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大学文学院 王宏平
倡导戏剧的整本书阅读是在积极响应语文教育改革。阅读量是学生语文学习的基础,教师要能够在学习中让学生提高阅读量。抓住课文迁移课外是个行之有效的方法。戏剧整本书阅读,情节与选文相比更加连贯,语言风格更浓烈,主题立意更突显。能让学生感受到戏剧文学样式的魅力。
戏剧在众多的艺术门类当中一度有“艺术的皇冠”之称。戏剧起源于人类模仿现实动作的本能,在人类早期的祭祀仪式中产生。纵观漫长的中国历史,也一度存在“话剧因子”的表演活动。例如,在春秋时期的祭祀活动中,出现了“优”的角色,目的是供人娱乐。随着戏剧样式的逐渐定型,戏剧这艺术门类开始蕴含教化意味,尤其是在西方的“文艺复兴”时期和我国的“新文化”运动之后。因此,戏剧作为艺术形式之一,具有“娱乐”和“教化”的双重属性。
在文学领域中,戏剧是与“小说”“散文”“诗歌”并列的四大文学体裁之一。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要“了解戏剧的文学样式”,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设置了专门的戏剧教学单元。戏剧教学能使学生通过剧本这个文学载体培养语文核心素养,提高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并且由于戏剧有着充分的“留白”艺术,因此戏剧也能够较好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天下第一楼》是何冀平于20 世纪80 年代创作的一部现实主义话剧,讲述了民国初年福聚德烤鸭店在内忧外患的挤压下由盛转衰的故事。由于篇幅原因,课本多对较长的文章截取其中精彩的一段努力使学生感受文本魅力。《天下第一楼》与同单元郭沫若的《屈原》相比,内容通俗易懂,情节跌宕生趣,更适合引导学生展开整本书阅读。教师应当怎样利用选文教学从而延伸到整本书阅读?笔者试着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卢孟实的话语方式在选文中有着明显的不同。在罗大头因成顺动了他的烤杆,而让他跪下时,卢孟实并没有立马斥责,只是说了句“欠火”。紧接着对前来寻衅滋事的克五下了“逐客令”,说了两个字“赶走!”。寥寥数语,干净利落,这样简短的话语方式在我们面前呈现的是一副威严、权威的形象。随后,卢孟实的话语开始变得“多”了起来,在斥责店里的小伙计时说:“瞎话!初四天乐唱的是落子。下作的东西,店规怎么写的,背!”对家里有喜事置办的伙计说出:“披红挂绿,骑马坐轿子,怎么红火怎么办。让那些不开眼的看看,福聚德的伙计也是体面的。散吧!”卢孟实对做了不同事的两个小伙计说的话变多了起来,体现威严的同时更多则是自尊自强、关心伙计的形象。两处不同的话语方式将卢孟实的形象写活了。
利用这一点,教师在进行戏剧的整本书阅读教学时可以抓住话语方式作为突破口进行指导教学。常贵与卢孟实不同,他身上体现更多的是底层人民的人情智慧。学生在阅读整本书的过程中想要精准地分析常贵的形象,借助常贵的话语方式便是很好的方法。当常贵向唐茂昌提出请求,并得到答应之后,常贵的话语顺畅且连贯。可是事情发生了反转,孟四爷没有答应请求。这时再来看常贵的话语:“我,该打。该让人瞅不起,臭跑堂的……”“白、白酒五两——”这时的话语方式与前面便是截然不同的,失去了连贯不说,语词变短、结巴,语句中的顿号和破折号是很好的证明。在这样的反差之中,常贵又给读者留下了一些悲剧色彩,一个努力想要后代挣脱这个阶层却又无法逃脱的悲剧命运。
舞台说明是文中除对话之外,占比较大的一部分。它不仅能提供信息,往往也是细节的隐藏所在,教师可借助选文中的舞台说明深挖细节,体会人物多面性。
细细分析选文中关于王子西的舞台说明,王子西有每早去买萝卜丝饼的习惯,可在福聚德新年开张的第一天遇上气冲冲的老东家大儿子唐茂昌,这时的舞台说明是“见脸色不对,小心地”“为难”“吓坏了”,这些细节能体现他懦弱、胆小的一面。学生学完文本如果对王子西的形象印象固化,那就不能深刻体会何冀平塑造人物的艺术。教师要结合戏剧整本书阅读让学生在文本中罗列可以表现王子西另一形象的其他舞台说明,如“呵斥”“气急败坏”,这些舞台说明呈现的王子西又是另一副形象。这种罗列舞台说明的方法也可运用到罗大头的形象分析上。多重的性格借助舞台说明这一细节立马得以展现。
《天下第一楼》中也存在一些潜台词,教师可以把这些潜台词作为理解剧本创作主题的切入点。例如,在课本选文中,卢孟实对家里办喜事的小伙计说出:“披红挂绿,骑马坐轿子,怎么红火怎么办。让那些不开眼的看看,福聚德的伙计也是体面的。”这句话背后的潜台词是:即使社会地位低下,也要维护自己的尊严,不能自己瞧不起自己。教师要让学生理解潜台词要融入具体语境才有“生命力”。何冀平写的正是酸甜苦辣的众生相,这是其创作主题之一。运用同样的方法,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时可以抓住尾声一幕中,卢孟实打好的那副对联“好一座危楼,谁是主人谁是客;只三间老屋,时宜明月时宜风”,再次对主题进行深入理解。何冀平在写作札记叙述道:“自以为是事业的主人,其实‘梦里不知身是客’,可怜他们迎送了一辈子主、客,竟不知自己是主是客。能体现此种人生况味的,何止一个呕心沥血、壮志难酬的卢孟实,一个含泪带笑一辈子终于含悲而死的常贵,一个看透世事愤世嫉俗的修鼎新?这副对联突破表意,直取人生,历经沧桑的人可为感喟,不甘于此之人可作呐喊,人生的苍凉、命运的拨弄,尽在一个问号之中。”
戏剧篇幅普遍不长,加上情节连贯、冲突集中、语言通俗易懂,完成阅读对学生来说难度不大。教师可以将“任务驱动教学法”引入实践。首先,教师应给出每周明确的阅读内容;其次,教师应在课堂上带领学生交流反馈,做到问题早发现早解决,保证下一阶段的阅读顺利进行;最后,教师在完成阅读后设置几个具有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思考。以《天下第一楼》为例,教师可规定在两周内完成阅读,第一周阅读第一幕及第二幕一场,第二周阅读剩下的内容。在第一周阅读结束后,教师可在课堂上带领学生梳理人物关系及情节冲突,让学生对整个故事脉络及一些易忽视的细节有更深的理解。在完成阅读后,教师可以布置以下几个探究性问题。(1)本文通过哪些方式来塑造人物形象?(2)哪些语言能够成为“潜台词”?
戏剧不仅仅是文学要素的集合,同时也沟通了表演、音乐、舞台艺术等多个方面。教师的专业化指导可从表演和文本解读两方面入手。在舞台上戏剧表演的关键点是“戏剧性”,在进行表演前,教师要带领学生找出文中的戏剧性情节,认真揣摩,细心体会,不仅要看它在这一阶段的作用,更要放到全文中去把握。教师可借用玉雏儿报菜名智斗恶人这充满戏剧性的一段对学生的表演进行专业化指导;文本方面,教师要带领学生充分感受人物的内心,体会角色在故事中的作用等。这需教师在课后多多补充有关戏剧的专业性知识,这样才能够游刃有余地指导学生。
探究式学习在各学科领域的应用已经非常广泛,它能够主动让学生产生思考,提升思维。教师首先要营造探究学习氛围,《天下第一楼》把剧情设置在民国初年,学生对这段历史知之甚少,就无法把文本放到历史语境中理解。教师可以让学生查阅这段时期内发生过的历史事件,感受“福聚德”发展的历史大环境。这样做可以让他们进入文本,为整本书阅读提供先提条件。其次让学生互相质疑、互相解答。整本书较课本选文体量更大,逻辑更严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难免会产生各种疑惑,让学生对其解答的目的在于使提问方少了向教师提问的压力,解答方也得到了表达的机会,这是一个双向利好的方法。最后,教师要让学生把整本书阅读的成果变成一个可视化的材料——制作学习手册,这个学习成果转化的过程能让学生已经思考过的内容更加条理化和深刻化。以上的活动都是基于学生作为探究的主体进行,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受益者。
总之,戏剧教学在语文学习中是不可忽视的,它是学生提高审美鉴赏的重要方法。整本书阅读突破了选文学习狭小的限制,使学习向更深层次进行。教师适时地把整本书阅读带入教学,是对教学行为的变革,语文学习也因此变得更有价值。