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惠 张玉龙 张梅
(1,山东省平度市田庄动物卫生与产品质量监督站 266700;2,山东省平度市李园动物卫生与产品质量监督站 266700)
市场对鸡肉需求量不断增加,鸡养殖业在世界各地广泛流行,但在鸡养殖过程中会面临各种疾病,其中鸡脂肪肝综合征是鸡养殖中危害较大的一类慢性疾病。因其常发生在产蛋母鸡产蛋高峰期,危害性极大,因此,对于该病发病原因的了解、及时预防与治疗在鸡养殖中显得尤为重要。
鸡脂肪肝综合征也被叫作脂肪肝出血综合征,是一种慢性、营养代谢性疾病。好发于5~6 月龄的产蛋笼养母鸡,尤其是当鸡本身过于肥胖时,也可发生在肉鸡群中,公鸡群较少发生。患病蛋鸡产蛋量明显减少,降低约一半左右。死亡率约为10%[1]。
目前引起鸡脂肪肝综合征发生的原因尚不清楚,但经调查及研究显示,该病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营养、日常饲养管理、遗传因素、毒素、激素水平、应激因素等。
在日常饲养管理过程中,鸡饲料中的蛋白质含量不足或过高、微量元素及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缺乏都会引起该病。蛋白质含量不足会导致母鸡过多摄入碳水化合物以满足日常所需,导致脂肪积累;而蛋白质含量过高会导致鸡体内代谢紊乱,脂肪沉积。另外,饲料中钙含量过低也同样会导致该病的发生,因为钙的缺乏会导致母鸡在形成蛋壳时能量不足,所以母鸡需要摄取更多的饲料来满足所需,但摄入更多的饲料会导致母鸡脂肪积累。再者,矿物元素如锌、铁等,维生素如叶酸、生物素等及营养物质如氨基酸、胆碱等都在肝内脂肪转运过程中起直接或间接地作用,这些物质的缺乏会导致脂肪过度积累[2]。
某些饲料或过期发霉的饲料中可能含有某些毒素因子,对肝脏功能造成影响,减弱脂肪的分解能力,从而导致脂肪积累至肝脏。
因为鸡的产蛋行为与鸡自身雌激素水平有关,激素越高产蛋量越高。但雌激素会增加肝脏中脂肪的合成与沉积。因此,产蛋量越多的其体内雌激素水平越高,脂肪肝积累越严重。
应激因素如光照减弱、气候恶劣、鸡舍温度过低或过高、通风不畅、饲料及饲养人员的更换等会导致鸡产蛋量显著降低,导致其体内营养物质过剩而转化为脂肪。
脂肪的积累本质是由于能量过剩导致,因此,适当的运动会分解脂肪,但鸡运动量不足会导致脂肪过多积累,引发脂肪肝综合征。
解剖患有鸡脂肪肝综合征的病死鸡可发现,在病死鸡腹腔、皮下、肠系膜处均能发现大量脂肪积累,有时在腹腔或肝下还会出现较大的血凝块;肝脏表面有出血点,肿大,颜色发灰,容易断裂;有的病死鸡在心、肠道、脾等部位也会有不同程度的出血点,鸡心肌及肾颜色变黄。
该病常发生突然,通常从发病到死亡仅需1~2d。患病鸡通常无显著临床症状,但会显著影响产蛋量,精神沉郁,采食量降低,常常蹲伏在地上,身体无力。严重者通常无任何症状突然死亡[3]。
该病在初诊时可根据疾病流行特点、临床症状、病理变化等进行诊断,如需进一步确诊还需进行实验室诊断。主要病理诊断的特征为在病死鸡腹腔及肝脏薄膜下可发现有出血块[4]。
该病危害较大。最科学有效的防治措施是提前预防,鸡舍要根据疾病发生及流行特点适时进行预防工作。主要是在日常饲料管理过程中注意饲料的选择,保证营养均衡,在饲料中可以添加适量的微量元素及维生素等能促进脂肪肝分解的因子。同时要注意保证饲料的新鲜,不将发霉变质的饲料喂给鸡群。在日常饲养管理过程中要注意科学合理地喂养,控制饲养量,防治鸡体重过重。在日常鸡舍管理过程中注意鸡舍卫生,保持通风,控制鸡群密度,保持空气质量良好,保证鸡群日常生活环境的质量。同时应尽量减少外界对鸡群刺激,减少鸡的应激反应,保持情绪稳定。
对于已经发生脂肪肝综合征的病鸡需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治疗。治疗方法可以在饲料中添加药物或促进脂肪分解的物质,如可以在饲料中添加2g/kg 的氯化胆碱或饲料中添加200mg/kg,或 20IU 的 VE,或 10g 的麦麸,或 550g 的胆碱,或33mg 的VB12,或 550g 的蛋氨酸,这些可供选择的添加物需连续使用半个月方可有效缓解该病[5]。
近年来,由于鸡脂肪肝综合征给养殖业造成很大影响,给鸡养殖户带来非常大的经济损失。因此,正确认识及了解该病,并进行及时预防及防控,以便在最大程度减少该病对养鸡户带来的经济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