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艳
(山东省日照市岚山区畜牧站 276808)
牛瘟又被称作 “烂肠瘟”,当感染这类病症后会出现肠道黏膜糜烂和坏死的情况,进一步造成病牛死亡。即使病牛不死也会影响其正常发育。给养牛业造成极大的危害,加强诊断和防控显得极为重要,本文对此进行深层次剖析。
牛瘟的出现更多的是麻疹病毒属副黏病毒带来的疾病,疾病颗粒直径为120~300nm,呈圆形,病毒和麻疹病毒有同样的抗原。病毒对热较为敏感,伴随温度升高,病毒感染力呈现下降趋势,敏感于湿度,当湿度在40%~60%之间时死亡率明显增加。
该病的出现具有鲜明的季节性特点,主要出现在每年12月到第二年4 月,一旦出现该病,发病率和死亡率都明显增加,发病率达到100%,死亡率高达90%,传染源主要是已经发病的病牛抑或是处在潜伏期的牛。病毒的传播途径更多的是直接传播,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将病原传播给其他易感动物。一般情况下主要是在含有病毒的空气、饲料及排泄物中传播病毒。这种病毒很容易感染较多的动物,偶蹄动物的感染容易,而牛科和鹿科的感染概率更高。但还需要认识到不同品种和处于不同年龄段的牛感染会存在有明显差异[1]。
这类病症的临床症状包括典型和非典型两类,临床症状上出现的概率相对较高,当感染后潜伏期在3~9d,潜伏期结束后各类临床症状相继出现。
主要体现在温度迅速升高达到42℃,在感染初期病牛会异常兴奋,存在攻击性,但一段时间之后食量大幅减少,精神萎靡不振,反刍次数明显减少甚至可能出现不反刍的情况。排粪次数减少,粪便较为干燥,排尿次数亦大幅减少,呼吸和心跳速度明显加快,眼结膜呈现潮红色,并有肿胀和流泪情况,可以看到脓性分泌物,灰色或者是棕色。口腔黏膜最初是潮红,然后逐渐变成灰色,有小的突起,表面覆盖假膜,膜下有出血和溃烂的情况。母牛呈现阴户红肿,排出黏脓性分泌物甚至伴随出血。发病后期,病牛消瘦速度加快,眼睛无神,鼻液污浊,口角有泡沫,此外病牛呼吸困难,不断呻吟,粪便之前较干,现今呈现稀便,后期甚至伴随有抽搐情况,最后死亡,病程的时间是一周以内。
病牛表现得异常兴奋,不停摇头、走动,甚至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攻击性行为,最后会转变成抑郁。发病后的2~3d时间里,病牛乳房或是阴囊出现小的出血点。之后又出现腹泻,股内、会阴或是口腔周围的皮肤出现丘疹甚至脓性疹,当其破裂后会流出黄色液体,最后结成痂,脱落。还会有一部分病牛,没有发热或是口腔糜烂的情况,但仍然会检测出牛瘟病毒,部分牛瘟的症状还是有迹可循[2]。
这类病理变化主要是在口腔和消化道出现溃烂和出血情况,瘤胃和瓣胃也会出现溃疡情况,皱胃里可以看到黏膜下水肿。小肠里有大量出血点,回盲瓣有出血,大肠和小肠病变的情况基本一致,直肠肿胀严重。肾脏和膀胱有不同程度肿胀,伴随出血点,呼吸道肿胀和出血情况也会因病牛身体等各方面机能存在明显差异。
根据临床和病理变化就能对这类病症做出初步诊断,确诊后要利用实验室技术,主要是借助交互免疫试验来诊断这类病症,病牛新鲜的淋巴结和脾脏在研磨后制作成10 倍的稀释液用在健康兔接种上,两周后再接种牛瘟兔化毒,确定病毒情况。在实际治疗过程中,需要明确和其他病毒之间的症状区别,尤其是牛恶性卡他热和牛黏膜病较为相似,很难区分。
通过接种牛瘟疫苗就可以有效预防这类病症,较常见的疫苗是牛瘟兔化疫苗、牛瘟绵羊兔化疫苗。这些疫苗接种后能保证良好的预防效果。但为了能有效控制,还需要辅之以引种、检疫和消毒等多项内容。引种过程中尽可能不要从有疫情的区域引入牛,引种过程中所有的牛都要在第一时间接受检查,务必保证引进的牛不存在病原。引入的牛需要提前观察,经过一定的潜伏期之后,确定没有发病后方可入群。此外,牛场需要定期消毒,常规消毒工作是必不可少的,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病毒感染,将周围环境中可能存在的病原降到最低。这类病症没有特殊的药物,只能在发病初期注射静脉注射抗牛瘟的高免血清,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在饲养过程中如果出现可能性的病例,需要第一时间封锁和隔离,扑杀病牛,避免疫情扩散。
由此可见,牛瘟属于国际公认的牛病害,一旦出现将会给养殖业带来巨大的损失,所以在养殖过程中一定要对这类病症加以重视,一旦出现疑似病症,需在第一时间进行治疗,将病症扼杀在萌芽状态,病牛要及时做好无害化处理,要从根本上保证养殖场的整体收益,增加农户整体收入,更好地推动养殖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