论出现矛盾和冲突时,他们就不得不反思自己的结论是否真有道理,不得不调整甚至修改自己的看法。矛盾和冲突会激发幼儿去思考、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
第四,学会耐心地等待,提供探究的机会。对于幼儿而言,尽管他们的合作、交往、协商等社会行为的获得有时可以通过传递的方式,但是,最为有效的方法则是让他们在活动过程中自己去实践、去感悟、去建构、去形成。在幼儿野趣活动中,我们将学习耐心等待,尽可能给幼儿留出时间和空间,让问题源于幼儿,又还给幼儿,就是让幼儿通过实践活动去认识和解决问题,而不是简单地给现成的答案,让幼儿更开放地去探索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获得成功与快乐的体验。
第五,优化各方的教育,扩大活动的资源。野趣活动的组织与开展,对幼儿来说是一种实践、一种参与,更是一种体验。大自然是我们野趣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真实情境中的实践,可以成为有利于幼儿发展的、有机的、生动的经验体系。幼儿对于自主生成、自主探索的实践活动特别感兴趣,他们愿意调动全部的智慧去研究、去探索、去发现、去尝试、去实践。我们让幼儿在活动中亲历——感受、体验“野趣活动”的丰富多彩,亲为——投入、参与“野趣活动”的各种实践。幼儿和教师、同伴共同对有价值的野趣活动进行深入开展和探究,将丰富多彩的生活经验和游戏经验联系起来加以整合。
第一,动情激趣,让幼儿在野趣活动中获得快乐,获得成功。在野趣活动的开展中,我们极力为幼儿营造充满关爱、激励的情感气氛,使幼儿感到安全和愉快,产生亲切感,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和学习,幼儿思维敏捷、想象丰富、活泼开朗、充满自信和创造性。我们看到幼儿是快乐的,他们乐于参与、乐于表达、乐于交往、乐于观察、乐于体验,幼儿在宽松和谐的环境里快乐探究、在丰富的感受和体验中快乐收获、在畅快的表达表现中快乐成长。因为生命只有在体验和感动中,才能快乐成长,而情感的获得又以丰富而美好的体验为基础,体验是他人无法替代的,体验中的幼儿是主动积极的,有着自我的参与与内心的独特感悟。当我们把成长的主动权交给幼儿,用心观察、感受、分享幼儿的快乐时,幼儿的快乐情感就已经萌发与培养起来了。
第二,探究创新,让幼儿在野趣活动中学会分析,学会探求。思维是人类最绚丽的花朵,而想象和幻想则是这朵绚丽花朵的花蕾。在人类进化的过程中,形象思维走在抽象思维的前面,想象和幻想则走在理性的前面,处在人类“幼稚”期的幼儿,肯定是充满想象和幻想的。如何让幼儿的这份想象和幻想发挥得淋漓尽致,是我们野趣活动开展的重要目标之一。我们在研究中把以往的“孩子跟着老师走,教师抱着孩子走”变为“教师顺着孩子引,孩子试着自己走。”让幼儿在充满鼓励与支持的环境中,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地对环境、方法、材料、技能进行主动探究和创新,从而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在一次次的探究中,幼儿认识了自己的能力,形成了良好的审美情趣,建构了较为客观的是非观念,学会了分析、探求,努力实现自我价值的体现。
第三,合作分享,让幼儿在野趣活动中感悟合作,体验分享。无论是集体式的野趣活动,还是小组式的野趣活动,幼儿在积极投身参与的过程中都离不开与同伴、与教师、与其他成人间的交往、合作与分享。例如颖颖的外婆家在农村,自从知道我们正在开展野趣活动的实践研究,颖颖外婆在自家的自留地上种上了番薯、花生、玉米、甘蔗,这些都是她好几年没种的,为了让幼儿有更多的活动机会,特地种了一些。用外婆的话说:“这些现在的孩子很少能看到了。”于是,每当收获的季节,我们就会相约来到外婆的自留地里,挖白薯、摘玉米、拔甘蔗,留下了甜蜜与欢笑;杰杰的老家有山,有柿子树,在柿子成熟的十月,我们和幼儿、家长相约来到山上套柿子……幼儿欣喜无限。正是在这样的你来我往中,幼儿的交往能力提高了,合作分享意识更浓了,彼此间的感情也越来越深厚了,教师、家长间的关系也越来越和谐了。
第四,实践内化,让幼儿在野趣活动中形成意识,养成习惯。在我们野趣活动的进行中,幼儿在学会交往,学会求真,体验快乐的同时也树立了意识:遵守规则的意识、节约材料的意识、自理自立的意识,服务他人的意识;养成了习惯:自觉整理的习惯、多方求证的习惯、热爱劳动的习惯,热心助人的习惯。在一年来的研究实践中,我们看到幼儿越来越懂事了,越来越体贴了,越来越聪明、快乐了。
野趣活动的实践离不开教师的付出与努力。作为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尽自己所能为幼儿提供活动的环境,提供探究的材料,满足幼儿不断生成的探究需要。同时,在幼儿园开展野趣活动中,要求教师必须在认真观察、分析幼儿行为与需要的基础上了解活动的发展方向与流程,明确此次活动的目标要求与价值取向,在活动的行进中及时进行评价、反思和总结,为下次更好地开展活动打下基础。同时,人际交往能力是和教师与家长建立良好教育伙伴关系的重要条件。
为了让家长积极地参与到野趣活动中,教师在言语交往、非言语交往、场地的安排上,巧妙地表达了自己的真诚、尊重与责任,同时把自己新的职业观念和态度传达给家长,共同促进幼儿健康、和谐、快乐成长。在与家长的交流中,教师在每个家长的不同文化背景下也获得了广阔的知识视野,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提高了与家长沟通的技能和艺术。就这样,在不断的实践与反思中,教师获得了一种真实的提高,逐渐形成了教师的专业成长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