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怀宝
(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武台畜牧兽医站 273302)
本病往往是因为羊只采食被C 型魏氏梭菌污染的饲料或饮水,魏氏梭菌进入消化系统后可以在十二指肠和空肠繁殖,同时产生毒素引起羊只发病[1]。羊感染本病后一般病程较短,通常没有任何症状就开始死亡,有的表现跟不上羊群走动、卧地不起、不太精神、衰弱痉挛,几个小时后突然死亡。由此可见,预防本病的发生成为防控关键。
本病以1~2 岁的绵羊多发,尤其在低洼沼泽地区、饲草比较丰富的地区易感,通常呈地方性流行、感染机体的消化系统,对绵羊危害较大,有时也感染山羊,如果饲料、牧草或饮水被魏氏梭菌污染就成为传播本病的最佳传染源。病菌进入羊只体内后在消化道生长繁殖,同时产生毒素,导致机体发生急性毒血症而死亡。各品种和年龄的羊都可感染本病,但尤其是半年到两周岁的羊只最易感[1]。
羊群感染魏氏梭菌后发病初期常常表现精神状态欠佳、不爱吃料、离开羊群独自卧地不起,有的体温开始升高、粪便不成形,有的在临近死亡时发生腹泻,口腔中吐出胃内物。随着病情的加重,发病羊只不停地起来卧下、发生严重的腹痛、呻吟症状,口吐白沫、头向后面仰起、全身颤抖厉害、四肢来回蹬动,一般发病4h 内引起急性死亡[2]。
大部分腹腔内没有积液,肺脏肿大、充血呈紫色、弹性较差,心脏发紫、心耳肿大呈紫色,空肠和十二指肠黏膜严重充血、糜烂,有的可以看到溃疡灶,瘤胃高度充气、表面血管清晰呈紫色。肝脏肿大、边缘变成钝圆,胆囊缩小而空虚,肾脏呈紫褐色[2]。有的腹腔充满积液,在空气中暴露时可以形成絮状纤维素块,有的在浆膜上可见出血点,死亡后数小时在肌肉间蓄积血样液体,可见肌肉出血。
羊猝狙是由C 型魏氏梭菌产生毒素引起的羊肠毒血症,本病发病比较急、死亡很快,与羊快疫类似,为了将本病和羊快疫区别开,羊快疫的特征病变详述如下。
羊快疫也是一种急性传染病,同样发病急、病程很短,其典型病变真胃出血、炎性损害,病死羊只尸体腐败膨胀,剖检可见黏膜充血呈暗红色,腹腔内充满腹水,同时真胃发生出血性炎症,幽门黏膜和胃底部有出血斑点和坏死灶,黏膜下水肿。肠道内积聚大量气体,伴有充血出血、坏死和溃疡,心脏内膜和外面可见出血点,胆囊肿胀[3]。
首先立即将发病羊只隔离起来,对死亡羊只进行无害化处理,彻底清理粪便和污物,将羊舍和所有饲喂用具进行彻底消毒,舍内外铺撒生石灰来清除环境中存活的病菌,空舍一个月后方可转入健康羊群,切断病菌传播途径,以免传染给正常羊只[3]。对发病羊群使用复方磺胺嘧啶注射液和林肯霉素注射液可以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建议将健康羊只和发病羊只同时注射防治本病发生,健康羊群使用剂量为每千克体重0.05~0.1ml,发病羊只药物剂量为每千克体重0.1~0.15ml,每天注射两次,连续注射 4~5d。
加强饲养管理、疏散饲养密度、减少外出放牧时间,提供给羊群营养丰富的饲料,并在饲料或饮水中添加电解多维和有机微量元素,以减少本病带来的应激,提高机体抵抗疾病能力。将没有发病羊群进行紧急接种,使用 “羊快疫、羊猝狙、羊肠毒血症、羔羊痢疾”四联苗免疫羊群是防控本病发生的最佳方案。在本病流行地区应每年春季和秋季定期接种四联苗防控疾病发生[4]。
饲养人员在重视羊群生长发育、体重增长的基础上,每天在饲喂过程或放牧途中认真观察每个羊只变化,一旦发生有卧地不起、远离羊群、掉队羊只、发出疼痛呻吟、腹泻、咳嗽、流眼泪、流鼻涕等异常情况时,应立即向技术人员汇报或咨询兽医人员,以便及时查找原因、采取相应措施、对症治疗,在使用抗生素时应仔细阅读使用说明、剂量和用药疗程,有利于快速控制疾病,减少疾病蔓延给羊群带来的危害[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