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鸣 谢丹丽
(1,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730030;2,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动物卫生监督所 730030)
经济水平的增长带来人们消费意识的转变,牛奶及相关奶制品在我国整体销量一直有增不减。牛奶制品的营养性使其深受各类消费人群欢迎,而奶牛两病的蔓延为牛奶生产行业造成一定损失,且不利于人民群众的食品安全,因而,奶牛两病检测检疫工作刻不容缓,笔者针对奶牛养殖场两病检测检疫工作提出及时环境消毒、增强监管及扑杀等防控建议。
奶牛布病和奶牛结核病被统称为奶牛两病,其中布病是一种由布氏杆菌感染造成如奶牛流产、关节炎、长期带菌等现象的人畜共患病,而奶牛结核病是一种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而造成奶牛消瘦、衰竭、器官结节等现象的人畜共患的慢性传染病,且奶牛正是该病的易感品种发病率较高。两病已经被世界卫生组织定为了二类传染病,因而对于两病的检测检疫及防控不仅是甘肃城关区,更是全国奶牛养殖都需要进行的安全工作之一。
在奶牛血液采集时,清洁消毒奶牛颈部皮肤,以静脉采血的方式收集4ml 血液,并以真空采血管收集标号,在保定工作中,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利用保定绳等物将牛角固定,再从中部下拉打套固定整个牛头。在实验检测中,两病检测主要以琥红平板凝集实验开展,将上述新鲜采集的无凝块、溶血及特殊气味的血液样本接种至琥红平板上,用隐性及阳性血清对该次监测结果进行对照,检验依据为4min 后凝集为阳性,未凝阴性。将阳性样品采用试管凝集反应实验等方式复检,具体操作为利用0.5%苯酚生理盐水将0.5ml 的血清和抗原稀释并加入干净试管,在37℃下静置24h 观察是否凝集[1]。
在奶牛结核病检疫中,相关工作人员需要考察养殖场的实际饲养情况和密度,择取一定单位的奶牛个体进行结核菌素提纯保存工作,在工作准备环节应准备好充足、干净的酒精棉球、针筒注射器等物品,在对奶牛保定并颈部消毒后,以精准器械来测量并记录奶牛颈部皮皱厚度,采用皮下接种0.1ml 稀释好的奶牛结核菌素液的方式,鼓包则视为成功。对此类奶牛在未来72h 后的皮下炎性反应作出观察,具体方式为利用卡尺等工具对奶牛后颈皮皱厚度作出测量,数值大于等于4mm 并皮下炎性反应明显的奶牛视为阳性,数值在2.1~3.9 以内为可疑病例,数值在2mm 以下无明显炎性反应奶牛视为阴性[2]。
相关奶牛养殖场管理人员需完善当前消毒工作,保障对各类消毒药物定期、交替使用,在养殖场入口挖建消毒池,对奶牛活动范围进行及时打扫、粪便清理和场地消毒,定期喷洒2%福尔马林溶液、20%石灰乳等药品。同时养殖人员应增强自身安全意识,在养殖及免疫途中定期、提前消毒,穿戴防护服等途径避免感染。相关部门应加强两病宣传,为养殖人员定期普及相关知识,促进养殖户防疫意识的进步[3]。
相关管理人员应对奶牛两病进行定期监测和检疫,在专业兽医站或其他专业人士的指导下以一年1~2 次的频率进行,监测途中做好消毒,避免疫苗免疫,及时公开结果,在免疫接种中选择正确的疫苗进行及时接种。
一旦发现疑似或确认患有两病奶牛应及时隔离,相关养殖人员应及时向相关防疫部门报告,在专业人员确认后进行病牛扑杀,将涉及病牛个体的相关物品如乳制品、流产胎儿等进行无害化处理,相关政府部门应及时对养殖户作出补贴,促进两病防控工作的正常进行。
在奶牛运输机调度途中,相关人员需要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禁止调运患病奶牛,在调运开始前,相关人员需要对奶牛检疫证明做出查验并报告,保障奶牛运输途中的安全性。
奶牛两病对奶牛生长生产及人类身体健康都会产生一定影响,相关检疫防控工作更是不容忽视,因而,养殖人员需要增强自身防控意识,以及时消毒、定期检疫、接种和扑杀等有效措施来防控奶牛两病,避免出现更大的经济及人身安全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